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周刊第495期第3版
3 上一版   下一版 4
·叶琼:19年坚守诠释“雷竹精神”
·“赤脚医生向阳花”
报刊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崇阳周刊电子版     
     下一篇4
点击数:468  更新时间:2019/8/14 10:14:12 将正文字体扩大  将正文字体缩小  还原正文字体为原样    
叶琼:19年坚守诠释“雷竹精神”
文/通讯员 毛雪飞 图/全媒体记者 汪淑琴 通讯员 沈小龙 霍世祥
雷竹“女状元”叶琼
生机勃勃的雷竹园
雷竹山庄外景
长庆雷竹山庄
美丽青山湖茂密的雷竹

  假如大家来到桂花泉镇的“雷竹小镇”游玩,将有机会偶遇一位穿着朴素,齐肩短发,皮肤黝黑,年龄较大的女性。她就是“雷竹小镇”的最初创始人——

  舍夫别子来崇阳 扎根荒山护幼苗

  叶琼,浙江杭州临安县人,1955年生,中共党员。1994年,崇阳县开始引种雷竹,1998年,崇阳县决定将雷竹作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从浙江、福建引进育笋能人,叶琼就是当年县政府专程前往临安请过来的雷竹“女状元”。由于其丈夫蒋长富在临安也有大量雷竹基地需要管理,儿子蒋国庆还在读书,叶琼只能孤身一人来到崇阳,叶琼刚来崇阳的时候,人生地不熟,语言也不通,困难重重,笔者问叶琼为什么能坚持下来,叶琼说一是因为以时任县长熊登赞为代表的各级领导给予了充分的支持,让她有困难随时找政府。二是看到当地群众实在是太穷了,那时候很多村民家中只有红彤彤的15瓦的灯泡,大部分村民只会守着一亩三分田过着仅能维持基本生活的日子。于是她下定决心要留下来,让雷竹这种经济效益高的农作物在崇阳的大地上开枝散叶。

  由于雷竹的培育期较长,经济收益短期内难以实现,群众都带着怀疑观望的态度对待种植雷竹,为了让当地群众相信雷竹是可以带来财富的“宝贝”,叶琼用尼龙布搭在一个高低床上做了一个简易帐篷扎根在荒山之中,当起了雷竹基地的“稻草人”,陪伴她的只有一把柴刀,一个手电筒和一条狗,她以山风为伍,以野兽为邻,用自己的生命守护这一片希望之地。

  街头售卖拓销路 立足产业谋新篇

  2006年,儿子蒋国庆来到崇阳,在桂花泉镇开辟了230亩的雷竹基地。由于雷竹在湖北的知名度较低,而价格又相对较高,雷竹的销路是个大难题,为了打开武汉的市场,母子同心,蒋国庆每天将货发到白沙洲,全部以商贩愿意接受的价格出售。叶琼每天在白沙洲菜市场支一口锅现场边炒边卖,免费让人品尝,一整年的时间,无论雨淋还是日晒,叶琼都准时出摊,一勺一瓢终于将清甜鲜香的雷竹炒上了武汉人的餐桌,如今,武汉是继江浙沪之后雷竹需求旺盛的第四大“主战场”,日需求量十多万斤。

  随着雷竹的销路越来越广,供不应求,叶琼认为要将雷竹产业继续做大做强,于是她试着给现在的县委书记杭莺打了个电话,想征求杭莺书记的意见,杭莺书记回复说过几天来家里看她当面详聊。时值梅雨季节,每天阴雨连绵,杭莺书记却如期而至。杭莺书记下车后没有打伞,直奔雨天还在田里劳作的叶琼,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杭莺书记在详细听了叶琼关于雷竹产业发展的看法后,指出要做大“竹种植”、做强“竹加工”、做优“竹旅游”,让雷竹一产“接二连三”,促进三产融合。叶琼听后认为杭莺书记规划的蓝图十分清晰,心里的底气更足了。她一直想建一个四合院,以此作为“雷竹小镇”的大本营,儿子蒋国庆全力支持母亲的想法,四合院建成后取名“长庆园”。如今,集产供销、游食购于一体的“华中第一雷竹小镇”已经惊艳面世,境内竹影婆娑、鲜花盛开,仿佛世外桃源。

  带领群众奔富路 一枝一叶总关情

  先富带动后富,叶琼作为雷竹种植的专家,将自己多年来探索的种植经验倾囊相授给愿意种植雷竹的群众,并且不计报酬地帮助他们销售。目前,已有46户当地农民、20户贫困户40多人跟着叶琼栽种雷竹,面积达1600亩,年产笋120万斤。贫困户年均有1.8万元左右收入,种植雷竹的农户年收入最高的达20万元。

  叶琼不仅通过产业带领群众致富,还一直默默地做着公益,哪里有生活疾苦的群众,哪里就有叶琼的身影。2002年,刚到崇阳不久的叶琼,在天城镇周边培育雷竹,得知附近有个叫“六海”的困难乡亲因病致贫,没有劳动力,就叫人挑几百斤谷子送给他,后来还花钱请了十几个农户,帮他家收割稻子,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6年。后来“六海”的亲戚们都被叶琼的行为感动了,开始主动帮助“六海”。2003年,叶琼看到天城镇山下村小学的学生自己从家带桌椅板凳上课,叶琼就买了几十张新课桌椅送给学校,让学生们能够轻松上学。去年,叶琼买了十几台热水器、洗衣机送给当地的困难群众……来崇阳后,叶琼十几年没有回过老家过年,去年叶琼带着崇阳的一种特产回浙江过年,还买了二十张烤火的桌子带回浙江老家送给了亲戚朋友们,亲戚朋友们都交口称赞。

  在崇阳的19年,不仅是叶琼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19年,也是她扶智扶志扶危济困的19年,叶琼用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的身体力行完美地诠释了“竹子”般坚韧不拔、虚怀若谷的精神品格。现在的叶琼还是每天6点起床去田里干活,她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也同样是一种幸福……”

下一篇4 “赤脚医生向阳花”
© 崇阳周刊电子版 版权声明 | 关于本报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