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周刊第495期第3版
3 上一版   下一版 4
·叶琼:19年坚守诠释“雷竹精神”
·“赤脚医生向阳花”
报刊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崇阳周刊电子版     
3上一篇     
点击数:510  更新时间:2019/8/14 10:15:21 将正文字体扩大  将正文字体缩小  还原正文字体为原样    
“赤脚医生向阳花”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崇阳农村合作医疗纪事

  ○程二春
  赤脚医生,是上世纪60—7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期出现的名词,指一般未经过正式医疗训练,仍持农业户口,一些情况下“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疗人员。当时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医学世家;二是高中毕业略懂医术病理;三是一些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赤脚医生为解救中国一些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燃眉之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路口镇西彼卫生室,访问赤脚医生舒月星时,他热情地讲述起曾经的岁月、燃烧的青春——
  “1971年我当上了赤脚医生。崇阳县出名的老中医程云甲是我师傅。他教我怎么认识中草药。那时只有少量西药,为老百姓治病全靠中草药,而且,还是要自带锄头到山上去挖,我们的全部家当就是一根银针、一把草药、一顶草帽。老医生带我到白羊山挖药,有夏枯草、车前草、白芨、天冬、丹参、当归…那时,响应毛主席号召,重点到农村搞合作医疗,为农民服务,我们下岩有一个叫钟新云的病人,已经瘫痪在床,家里特别贫困,一家6口挤在一间房里,妻子还是弱智人。我每天早上就到他家送药,一送就是三个月,他竟奇迹般站起来了,一大家人非常感谢我,到现在他儿子都把我当成救命恩人。我们那时是不收钱的,队里记工分。
  我出生在白霓的纸棚,是崇阳县偏僻闭塞的乡村,兄弟姐妹多,父亲是得乙肝去世的。去世那年,我只有八岁,爷爷也是疾病多,他的老胃病疼起来就会大汗直冒、全身直哆嗦,我从小就知道病痛的痛苦,暗下决心,只要有机会学医,我是不会错过的。
  197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九五医院在路口下岩巡回医疗点。我被指派跟他们学习,艾树方教授教我们针灸,王玉兰医生培训我们内科。我就精心学习他们的医术,每天背着药箱、一顶草帽,行走在下岩的小路上。全国响应号召“消灭伤寒”,我们有口号:“送药到手,看服到肚。不服说服,服了才走。”那时的合作医疗,只收5分钱挂号费,一定要把病治好,才算结束。手拿热水瓶、茶杯,把药送到田间地头。我们医疗队灭过癞利、小儿麻痹症、伤寒、打摆子……
  我当了一辈子赤脚医生,当了一辈子农民,为老百姓服务半辈子,是有意义的。我特别爱唱赤脚医生之歌—《赤脚医生向阳花》:赤脚医生向阳花,贫下中农人人夸,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万家,暖万家……”
  (作者单位:崇阳县文化馆)

上一篇4 叶琼:19年坚守诠释“雷竹精神”
© 崇阳周刊电子版 版权声明 | 关于本报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