崇阳周刊第二十八期3版
3 上一版   下一版 4
·绿叶对根的情意
·从乡间走向京城的骄子
·崇阳回归经济四大变化
报刊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崇阳周刊电子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点击数:774  更新时间:2011/8/8 10:15:13 将正文字体扩大  将正文字体缩小  还原正文字体为原样    
从乡间走向京城的骄子

  (上接第5版)
  特殊年代成就梦想
  童年,总是人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幸福时光。
  一位著名诗人曾这样感叹自己的童年:人不长大多好,就可以用铁钩滚月亮;就可以蹲在地上弹星星;就可以把背心一甩逛银河。
  而汪国辉的童年虽然没有这种浪漫,但也值得怀念。
  1951年6月18日,汪国辉出生在鄂南崇阳县天城镇渣桥村。家里3个兄弟中,他排行老大,父母都是荷犁负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直至撒手人寰都在地里刨食,踏行在祖祖辈辈耕种的田畦旁。
  用现在的眼光看,那个年代的特征之一就是贫穷,国家也经历了风风雨雨。但那个年代的人们,思想都比较单纯,都有一种很乐观向上的奋斗精神,全国人民都在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农民一心多产粮食交公粮。汪国辉的童年正处在那个年代,虽然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挨饿的日子,他仍然觉得他的童年是快乐和幸福的。快乐是因为单纯,看到大家都那样,尽管有时食不裹腹,也没有觉得是在受多大苦,该上学上学,该玩照玩。
  说幸福当然是现在回过头去看的感受,这就是父母朴素的远见,即省吃俭用送子上学。父母一字不识,但深知读书的重要,经常对汪国辉兄弟说的话是:我们是睁眼瞎,你们不能像我们这样,要好好读书。因此,父母在上有老下有小,生活靠工分维持的情况下,没有把汪国辉留在家里放牛,反而节衣缩食送他上学,汪国辉现在感慨,自己的命运是从父母当初的选择开始的,难道这不是最大的幸福吗?
  汪国辉6岁上学的渣桥小学,当时只有4个年级,上5年级要到离家七、八里地的新塘小学,住宿制,每周才能回家一次,平时生活自理。从那时起,汪国辉开始了集体生活,所以他的独立生活能力很强。当时学校条件有限,没有统一的饭菜,自己带米蒸饭,饭可以吃饱,但菜只能是自带的酸菜。周末回家吃到父母一星期留下的或鸡蛋或鱼或肉等好吃的东西,可以美美地改善一下生活。冬天很冷,没有棉裤、棉鞋,手脚冻僵了,写字写一下哈一口气,但仍没觉得难熬,整天乐呵呵的,学习更没受到任何影响,成绩一直都不错。
  1964年,小学升初中,汪国辉考上了城关中学,即现在的崇阳一中,他自己当时没有意识到什么,可是却圆了父母的梦想。因为在这之前,渣桥有好几个考上县城关中学后又上了咸宁高中的学生,成为家乡人的美谈,望子成龙的父母当然很羡慕,不时流露出希望汪国辉要像他们一样。接到城关中学录取通知书的当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不知有多高兴。当时,农村孩子到城关中学上学,可以转户口,吃商品粮,大夏天父亲冒着40度的高温为他转户口交粮,一天来回县城好几趟,挑一百多斤的担子仍是满脸喜悦,快步如飞。
  到城关中学读书,各方面条件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学校统一伙食,每餐有荤有素,晚上能在明亮的日光灯下自习,学校师资全县第一,还有实验室、运动场,一应俱全。在这里,汪国辉如鱼得水,成绩在班里总是前几名。这期间,他对数学尤其感兴趣,当时没有像现在这样多的数学竞赛,初二全年级进行的一次竞赛,他随意报名参加了,没想到得了第一名。更没想到,他的这一兴趣成就了他后来的从文之路。
  1968年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汪国辉作为知青回家务农,户口也转回了农村。这时的爷爷奶奶及父母虽然没有送他上一中时的喜悦,但也没有责怪,毕竟是政策所定,城里的孩子都下农村了。回家后,汪国辉样样农活都干过,而且干得很出色。为此,小队每天为他要比同样的年轻人多记一个工分。大队见他勤快老实,又是中学生,就让他当小队会计,第二年又让他当大队会计。
