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周刊第三十四期4版
3 上一版   
·汇幕阜英才 铸天城名片
·六年磨一剑 百舸竞帆发
报刊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崇阳周刊电子版     
     下一篇4
点击数:622  更新时间:2011/8/9 10:49:48 将正文字体扩大  将正文字体缩小  还原正文字体为原样    
汇幕阜英才 铸天城名片

  南鄂晚报记者宋志强佘帅兵赵忠志特约记者蔡亚君全宗海
  教育新城是崇阳县近年精心打造的民生工程,中纪委副书记张惠新、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黄先耀、省人大副主任周洪宇、副省长郭生练、市委书记黄楚平、省教育厅厅长陈安丽、省教育厅副厅长黄俭等领导先后视察教育新城,高度称赞崇阳教育开始从“能上学”向“上好学”跨越。
  2009年,来教育新城参观的人涉及全国16个省、38个县市,达4000余人。崇阳教育已在省内外小有名气,教育新城成了一张品牌,吸引着全县城乡及周边县市的学子。2009年顺利撤销9所农村薄弱初中,绝大部分初中生高兴进城入学。教育新城现有学生近20000人,教职工上千人,其中,新城关中学广纳农村生源,已有教学班91个、学生5500余人、教师344人。教育新城已集幼教、小教、初中、高中、职教于一体,成为该县城镇建设的最大亮点。
  30年前,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了座座城;3年前,崇阳县委县政府在县城的北郊画了一个圈,奇迹般地建起一座新城。这就是令人瞩目的崇阳县教育新城,它是崇阳近年来改革和发展中高起点、大手笔打造的一颗璀璨明珠,已成为展示崇阳新时代风采的靓丽名片。
  1.“新城速度”傲视崇阳
  一年建设一校区,三年建起一座城。在崇阳,人们常常会为教育新城开创的“崇阳速度”啧啧称赞。这称赞发自肺腑。用县委书记程群林的话说,他们大手笔建设教育新城,不是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而是把教育当成最大的民心工程。把教育放在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发展不够的山区县最理智、最现实、最有效的选择,是带动全县综合发展的“引擎工程”,是保证持续发展的“驱动工程”,是造福崇阳子孙万代的“希望工程”。
  程书记的话,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科学回答了崇阳被确定为湖北省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验县而带来的时代课题。为推动县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崇阳县委、县政府经过深入调研,依照“城乡一体、梯级提升,均衡发展”的方针,大力调整校点布局、科学整合教育资源。通过建设好教育新城,往教育新城搬进一批农村中学,往撤走的农村中学搬进一批农村小学,往撤走的农村小学搬进一批幼儿园,层层提高全县办学硬件水准,解决城区班额爆满和乡下生源萎缩的矛盾,促进全县教育均衡、优质、和谐发展。
  就这样,一个占地1200亩,集幼教、小教、初中、高中、职教于一体的教育新城的蓝图,在县委、县政府的决策下很快圈定。2008年4月6日,教育新城建设工程指挥部成立,下设综合协调组、施工监理组、安全生产组,带动十几个部门开展工作。
  为了搞好校园绿化、美化,2009年12月,从交通、电力、电信、网络公司等部门抽调200多人,经过七天七夜的努力,把两棵百年桂花树,由白霓谢家桥移送到城关中学新校区。
  2009年秋天,崇阳县城关中学三个分校共91个班级的5000余名师生,正式入驻教育新城,见证了“新城速度”带来的震憾:校园内,一幢幢深红色的楼房错落有致,宽敞平坦的道路四通八达。两个大型塑胶运动场,红色的跑道,绿色的草坪,红绿相衬,相得益彰。美丽的花坛、成行的绿树、时尚的玻璃篮球架、漂亮的路灯、高耸的高架灯,将校园装扮得多姿多彩,令人无限向往。
  2.“新城魅力”领秀崇阳
  教育新城,犹如一个大型磁场,吸引着高等院校、名企、名师来崇阳商谈合作或求职就业。
