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周刊第三十五期2版
3 上一版   下一版 4
·崇阳免费培训农机手
·整顿供用电秩序
·加强客运车管理
·日新月异的宁海新城
·超前谋划城镇建设
·打工回乡当“羊倌”
·致富不忘众乡亲
·生态港口
报刊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崇阳周刊电子版     
3上一篇     
点击数:581  更新时间:2011/8/9 15:58:37 将正文字体扩大  将正文字体缩小  还原正文字体为原样    
生态港口

  (上接第5版)为实现这些目标,乡党委、政府采取分步引导,逐步深入的办法不断引导竹农改变传统的观念,逐渐在竹农心中树立起“把竹园当菜园,把竹子当儿子”的观念。
  近三年来,该乡先后三次组织乡村干部和部分竹农到中国楠竹之乡——浙江安吉、江西奉新等地参观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楠竹生产管理技术,参观各种工艺生产流程及竹木市场营销状况。竹农们的耳闻目睹,既开拓了视野,又认识到港口的差距,同时看到了港口发展楠竹的希望,为港口发展楠竹产业打牢了思想基础。
  该乡党委、政府选择泉坑、大梅两处地方建立了各5000亩高标准的抚育管理基地。对基地的每块竹园实行“竹园户籍”管理,给每块竹园按质次一至五类划分类别,挂上牌子,办一个“户口”,引导竹农加强对自己竹园的管理;给每根楠竹按生长年限编上号码,办一个“出生证”,竹农可以清楚地知道每块竹园的年新增加量,同时可以避免误砍。用基地辐射港口、小沙坪、北山、塘口四个楠竹总面积达4万亩的村,带动全乡的楠竹抚育管理工作。同时采用专班包村,脱产干部包组,村干部包户的方法在全乡铺开,保证全乡发展楠竹示范户100户,每户不少于10亩规模,每年收入不低于2000元。
  为保证楠竹资源不断发展壮大,港口乡形成全乡上下一心,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制订了《港口乡楠竹产业发展规划》,即:全乡楠竹收入要占农民人均收入30%以上,确保每年新增楠竹面积2000亩以上,到2010年立竹蓄积量达到750万支,年产楠竹180万支以上。通过5到10年努力,学安吉,超官塘,创一流,形成有港口特色的楠竹产业。
  为保证楠竹的科学采伐,保证立竹量的快速增长,该乡在砍伐审批时实行“三不准”规定:亩立竹蓄积量未达到160支的不准采伐,竹园未抚育的不准采伐,竹龄未达5年的不准采伐。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先后有晓峰、合富等四家竹制品企业落户港口,楠竹价格也由2006年的每尺围7元涨到14元,立竹蓄积量由650万支增加到800万支。更重要的是竹农的观念得到很大的改变,每到抚育季节,不再需干部督促,自觉将竹园抚育搞得干干净净,少数在外打工的群众也深受影响,请假也要回来将竹园抚育好。
  先行先试种吊瓜
  港口长处在山,短处在地。山区耕地面积少,日照时间短,野兽危害大,山洪灾害多,农民收益少。
  为改变这种传统的种植模式。2008年,乡党委书记、乡长张正韶在带领村干部到浙江长兴考察楠竹产业时无意中发现了吊瓜这个农业品种。同时,发现吊瓜种植面积在不断缩小,而市场价格在不断上扬。他在调查中发现,2007年全国吊瓜种植面积21万亩,到2009年只有15万亩,并且只有浙江、江西、安徽少数省份种植。产业正由东部逐步向中西部转移地趋势,且吊瓜种植具有成本低,劳动强度小,土地适应性强和不惧野兽危害等特点。他还了解到吊瓜浑身是宝,开发价值极高。吊瓜籽干炒后食用,质脆肉满,香气浓厚,是绿色食品,是休闲食品瓜籽中的上品,是赠送亲友的时尚礼品。吊瓜根、茎、叶、果皮均可入药,是种名贵的中药材,吊瓜油料是最高档的植物油料,遂决定引进吊瓜在港口种植。2008年当年,筹措资金3万元,引进一批吊瓜种苗,组织部分农村党员干部试种30亩,当年亩产瓜籽100余公斤,亩收入达到2800元左右。试种成功后,2009年种植面积达到300亩,亩产瓜籽达到近200公斤,亩平收入达到4000元左右。
  一花引来百花开。看到吊瓜效益的农民,不用政府命令和发动,就纷纷种起了吊瓜,许多曾经因野兽危害被迫抛荒的田地也被重新开发出来。
