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周刊第706期第3版
3 上一版   下一版 4
·培风聚流向大海
·大湖山秘境
·盘点金沙(五)
报刊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崇阳周刊电子版     
3上一篇     
点击数:201  更新时间:2024/1/4 13:18:49 将正文字体扩大  将正文字体缩小  还原正文字体为原样    
盘点金沙(五)
○陈海平

  (拾)
  现在,我再盘点一下名人眼里的金沙。那些历史记忆里的养分,还一直滋润着金沙的人文地脉。
  唐伯虎题金沙。明朝年间,唐伯虎到处游览名胜古迹,一日旅居上底艾家。其间,艾家人虽然不识唐伯虎大名,但一如既往热情好客,房主人把唐伯虎视为上宾。唐伯虎为感谢上底艾家人的款待,便提笔写下“幽胜远来”四字牌匾一块。“幽胜远来”四字,入木三分而又行云流水,妙然生趣,引人入胜板坑的桃源胜景。主人请人雕刻成牌匾,并置艾家祠堂上,流传多年。直至大集体时,当成农具拿到胡家育秧苗,至此下落不明。艾家祠堂昔日的荣光不再,而蕴含的古老繁华里,唐伯虎真迹的牌匾仍为乡亲们熟知相传。
  王应斗诗赞金沙。同治五年崇阳县志记载。明代进士王应斗曾有《过金鸡坪》诗:走马孤云外,穿峰碧落西。松间鸣杜宇,天上唤金鸡。雨暗芙蓉岸,风生桃李蹊。岩头堪一宿,坐待五更啼。有《咏板坑泉》诗:水性元居下,翻生万仞巅。春寒朝喷雪,山静夜鸣弦。庐泉飞三瀑,黄河落九天。谁知荒谷里,先已得垂然。
  王锡侯诗赞金沙。清举人王锡侯有《泉洪岩夜行》诗:步入无人境,深知履险难。岩高云气重,路暗月光残。养地花飞白,枫林叶染丹。霜风寒透骨,夜久怯衣单。有《过前沙坪》诗:石路崎岖甚,肩舆度岭时。林深抽笋早,地冷种秋迟。虎啸风生树,蛙鸣水浸池。云深何处去,随意采灵芝。
  乾隆皇帝游金沙。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从温泉来到后沙坪,随行文武官员及嫔妃宫娥五十余人,在探访猴王洞时,一位宫娥受凉殒身,临时征用大树林民房治丧,出殡时九副棺材齐出,遂葬于此。墓地葬于高山之处,北向京师。乾隆皇帝留下诗两首,这是笔者讨价还价墨迹了一整天从当地一名退休回乡的老师手中获取的。老师傅从木箱底层掏出一个发黄的手抄本,笔者才从中将乾隆皇帝留下的诗句抄录下来。诗一曰《游后沙坪》:群山竹影几千秋,云绡高峰水自流。峡谷清泉飘玉带,山涧轮转滚银球。坐观湖广三千地,俯视江南百万都。好景一时收不尽,无缘有路再来游。诗二曰《游猴王洞》:天然一洞隐岩层,胜似桃源好避秦。万里江山寻鲜见,千骑通峻步难行。缘遮半月忌嫔妃,运失婺星动寡人醉意犹酣离绝境,孤当起驾复朝廷。实话说,到底是不是乾隆皇帝留下的,无法考证。但,它已经在岭上人家的心中种下了“皇帝登临之地”的念想,金沙就一定会是福山宝地。
  叶文福说金沙。现代著名诗人叶文福,曾于1962年8月在湖北崇阳板坑,留下《我的第一首诗》:我怀壮志透云霄,恋水倚山气自豪。荷花纵香留不住,英雄四海任逍遥。叶文福老师与崇阳的关系莫逆,年轻时游历过金沙非常正常,从豪情满怀的诗句里,就能读出他后来的成就。板坑不乏有心人,将叶文福老师的《我的第一首诗》收录入村史。
  (拾壹)
  俯拾皆是古迹,落笔即是文章。古庵、古墓、古桥、古民居,让金沙的山更有韵味,让金沙的风更有禅意。
  古庵白云庵。国内名叫白云庵的寺庙很多,而金沙便有一处。据同治五年《崇阳县志》寺观卷记述:白云庵在方山,一名大庵。“县东四十里有白岩庵,与板坑庵紧邻”。据此,境内的白云庵应为白岩庵之误。该庵坐落在金沙坪村东北畔的鳜鱼鳍上。坐北朝南,背靠巍巍的金龙尖,脚踩百丈悬岩,形势险要,飞来石佛亭亭兀立于庵后,千年银杏猎猎生风于道傍。古代为崇阳通咸宁的要道之一。庵畔有飞临兀立的观音石像,令人肃然起敬;清凉洁净的神泉水,使游客清心涤烦。此寺首建年代,无法考证,后人推断应在清中期兴建。民间传说,在清朝时期,有次汉口火灾甚烈,突然有一菩萨显灵灭火,自称是湖广鳜鱼鳍上的观音大士。汉口商户为报此功德,遍访鄂南诸山得知此处观音庵后,特铸巨钟一座,上镌汉口数百商户之名,送至此地,悬挂庵中达数百年之久。十年特殊时期,红卫兵拆毁古庵时,击碎此钟,当废铁卖掉。现在虽尚存数块碎片,但无法恢复其年代和史实。1985年,当地信士开始募捐在原址修复庵舍,经1993年和2003年两度修建。该庵观音殿及附属建筑面积达800余平方米,新置洪钟大鼓各一件,铁铸化钱塔一座,新铸之钟又悬在古庵之堂,其规模和装饰远胜于古庵。