  2008年10月,华中师范大学与崇阳签订了全国第一个“国家教师教育创新与服务综合改革实验区”的合作协约;2009年10月华师投资50余万元在新城关中学建立全国第一个数字化学习港;2010年3月6日,留美博士、南京金斯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章方良与崇阳职校正式签约,捐资200万为该校建实验室,并委派3名博士赴该校支教,每年为该校安排150人就业……这标志着该县与大城市、大企业、高等学府之间的合作架起了一座桥梁。
  教育新城以一流的教育理念、一流的服务保障、一流的教学质量,为莘莘学子插上了放飞梦想的翅膀。
  据城关中学常务副校长罗火林介绍,新城关中学实行“学校统筹,分校管理,均衡发展”的管理模式,创新了“学校有关爱特色,教师有业务特长,学生有进取特点”办学理念,一校一特,一师一特,一生一特,处处洋溢着文化气息。
  令人欣慰的是,一年来,师生在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中有120人次获奖,其中国家级奖18人次、省级奖36人次、市级奖58人次;发表或获奖论文63人次,其中国家级8篇、省级12篇。新城关中学省级课题《坚持以人为本,开发校本课程》获省一等奖,2010年中考,有2人考取华师一附中、32人考取鄂高,404人考取一中。县职教中心在全市中职学生技能比赛中荣获团体第一名,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呈现供不应求的发展态势。
  崇阳教育的飞速发展,引起了众多高层领导的关注,也吸引了众多省内外同行前来学习取经。近年来,中纪委副书记张惠新、省纪委书记黄先耀、省人大副主任周洪宇、副省长郭生练、市委书记黄楚平、省教育厅厅长陈安丽、省教育厅副厅长黄俭等先后来崇阳视察教育新城。2009年,前来教育新城参观、学习的人数就达4000余人,涉及全国16省38县市。一系列教育研究会在教育新城召开。
  3.“新城模式”领跑崇阳
  教育新城已经成为崇阳人的骄傲。而最让崇阳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们在打造教育新城过程中摸索出来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新理念——新城模式。县委书记程群林开门见山地告诉记者,所谓“新城模式”,简而言之就是通过资源重组,形成新的城市功能板块,通过盘活固定资产,借鸡下蛋,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益。
  县委书记程群林说:“县委县政府把教育摆到了优先发展、超前发展的地位,通过大力调整,让学校向县城集中,向集镇集中,向中心地域集中,向交通干线集中;实现高中在县城办,初中在中心集镇办,小学联村办,学前教育优质办的目标。”他向记者算了一笔帐:校点重新洗牌,资源整合,市场化运作手段,财政不花一分钱,在县城建设一座教育新城,实行梯级提升,层层提高全县教育的办学水平。实现了70%的初中生在城镇上学,70%的小学生在乡镇所在地上学,70%的教师在城镇从教。并设立寄宿制初中,实行学、吃、住、管一条龙,解决偏远地区和外出打工人员留守孩子的上学问题,突破了原来要花9.2亿元才能完成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资金瓶颈。
  “教育新城作为一个功能板块,带活了崇阳经济发展的全局,活了旧城,美了新城,带动了教育调整,推动了城镇繁荣。”的确,它像一根强大的杠杆和一把巨大的抓手,萎靡的房产市场被撬动了,建筑市场喧闹了,许多工地机声隆了,大量无事可做的农民工脸上有了笑容……
  该县去年由于撤销一批乡镇初中,近3000名学生进城上学,近1000名家长进城打工陪读,不仅直接导致房地产市场快速升温,而且使交通、餐饮、商贸、物流等众多服务业得到了很大发展,新增许多就业岗位。去年天城固定资产投资32亿元,常住人口净增近万人。天城人气日趋旺盛,市场日趋繁荣,功能日趋完善,服务日趋齐全。
  如今,“新城模式”已经作为一条指导新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宝贵经验进入崇阳县政府决策层。通过借鉴这种模式,该县将形成城东“旅游新城”、城南“工业新城”、城西“教育新城”、城北“文化服务新城”、城中“商贸新城”等“五城同建”的格局,成为推动崇阳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下一篇4 六年磨一剑 百舸竞帆发
© 崇阳周刊电子版 版权声明 | 关于本报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