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周刊第九十一期2版
3 上一版   下一版 4
·崇阳以科学规划引领城市建设
·崇阳再掀禁赌风暴
·“醉驾第一案”判决
·组织人员对辖区内各门店食品进行严格检查
·崇阳的士在岳阳频发“交通事故”
·民政离退干部老有所乐
·毕业学子建立奖学基金
·圆满完成黄金周客运任务
·崇阳县农村卫生协会为从医50周年的老中医邓斌顺赠送匾牌
·冲出隽水击长空
报刊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崇阳周刊电子版     
3上一篇     
点击数:1204  更新时间:2011/10/12 10:15:28 将正文字体扩大  将正文字体缩小  还原正文字体为原样    
冲出隽水击长空

  (上接第5版)
  这三面的河流,承载郑日恒太多儿时欢乐和梦想,以至于现在他工作疲劳的时候,一闭上眼睛,就会想起河面的粼粼波光,他用自织的网捕鱼,和伙伴们在河里划船,游泳,撒开脚丫在河边嬉戏……还有端午节那天,家乡河里的龙舟比赛,古老的龙舟号子,有时仍然回想在郑日恒的心中……
  小时候的郑日恒,喜欢游泳,喜欢打篮球,是织网的能手,家里捕鱼用的丝网,几乎全是他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织的。有时,他还帮隔壁及乡邻织网。村里有一个年龄跟父亲差不多的同屋堂兄,为感激他帮忙补网,送给他一个笔记本作为奖励。对此,郑日恒特别珍惜,利用这个本子摘抄了许多好文章、好段落。
  当时,湾子里有一个叫郑学文的高中毕业生从县城带回一本书,名《母亲》,郑日恒借来看时爱不释手。
  早晨上山砍柴,白天织网,晚上看书……邻居们都感到惊奇、感叹:这孩子真懂事,真不同寻常啊!
  那时,没有电灯,而郑日恒每借到一本书后,常常在煤油灯下希望一口气看完,因此常熬到深夜,需爷爷再三催促才入睡。
  “天上的风崽团团转喂,地下的风崽听我唤哟,哦——喂。”这是郑日恒在山上砍柴时经常扯开喉咙的声音。每当看到白云悠悠从头上飘过时,他就在想:山对面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山外面的世界又是什么样子呢?因此,他常常爬上高高的树上摘松果,希望天上的白云载走他的遥望和梦想。
  白云潭河水依然在静静的流淌,郑日恒一天天长大成人,开始了他的学习,一路优秀。在原鹿门公社的白云潭初中毕业时,他考上了重点中学崇阳一中。
  往事历历在目。郑日恒说他至今仍忘不了几位恩师的培养:初中的语文老师邹道新,一中的英语班主任老师汪一平,教政治课的卢志鹏老师等。他们勤恳敬业,特别是备课时格外认真,对他要求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特别严。在读一中时,郑日恒被推选为班长、学习委员、被评为咸宁地区新长征突击手。
  临近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农家子弟出身的郑日恒举棋不定。而汪一平老师当即建议他第一志愿就填报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果然天遂人愿,1980年,郑日恒以高分被北航发动机系录取。那年暑假,汪一平老师徒步10多公里,亲自将录取通知书时送到白云潭郑家。接到通知书时,郑日恒和母亲及弟弟郑日青正在地里翻薯。令郑日恒一家至今记忆犹新,感动不已。
  负笈他乡一路优秀
  告别家乡父老,到北航上学,郑日恒对家乡有一种深深的怀念。他说:记得他17岁那年是从白云潭坐船到陆水码头,再从原蒲圻上火车的。沿途明清的山水如诗如画,如痴如醉。有一年放寒假回家时下了大雪,也是从蒲圻坐船回的,当看到大雪封山,凝静如脂的洪下山水雪景时,犹如一幅唯美的国画,胜过德国莱茵河畔的风景。因此,郑日恒此后不管走到异国他乡还是戈壁荒滩,对家乡总是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令他刻骨铭心,回味无穷。
  小时侯的伙伴中,有一个年龄比郑日恒大两岁的郑志华曾这样说:“飞机在天上可以转弯,导弹发射时也可转弯”。在那个年代、那样闭塞的山村说出这样的话,郑日恒非常吃惊和诧异。
  然而,当他踏入北航,通过四年的大学生活,乃至被航天工业部录取为硕士学位研究生后,此时伙伴的戏语竟然成真。
  郑日恒研究的专业是冲压发动机。他说,发动机是飞行器的心脏,该专业涉及到气体动力学、燃烧学、热力学、结构强度、材料学科等,是多学科的高度综合。研究生学习的第一年,是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系,学习基础课。直属航天工业部的哈大是全国重点大学,那年与他在那里学习的共有60多名研究生,分别来自航天工业部不同的研究院所。