  灵与不灵无关紧要,信徒们转山转水转佛塔,修炼的是一种心境。白云庵的香火不断,飘绕的是一种人世间的善念。心中有善便是佛,苍生人民就是我等心中最伟大的神。
  古墓张良墓。在白云庵所在的鳜鱼鳍岩下,有一墓地,脚踏方湖地,头顶杨家岩,墓碑文“汉留侯文成公张良墓”。墓前,前来祭拜、扫墓的人络绎不绝。张良,字子房,战国末年韩国人,其祖父、父亲分别担任过韩国三朝、二朝宰相。秦灭韩后,他致力反秦事业,是秦末汉初的杰出谋臣,西汉开国功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汉高祖刘邦曾令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张良辞让,谦请封始与刘邦相遇的留地,刘邦同意,封张良为留侯。晚年,张良自请告退,不恋权位,摒弃人间万事,随赤松子云游四海,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信奉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应天道,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汉高后二年(前186年),张良病逝,谥号文成。
  金沙岭与张良有交集吗?带着这种疑问,笔者及一群好奇者,查阅了很多的史料,尚未找到有说服力的记载来佐证张良来过金沙。唯有一种说法,张良晚年不恋权贵,专心修炼长生不老之术,已然成仙。传闻,仙人在陨落之前,提前修葺真假陵寝,整整九九八十一处,其中八十处是假冢,就算是这仙人的后代,也不知其真正的安葬之处。仙人临死之前,选择在其中一处陵寝里坐化。那么,金沙的张良墓应该是其修葺的假冢之一吧。
  古桥石拱桥。山岗野生板栗丛生,野樱绵延,茂林修竹;溪流穿村而过,两岸绿丛千绕,奇石林立;明清时期的石拱古桥,石笋林立的溶洞,和古树相映生辉;明代咸宁张万盛家缠万贯,某天进寺庙,高僧指点:需要修桥修路,积福积德。来到板坑和大竹山交界处,见此处几根木头通行,便在此建了石拱桥,由板坑村乡绅雷昆山第一次踩桥。板坑溪流林立,先辈们以最原始的智慧和凝聚力,修建多座上百年的拱桥,成为溪流上的一道美丽的风景。
  古名居。艾氏祠堂有200年以上的历史,为艾氏祖先搬迁自此建立的老屋,现在成了艾氏祠堂,坐南朝北,青砖砌体,黑瓦,石门头,石门槛,门前左右石墩,石柱,木横梁,木窗户,中堂上有石香炉,四合天井屋,寓意“四水归堂,子孙兴旺”。徐氏祠堂坐南朝北,石大门,石块铺垫的天井,木横梁,木窗户,青砖砌体。屋顶已翻修,不见旧貌。门牌是乾隆三十三年为排上徐氏祖先徐恕而写的:南州冠冕。左侧小字刻:岁在戊子秋月立,右侧:皇帝乾隆三十三年,其中“岁”“帝”字体已模糊不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村民们用泥巴把字糊起来了,才得以保存。
  古土墩识趣。民间传说,在柳林川,清朝时有一个曾姓大地主,人们尊称他为曾善人,是个读书人,平时乐善好施,修桥补路,主动资助困难乡亲,帮助邻里调解纷争,受人尊敬。曾善人还时常探寻岐黄之术,又一年在其屋前挖了一口大水塘,在水塘四周栽种了很多柏树,主要是为了解决村湾里的人畜用水难题。后来一想,一个地方要发旺,关键是要出人,就在水塘中筑起三个土墩。“三墩”崇阳方言与“山中”音相同,寓意“山中出宰相”。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位长者能别出心裁的激励后生,也算是一种善举。
