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周刊第二百九十九期1版
   下一版 4
·将两村打造成全省示范村
·——精准扶贫的白霓实践
·抢修水毁桥梁
·崇阳多措并举壮大村集体经济
·崇阳开展国防教育辅导
·结合实际发展特色产业
·崇阳警方开展集中查缉行动
·崇阳彻底整治小产权房
·坚决遏制小产权房违建行为
报刊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崇阳周刊电子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点击数:459  更新时间:2015/9/9 11:24:47 将正文字体扩大  将正文字体缩小  还原正文字体为原样    
活民力绘新景
——精准扶贫的白霓实践

  记者王凡通讯员王崇蓉胡成尧
  产业开发
  撬动脱贫致富的新支点
  8月25日,李德军站在茶叶基地望着长势喜人的茶树,对村子的未来更有底气了。
  2012年,在外经商的李德军回到崇阳县白霓镇油市村当村支书。如果没有村办茶叶基地,李德军就会一直为贫困户的生活保障发愁。他也没有新身份——油市茶叶基地的股东。
  油市村是精准扶贫确定的贫困村,总共490户,其中贫困户53户172人,多年来村集体经济疲软。
  “只有让村民融入产业链,才能克服他们‘等、靠、要’的思想,才能给贫困户致富的希望。”历经多番考察,村子对接“三大百亿元产业”,创办茶叶基地,也引进葡萄、草莓种植进行现代农业试验。
  村民在一片荒芜中开辟出几百亩土地,以村委会名义将分到各家各户的土地统一租赁回来,再根据贫困家庭劳动力的情况和个人申请,村民入股成为股民,实现整村连片开发。
  白霓镇党委书记庞祎介绍,政府拿出一定开发资金作为保底,即使基地没有收成,入股农户每年仍然都可分得“保底金”,丰产后还参与分红,且明确村集体25%的收入用于扶助贫困户。
  3年来,油市村先后建起1200亩茶叶基地、年产5万斤的葡萄基地等,形成“基地+农户”的产业开发扶贫模式。
  在村委会,记者看到这样一组数据:殷国度,两口之家,2011年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去年人均年收入3000元。3年间,年收入提高近3倍!
  目前,油市村以打造茶产业链为支点,挖掘“传统木榨油,百年老字号”的油市文化,打造“茶产业外的又一个集体经济增长点”。
  异地搬迁
  铺就山区群众的致富路
  “活了大半辈子,若不是扶贫帮扶,哪里能指望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在白霓镇石山村生态移民新村,66岁的金良运精神抖擞,笑声爽朗。
  金良运老人精神状态的变化,源于生存环境的巨大变迁。新买的房子正在粉刷装修,一家子忙得不亦乐乎,年底将入住。自此,他将迎来身份的彻底转变。
  雨山村,地处路口镇高山区,生存条件恶劣。石多土少、坑多水少、人多地少,被当地村民称为“被遗忘的角落”。年轻人多数外出,大量房屋失修倒塌,村子日渐荒凉。
  “一年没什么收入,大伙都是勒紧裤带子过活!”金良运感叹,有能力出山的早已举家外迁,剩下的100多户村民都是“无力外迁的”。
  白霓镇对接雨山村村民异地搬迁安置,把生态移民与引农进镇、农村新社区建设相结合,实施石山村移民新村项目建设。
  新村项目采取“统一规划设计,移民自愿预订,政府招商代建,惠农项目配套,保本价格销售”的模式。规划总面积40亩,安置移民100户,分3年实施完成。
  石山村支书胡亚新介绍,项目一期已投资600万元,安置像金良运一样的移民33户,每户建筑面积320平方米,平均售价18万元。(下转第二版)

上一篇4 将两村打造成全省示范村
下一篇4 抢修水毁桥梁
© 崇阳周刊电子版 版权声明 | 关于本报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