  一年后的1985年,郑日恒被安排到航天三院某研究所进行课题研究,课题是关于冲压发动机供油调节系统中的流体瞬变问题。直到1987年毕业答辩时论文获得了全优的成绩。
  工作之后,郑日恒参加了某项超声速导弹冲压发动机的研究工作,担任过工程组组长、研究室主任助理,参加了某型号冲压发动机的供油系统设计与试验工作。由于他在工作中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加之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因此受到普遍好评。
  1989年,通过国家选拔考试,郑日恒被选为航天工业部出国留学预备人员,并由航天工业部组织,在南京航天干部管理学院出国留学预备人员培训部学习两个学期。学习期间被评为优秀学员,究竟前往哪一个国家留学,由国家确定,还需等待一段时间。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1991年,国家教委在全国范围内选拔60位学者,前往英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郑日恒以德、能、勤、绩等绝对优势被航天部指定的唯一对象,作为中英友好学者中成员之一,被英国剑桥、帝国理工等大学同时录取。
  记忆中,郑日恒对创办达800多年的剑桥大学几乎顶礼膜拜,因为这里历史上出现过达尔文、牛顿等世界顶尖级教授学者,诗人拜伦的诗令其耳熟能详,还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无不深深打动他的心。
  权衡再三后,郑日恒最终选择了剑桥大学。
  远涉重洋彼岸,来到欧洲传统古建筑的剑桥大学,郑日恒漫步其中,但见满眼绿色,青葱的草地几乎铺就了这个小城除了街道以外的一切空地。彼得学院门前凹陷的石板街,牛顿塑像旁的苹果树,还有那教堂的尖顶爬满青藤的红砖楼宇,柔情的剑河边上,垂柳成荫,丛林拥萃。康桥的星光、康桥的书香、康桥的晚风、康桥的清流,落日余晖下,郑日恒总是一个人静静的、站得高高的、远远的注视着这个洋洋洒洒地溢过了数个世纪的剑桥……
  到达英国不久,来自吉林长春市的妻子柳迎春从日本赶赴剑桥,从衣食住行和饮食起居上最大程度地支持郑日恒完成学业。
  郑日恒深知时间的宝贵,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在导师K.N.C.Bray教授和B.Rogg教授的指导下研究燃烧学。前者是一位典型的英国绅士,温文尔雅,是国际上燃烧学研究领域内公认的学术权威,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后者是德国人,具有德国人特有的勤奋与严谨,两位导师的共同特点是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追求。
  郑日恒所在的学院是HughesHall,所在的系是工程系,是剑桥大学最大的系,也是欧洲各国大学中最大的工程系,该系的研究领域几乎涉及航空航天工程中的大部分专业。剑桥大学严谨求实的学风,学者们对于科学研究寻根问底的治学精神,都深深地印在了郑日恒的脑海中。1997年11月,郑日恒以优异成绩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相继在英国利兹大学、剑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先后在燃烧试验研究和数值计算以及燃烧流场光学诊断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开拓性的研究成果。
  虽在大洋彼岸,但每逢佳节倍思亲。郑日恒经常通过《人民日报·海外版》及当地英文报纸关注祖国的发展变化,思念家乡的亲人。当他从电视上看到北京申请奥运会成功的画面时,郑日恒和许许多多在国外留学的中国人一样,喜极而泣,留下热泪,拳拳报国之心,深深爱国之情,在远离祖国时更加浓厚。
  其间,他先后将父母亲轮流接到英国居住,一呆就是半年。他的母亲程先云每次从英国飞回北京,到家后仍是脱鞋下田地劳作,不改勤劳本色。她逢人就眉飞色舞地说:“我的伢既有出息,又有良心、孝心。”
  的确,在郑日恒的言传身教影响下,弟妹们都非常勤奋刻苦,弟弟日青留学日本,日星留学德国,最小的弟弟日升也在哈工大攻读博士学位。
  航天报国矢志追求
  祖国在发展,母亲在召唤。