  (拾贰)
  金沙的红色故事,可歌可泣,一直记载在史册,传颂在民间。金沙因地处三县交汇处,且山高路陡,地形复杂,植被茂盛,是进可攻退可守的绝佳游击阵地,为敌强我弱情况下的人民战争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其间发生了很多红色故事和抗日故事。盘点金沙的红色故事,笔者查阅了很多的史料,还是难免有遗漏,寄希望今后能拾遗补录。
  1938年农历9月13日,荫塘石门岭阻击战。9月12日,日军从咸安进犯小岭,目的是攻占崇阳县城。国军第37军第43师周祥初部在小岭与之进行了三个昼夜的顽强抵抗。9月13日,日军在小岭受阻后,分兵一部由汉奸李经邦带领,意图绕山路转由金沙从荫塘下白霓龙泉驿,遭遇驻守在荫塘石门岭的国军第60军某部的阻击。狙击部队与日军激战半天后,全部为国捐躯。9月底,崇阳全面沦陷。
  1941年8月上旬,经重建的鄂南中心县委,李平任书记,雷同、陈大发、刘光前、张曙光任委员,恢复新四军独立五团建制。随后,刘光前任崇阳县委书记,率新四军独立五团一部分人到金沙、田心一带活动,以石门楼的森林为营地,整顿和恢复党组织,发展地方武装,在金沙组建了一支抗日武工队,配合独立五团开展游击战争。
  1941年10月21日,湘鄂藏边区挺进军第八纵队司令方步舟,致函地方政府,称该纵队士兵胡竹林(板坑人)之妻,遭板坑强人艾耀林,艾盈进,艾长青叔等人殴打致死,要求地方查办,以稳抗日军心。
  1942年5月下旬,咸崇蒲中心县委,抗日武工队成立,大队部设在金沙,以金沙为据点开活动,同时新四军挺进十五团及四十团,驻扎金沙、田心一带。6月下旬,独立五团政治部主任刘光前率部分武装回崇阳筹粮筹款,在前沙坪、后沙坪、黑桥组建3个武工队,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给予日军沉重打击。6月下旬至7月初,驻咸宁日军四十师团部调集各地据点日军1000余人枪,分多路“扫荡”,我西路部队隐蔽在前沙坪、后沙坪的高山密林中,给予敌人沉重回击。7月下旬,新四军五师参谋长刘少卿和十四旅政治委员张体学率特务团和四十一、四十二团留在江北的部队,组成第二纵队进入鄂南,会同鄂南地方武装1000余人,驻金沙板坑、前沙坪、后沙坪一带开展活动。
  1942年9月,咸崇蒲中心县委,在咸崇蒲抗日根据地成立20多个乡政权,刘光前、雷同等率鄂南地方武装在金沙、田心、路口一带和崇阳西部地区开展活动。罗通、吴师筑带回四十团3个连及西路部队、鄂豫边区挺进十五团,在咸崇蒲山区开展活动。
  1942年11月11日,刘光前驻扎泉洪荡苍下屋,由于叛徒内奸刘全告勾结10余名歹徒,包围刘的宿舍,从窗口向刘射击。刘光前身负重伤,仍持枪还击,终因流血过多而牺牲。2018年,修建刘光前烈士纪念碑于苍下,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
  1943年7月,抗日武装九支队一部驻在板坑陈家陈汉文家被汉奸侦悉。日寇趁夜将陈家围住。九支队被围,但陈汉文及其长子陈兆甲均被日寇杀死。当月,成立咸崇蒲工委,李平任工委书记率四十一团5个连,启用鄂南抗日游击总队的番号;8月,率300多余人枪在金沙、板坑和蒲圻羊泉畈一带活动,发展党的组织,建立区乡抗日民主政权。
  1944年8月,中共咸崇蒲中心县委,在金沙板坑设立办事处,并在境内组建乡、保政权机构。
  1945年5月,中共咸崇蒲中心委行政委员会辖下河田区在金沙板坑地区成立。
  (拾叁)
  丰富的竹木资源,独具特色的金沙红辣椒,发乎自然的三九菇、笋衣、毛栗子,历史上烟草产业,适合山地种植的吊瓜产业,新兴崛起的中药材业等,这些物产是上天给予云雾中的金沙的恩赐。
  不同于如今的民宿,曾经的旅社一般因商贸需要而建。1963年秋冬,梅花至板坑公路修通后,板坑成了崇阳、咸宁、蒲圻三县竹木交易集散地,竹木加工业起步较早。金沙管理区在此设立林业工作站、竹木检查站,加上来此地采摘野生板栗、山菇、野笋的人络绎不绝,应时而形成了合面街道,叫大地街,在此兴建了第一个旅社——板坑旅社。深山里的板坑旅社,位于板坑村时野自然村湾,1969年建成,坐南朝北,白墙黑瓦,有两屋,木制楼梯,二层为木板铺制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也是一个时代板坑边贸繁华的见证。