  据统计,今年全乡种植面积已达到2000亩,吊瓜种植户达400多户,涉及横岭、小东港等9个行政村,连片50亩以上的基地有11个,种植面积10亩以上的大户达65户。预计今年平均亩产瓜籽200公斤,亩平收入可达4000元以上,全乡产量可达50万斤,销售收入达600万元以上。实现了政府零利益,群众零风险的承诺。2008年初,乡党委、政府帮助成立了港口吊瓜专业合作社,制订了章程,专业合作社作为一个全新的新经济组织代替了政府,改由政府推动为市场推动,按经济规律办事,他们跑市场、跑信息、传帮带,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采购,统一销售,并与每一位农户订定合同,按每公斤不低于20元的保护价收购,实际市场价格均稳定在每公斤26至30元左右,吊瓜专业社成员也由原来的7户发展到现在的400多户,并且,合作社还把吊瓜种到了武汉黄陂和咸安,使吊瓜逐渐成为港口名符其实的农村致富产业。
  当前,港口吊瓜已进入了成熟采摘期,田间地头呈现出一片繁忙的丰收景象,成为山区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创新服务办实事
  “良好的服务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保证,我们通过不断创新工作平台,把优质服务贯穿于产业发展的始终,推动楠竹、吊瓜等特色产业迅猛发展”。该乡党委书记、乡长张正韶介绍说。
  为提高群众的致富技能,加大新型农民的培养,增强港口的发展后劲,乡党委、政府于2007年9月组织开办了“农民夜校”,实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由乡直各服务中心专业技术人员任教师,另外对口聘请各方面的专家利用晚上休息时间,根据不同季节和群众的不同需求,到全乡各村各自然湾进行义务巡回授课,并且要求各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全年培训计划不少于10场。特别是2007年下半年以来,“农民夜校”根据港口楠竹资源丰富,但竹农管理意识不高、管理水平滞后的现状,特意聘请中国楠竹之乡——浙江安吉的丁思荣先生到塘口泉坑、小沙坪大梅等20多个楠竹资源丰富的自然村落传授刀抚、锄抚、施肥、扩鞭、标号、钩梢等新型技术。据悉,该乡“农民夜校”自开办以来,共举办了楠竹生产管理、吊瓜栽培、白茶种植、香菇种植、土豆种植、水果栽培等培训活动40余场次,培训农民群众5000多人次,促进了各种特色基地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农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并且被湖北电视台和县电视台多次报道。乡党委、政府2008年还组织了200多名群众到江西修水县参观,并现场聘请修水吊瓜种植大户陈景水为港口种植吊瓜技术员,月薪1500元,聘期三年。
  港口乡党委、政府于2008年年初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补贴资金5万余元在全乡13个行政村建立了“农村广播室”,安装高音喇叭67个,覆盖全乡70%的人和村组,不光及时为农民广播宣传护林防火、土地管理、计划生育等政策法规,还利用广播及时发布吊瓜病虫害防治、楠竹市场价格等各种致富信息,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生活,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晨听一支歌,精神愉快离被窝;午听一席言,政策法规记心田;晚听致富经,努力建设新农村”。
  为方便群众咨询政策及农村致富信息和农业技术,该乡于2008年初投资3万元在乡政府成立“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并配备了电脑、电视、电话等办公用品,将各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集中办公,方便群众办事。今年,该乡又投资300万元建成了崇阳县港口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中心、信访维稳中心、文化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和移动通信服务中心,既提升了政府形象,又缩小了同群众间的距离,方便了群众办事。
  绿意盎然的港口,正孕育着无限生机和希望!

上一篇4 致富不忘众乡亲
© 崇阳周刊电子版 版权声明 | 关于本报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