  2002年的一天,郑日恒接到来自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领导的电话,是那样亲切、激动。此刻,作为远方的游子,祖国在热切期盼她的学子学成归来。他深知,近年来,中国在大力发展航天事业,毫无疑问,要发展导弹、火箭、卫星等,就需要一大批优秀人才。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国防,在国际舞台上就没有应有的地位,国家的利益就没有可靠的保障,有时甚至国家的安全都会受到威胁。
  郑日恒早就希望在学成后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尽力,希望报答祖国多年的养育之恩。此时,他认为,有国才有家,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朴实的父母亲则在电话中为郑日恒打气:“国外的条件再好,也比不上自己的国家好。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我儿应早日回来报效自己的国家。”
  为了故乡那份难以割舍的亲情,为了那份拳拳赤子报国之心,2002年6月30日,郑日恒踏上了归国的旅程。回到北京后,迅即回到中国航天三院某研究所。第二年,他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位于北京丰台区云岗燕山脚下的中国航天三院,始建于1961年,汇聚了我国飞航导弹设计、研究的1.5万名科技精英。仅该研究所,专业人才达1500人。它是1957年由“两弹一星”之父钱学森倡议成立的。他们经过了几十年的艰苦探索,用“严、慎、细、实”和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以研究冲压发动机为工作重点,使我国某重型装备导弹具有超声速突防,高超声速突防的显著特点,具有高速远程巡航能力和极强的穿透能力,命中打击目标,从而达到国际前沿领先水平。
  回国后,郑日恒开始担任中国航天三院某重型导弹副总设计师,某重点预研超声速导弹副总研究师,负责《推进技术》编委会工作,担任《推进技术》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中国航天三院推进技术发展规划论证组组长等。他领导参与的某项课题成果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迄今,仍有攻关的数十项国内外尚属空白的原创型发明专利,有望公布于世后,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郑日恒为人低调,不事张扬。《中国航天报》曾多次向他约稿,他以笔名郑剑文撰写的《战胜拦路虎——论发动机总设计师攻关小记》一稿,分别从发动机遇到燃烧振荡,不稳定性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并通过理论联系实践,进行了多次改进和解决,使重大课题攻关迎刃而解,比美、法、德、俄等国缩短了实验次数,受到了业内专家的好评。
  郑日恒平时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跳舞,将毕生经历投入中国航天事业,虽说在北京有个“窝”,但与妻子和儿子常常是聚少离多。有时为了某项任务指令,来不及与家人打招呼,不得不突然消失“一阵子”。有时在地下实验室,有时在遥远的戈壁沙滩,有时高温燥热,有时零下几十度,令一般人难以想象和克服。为了调节纷繁复杂的大脑,郑日恒平时也喜欢看点历史、哲学之类的书,喜欢唐诗宋词,崇拜伟人毛泽东的诗词。采访时,他竟能朗诵几首。兴趣甚处,竟能赋诗作词。
  “登临极目,正江南初春;船旗掀舞,千古长江如练。浪涛似簇,岸边柳色绕东去,水天一色风吹却。数不清多少云雾已过,载波而归,身后鹭起。风撩动万千思绪,曾记否,几多心曲?”
  这是郑日恒坐轮船从武汉长江到南京的即兴之作。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诗文功底,又可看出他作为航天人的阔广博大胸怀。
  “月是故乡明。”采访结束时,记者问郑日恒临近中秋佳节,有什么话对家乡父老说。他笑笑说,看到家乡发展快、变化大,从心里特别高兴。本想回家探亲看一看的,但9月中旬要到瑞典参加一个会议,只好托记者捎话:“衷心祝愿家乡崇阳越来越好,父老乡亲富足安康!”
  千言万语,哽咽心中。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中国航天人在郑日恒身上展现。正是有了郑日恒这样千万个航天人的奉献精神,才使中国傲立于世界军事前沿,走上强国富民之路。

上一篇4 崇阳县农村卫生协会为从医50周年的老中医邓斌顺赠送匾牌
© 崇阳周刊电子版 版权声明 | 关于本报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