  金沙红辣椒原产地属整个金沙片区,尤以梅花的红辣椒最有名气。海拔500-700米的山地上,昼夜温差大,经常雾气弥漫,造就了金沙辣椒瓜果时间长、个大、颜色红润清亮、肉质紧厚而甜脆。金沙红辣椒采摘后,只需简单清洗,去蒂,切成片状,用食盐、大蒜、花椒、姜片等拌匀,用玻璃缸或罐装,加入适量的金沙山泉水,密封几天,即可开坛食用。金沙的辣椒以味美而闻名,既源于纯天然的食材,又离不开独具品质的金沙泉水。金沙泉水泡制的红辣椒清甜而不易变质,以至于岭下很多人家作泡辣椒时,到金沙岭上去取山泉水。如今,正在组建金沙片区红辣椒专业合作社,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制作工艺,既可以杜绝假冒伪劣,又能更好地提升乡村生态休闲、农事体验、旅游观光、文化传承等功能。
  金沙因其独特的生态环境,素有种植烟叶的传统。境内烟叶栽种,始于满清初年,一直都面积不大,产量不高,多以自种自用为主。1990年2月,崇阳县政府在金沙片区建立烟叶生产基地,请来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开始较大规模的种植,一度年种烟面积达到500亩,亩平生烤烟均在100斤以上。后来由于市场原因和烟草行业标准的实施,境内便停止了烟叶的栽种,金沙烟叶便退出了市场。尽管如此,现在仍有一些老人,种上些烟叶,收割,晾干,切碎,或自制成卷烟,或装进烟锅,吸上几口,有劲!
  又是一个风调雨顺的年成,到处瓜果飘香,稻菽丰稔。时晴时雨的天气,使得今年金沙岭上的三九菇特别多。三九菇为纯天然食用菌,不可人工种植,味道艳美,胜过土鸡汤,有“发物”之称,因此市场价位一直居高不下。三九菇汤制作简单,将采新鲜三九菇漂洗干净,先用菜油爆炒,起到消杀的作用,将五花肉煸出油香和三九菇一起翻炒,然后可以加入配菜盛盘入席。也可以煮汤,待汤沸腾时加入切好的猪肝片、素肉片,然后加入葱、姜、蒜等佐料即可。金沙多松树,低矮的松树林下,松树落叶似金针撒满在地上,但逢农历三六九月,一阵雨过天晴,就会有野菇冒出来,会引来四面八方的人来寻捡。对,就是捡,因为是野生的,进入视野,谁捡到就是谁的。尤其是中秋已过,秋高气爽,到金沙捡三九菇,还可以捡毛栗子。运气好会满载而归,运气差只能望山生叹。其实,有没有捡到三九菇或毛栗子,倒是无所谓的,人们结伴进山,捡的是亲情,捡的是友情,捡的是心情,在愉悦中将整个大自然装进了自己的心里。
  此处乃竹乡,春笋满山谷。金沙有晒制干笋和笋衣的传统。吃农家饭,就得吃当地的特色。走进金沙,农家菜里一定有一碗干笋,可能是楠竹笋,也可能是水竹笋或者笋衣,如果是清明前后,还可以吃上鲜笋。鲜笋里有一种当地人叫“白芽笋”,生长在厚实的肥沃土壤,由于竹根深,才冒出小尖尖下面可能有一条粗壮的好几十公分的竹笋,晶莹白玉,脆嫩如芽,食用时无需焯水脱涩,可直接清炒或煨汤,有一种淡淡的水果般的甘甜。清明出半土,谷雨成半林。谷雨一过,山里人会将成不了林的笋子,分笋肉、笋衣焯水晒干成笋干,可以常年四季储藏,随时浸泡使用。笋类是典型的野生原生态粗纤维食材,对普遍群体有健肺的功效。竹笋悄然生遍野,绿衫穿上醉人眸。无论鲜笋还是干笋,夹在筷子上是一道亲民的食物,吃进嘴里会是不老的乡愁。
  金沙岭上百分之八十是山林,而山林中百分之八十为楠竹,边贸经营中竹制品占有一定的份额。竹篾工艺传承上千年,当地有很多的竹篾工匠,既制品竹床、篾箩筐、篾簸箕、篾篮子、果盘等日用品,还制作各种生肖、镇纸、水杯、杯套等工艺品。如今,随着塑料制品和合金制品的普遍应用,传统的竹制品除自产自用外,再也不能大规模的批产。

上一篇4 大湖山秘境
© 崇阳周刊电子版 版权声明 | 关于本报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