  在大队当会计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参加了公社、区、县的有关会议,听了各种报告,阅读了大量的报纸,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认真琢磨过新闻报道的写作,他便试着写稿件,虽然没有投寄过,但也算无意中触摸了一下新闻写作。
  上下求索志存高远
  在汪国辉的成长中,不能不提到对他起过重要引导作用的教书先生汪隽侯。老人古文功底厚,数学也不错,精通珠算,喜欢读书人。汪国辉一有空就往老人家里跑,虚心请教。从老人那里学会了珠算,读到了毛泽东诗词,还有《左传》、《战国策》中的一些典故,这为他后来的求学之路打下了较好基础。
  尽管汪国辉的会计工作做得很好,大队、公社也有意培养他做接班人,但他还是有一种走出乡村的向往,同时感觉到父母也有这份愿望。
  有一次,他在报纸上看到工农兵大学招生的消息,说“泥腿子”也可以上大学。他顿时眼睛一亮,仿佛看到了希望。幸运之神终于降临到汪国辉头上。1972年3月,武汉大学中文系到崇阳招收一名学生,后来才知道,这个名额是当时的中央广播事业局委托武汉大学培养的编辑记者之一,被统称为工农兵学员,后来还听说这个名额在崇阳找了好几个人,都没被选中。
  一天下午,汪国辉正在犁田,区教育站让大队书记捎话让他去试试,也是后来才知道,是区教育站长黄光华让他去的。汪国辉当即穿上解放鞋,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快步赶到县招待所,招生老师问了一些基本情况,包括学历、个人爱好,以及对时事的了解和看法等,最后让他写了一篇题为“为什么要上大学”的体会文章。
  也许是得益当大队会计几年的见识和积累,汪国辉回答问题很流畅,也很真诚,体会文章自我感觉不错,但能否被录取他心里没底。想不到第三天就来通知说他被录取了。月底,他便如愿以偿的进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就读。
  直到被武汉大学中文系录取,仍让汪国辉感到后怕。那是在崇阳招生的时候,招生老师是湖北记者站的记者付海雄。当时他问汪国辉喜欢什么学科,汪国辉如实回答喜欢数学,还得过年级数学竞赛第一名,只字没有提到语文和写作。后来汪国辉见到付海雄老师时问他,为什么喜欢数学还同意招他学中文,付老师说看他回答问题很真诚,很自然。汪国辉由此感慨说,老实人终究不吃亏。
  从乡间小路踏进东湖之滨的全国重点学府国立武汉大学,汪国辉感到无尚光荣,更是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就读机会。和多数工农兵学员一样,汪国辉只有初中基础,但他勤奋好学,又有一定的悟性和天分,加上武汉大学得天独厚的条件,三年半时间,汪国辉顺利完成了大学学业。
  1975年8月,汪国辉从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儿部从事儿童文学编辑工作,成为了《星星火炬》节目的一员。但汪国辉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习惯用一种“异想天开”的思维审视工作和问题。平时,他喜看书,无论是文学类书籍,还是经济、哲学、历史之类,都感兴趣。做少儿节目编辑的汪国辉竟利用业务时间通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之后,又对电影情有独钟,看了不少电影方面的书籍,当时出版的《电影知识词典》,汪国辉通读了两遍,又悄悄报名参加了电影学院主办的电影编剧函授班学习,不过当时只是出于兴趣,真没想到后来会进入影视工作行列。
  说起后来从事影视工作,真有点戏剧性的味道。1986年,改革开放正逐步深入,外贸工作开始火热。这时国家外贸部港口处的一位通城老乡看到汪国辉为人忠厚老实,工作出色,就热心介绍他到港口处工作。那里的条件的确诱人,“不安分”的汪国辉动了“思迁”之心,面试、笔试顺利过关,正当接到通知去检查身体的那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任命他为《星星火炬》组组长,正科级,当时算是对他的重用,汪国辉不好再提调走一事,坚持留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然而,好景不长,1987年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改革重组,被迫压缩并取消了少儿节目。