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周刊第706期第3版
3 上一版   下一版 4
·培风聚流向大海
·大湖山秘境
·盘点金沙(五)
报刊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崇阳周刊电子版     
     下一篇4
点击数:153  更新时间:2024/1/4 13:17:13 将正文字体扩大  将正文字体缩小  还原正文字体为原样    
培风聚流向大海
○雷应华

陶然/摄

  岁次癸卯,崇阳县作家协会迎来了廿年之庆。二十年前,在崇阳这片人文厚重的土地上,有一群怀揣文学梦想的人们,集结成立了一个文学社团——崇阳县作家协会,创办了一份烙印着崇阳地域印记的刊物——《溪流》。

  县作协的成立,开辟了崇阳本土文学爱好者一个展现才华梦想的空间,一个安顿心灵的憩园。文学爱好者们在这里集结,以笔墨为机杼,编织岁月的经纬;以文字为丹青,渲染生命的绚丽。在采风和交流活动中,我们探寻了崇阳山水风物的无穷奥妙,洞悉了无数有趣灵魂的心灵演绎,记录了当下鲜活火热的进程场景,结交了许多人生旅途的同好益友。通过写作,展现了自我的才华抱负,梳理了内心的哲思情怀;通过作品,述说了人世间的微言大义,畅达了悦己怡人的美好境界。

  二十年,一棵小苗,可以长成参天大树;一个人,将从少年走向成熟。二十年来,伴随着祖国的腾飞崛起,伴随着崇阳奋力前行的进程和辉煌成就,崇阳本土文学亦经历多多,进步长足,成绩斐然。本土文学先贤们,在新世纪之初,风云际会;一代又一代爱好者的文学情怀,火热执着;崇阳本土文学之路,风雨兼程;崇阳文学创作成就,硕果累累!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无论你经历了岁月如火,激情燃烧;或者你修炼到岁月静好,诗情画意。回首我们走过的生命历程,内心无不感慨丛生。二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许多青葱岁月,已成暮光;不少一路同好,已天人永隔。

  驻足崇阳文学二十年这个驿站,我们盘点回顾,既有收获丰盈的喜悦,又有未达高峰的抱憾。因为今天的我们依然不够强大,营造的氛围不够浓厚,没有像英山、赤壁那样浓烈的文学气场、达到那样高度的写作群体。尚未产生文学大家,尚未诞生有影响的力作,更没有追随像《双合莲》那样凝注了崇阳先辈情与泪、爱与恨,流传经久的不朽篇章。

  翻阅史料的时候,曾读到明朝白泉书院,乃汪文明、汪文盛读书之地,其后人子弟亦多在此读书治学。汪宗伊赋闲在家的日子,常与文友、子弟游历于斯,带动崇阳文风蔚起,一时之盛,冠绝南楚。

  近日重读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亦引发我的深思。其中有一段:“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意思是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可以用芥草作船,而搁个杯子当船就会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便无法托负巨大的翅膀。因此,鹍鹏飞到九万里高空,风就聚积到它的身下,然后就能凭借巨风之力,背负着青天,毫无阻碍地直飞南溟了。庄子在文中非常形象地论述了汇水、培风的重要性。

  我深感,当下的崇阳文学,在追慕先贤,再一次整装出发之际,更需要耐心地汇水、培风,需要我们接续本土文学先贤的情怀和探索,延续溪流的清纯和向海的梦想,先把作品的量做起来,把文友们的热情培育出来,团结和激励更多有潜质的本土文学爱好者一路前行。需要我们坚守文学的责任与道义,少一点浮躁,多一点耐心,不妄自菲薄,不轻言放弃,不浅尝辄止,在创作题材、思路、技巧和深度上,勇于探索,以数量换质量,从量变到质变。否则,即使将刊物名字改成大江大河,没有实力支撑,也难以登上刊林顶流。

  我们要谨遵“培根铸魂、守正创新”之道,以弘扬崇阳文化、讲好崇阳故事为己任,以向海之心,汇聚本土文学创作的激流,培育地域文学创作的长风,奋力达成《溪流》创刊时所宣示的“终入海”的愿景。

 

下一篇4 大湖山秘境
© 崇阳周刊电子版 版权声明 | 关于本报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