汪国辉为此抑郁了一阵子。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到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的林毅,言谈中得知林毅老师调到了中央电视台影视部任副主任。林主任了解了汪国辉的情况后,问他愿不愿到影视部工作。对此,正对电影非常感兴趣,且已参加电影编剧函授班学习的汪国辉特别高兴和亢奋,当即要他穿针引线。虽经历一点小波折,汪国辉终于办成了调动手续,于1989年元月调到了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当编辑。
  挚着追求德馨艺蕴
  调入影视部后,汪国辉因为有较扎实的文学和影视基础,所以熟悉工作较快。两年后担任影视部电影组组长,1995年任影视部副主任,2000年任影视部主任至今。
  在影视部工作期间,由他任编辑、总监制、出品人的电视剧上百部几千集。如:《情满珠江》、《赵尚志》、《桔子红了》、《大宅门》、《长征》、《军歌嘹亮的年代》、《忠诚卫士》、《书香门第》、《驱逐舰长》、《黑槐树》、《党员二楞妈》、《走过柳源》、《DA师》、《延安颂》、《亲情树》、《神医喜来乐》、《亮剑》、《八路军》、《汉武大帝》、《乔家大院》、《井冈山》、《我的兄弟叫顺溜》、《人间正道是沧桑》、《老大的幸福》、《洪湖赤卫队》等一大批有影响的电视剧,其中先后数十部获“五个一工程”、“飞天奖”、“金鹰奖”和“金星奖”等全国奖项。他几乎年年都要担当有关奖项的评委,如“飞天奖”、“金鹰奖”、“金星奖”等。
  汪国辉说:许多人都羡慕中央电视台这个地方,其实这里的竞争很激烈,每个人的压力都很大。影视部具体负责全台国产电视剧的审查、购买和播出工作。播出的电视剧不仅要求导向正确,思想性强,而且还要有较高的艺术质量和收视,要让观众爱看,也就是平常说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而市场上这样的优秀作品偏少,常常是有钱难买好作品,所以影视部的担子很重。
  同时影视部也是一个矛盾集中的部门,现在电视剧产量供大于求,一般性作品较多,一方面有钱买不到质量好的电视剧,另一方面却是大量的电视剧质量不高,无法购买。有些制作单位送来电视剧以后,如果中央台买不了,尽管是严格按程序几级审查,最后由集体研究决定,但还是把责任推到影视部甚至汪国辉个人身上。汪国辉要做大量的解释工作。态度谦和、公平公正、严格按规定办事,不拿原则做交易是汪国辉的立身之本。他认为,做人就要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认认真真把事做好,不留遗憾和骂名。
  就这么简单。汪国辉与公与私都是个不徇私情的人,对自己和部下都严格要求。记者身临其境,深切感受到汪国辉的为人处事准则。他办公室几乎堆满了一部部剧本和一叠叠的光碟等待他审看,白天事务性工作多,这些剧本和光碟全靠业余时间和节假日审看。采访当日临近中午,汪国辉和同事们全部在各自岗位上吃几元钱一份的简单盒饭,一边吃饭一边接电话处理公务,每位记者、编辑都吃得那么津津有味,记者深受感染,也迅速吃完了由秘书递过来的一份。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说到故乡崇阳,汪国辉充满眷恋之情:“崇阳是个山青水秀的好地方,我每次回去都有不同的感受。特别是这几年,崇阳的变化日新月异,是黄金时期,深受鼓舞。”在谈到家乡今后发展时,汪国辉谦虚地说,自己对家乡建设没有实质性的贡献,但“崇阳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在这方面可以多作文章。如有需要,自己愿全力以赴。”当记者问及电影《白蛇传说》是他牵线搭桥的一大盛事时,他说:“功劳离不开务实的县委程书记,实干的周部长,是他们真心诚意促成了拍摄合作事宜!”他非常希望电影拍摄对崇阳文化旅游兴起有所推动!
  与汪国辉老师话别后,记者禁不住内心的感动,不断回首张望中央电视台高耸入云的塔尖!
  衷心祝福鄂南骄子汪国辉一路辉煌!

上一篇4 绿叶对根的情意
下一篇4 崇阳回归经济四大变化
© 崇阳周刊电子版 版权声明 | 关于本报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