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周刊第386期4版
3 上一版   
·劈波斩浪竞龙舟
·端午的粽子
报刊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崇阳周刊电子版     
3上一篇     
点击数:271  更新时间:2017/6/14 16:54:51 将正文字体扩大  将正文字体缩小  还原正文字体为原样    
端午的粽子

  ○汪霞
  我的家乡在鄂南边陲一个清秀的小山村里。这里端午的风俗和外地大多相仿,比如挂菖蒲艾叶、洒雄黄酒、点蠓烟、抢头道水、吃咸鸭蛋、炸麻花等,其中包粽子当然是家家户户过端午的必备厨事,就像过年的豆腐、元宵节的粑粑一样,粽子是寻常百姓过端午的应节性美食。
  当年味儿随了山涧里的清溪水欢唱着走远了后,孩子们就开始眼巴巴的盼着下一个隆重的节日——端午节了。记得儿时,日历还是个稀罕物,慈爱的奶奶却不容我们小孩子乱翻爷爷抽屉里的老黄历,约是怕淘气的哥哥撕去扎了纸飞机;又不能老缠着奶奶问还有多久过端午,怕坏坏的小姑嘲笑我馋。无妨,我们自有小孩家的日历:当菜园旁的桃李终于脱核儿了,薯窖山上的艾叶长及半腰时,端午真的就来了。
  于是,性急的孩子,开始起个大早,到河对面的箬叶山上抢粽叶。因那时全湾子里仅那座山上生长有青翠的粽叶,且隔天才抽出一片新叶,而只有那嫩绿的、柔软而卷着筒儿的新叶,才最最汇聚了天地山水之精华,包裹的粽子唇齿留香呢。通常是哥哥拿根竹棍在前面赶狗驱蛇,为我拂去杂草上的露水,我紧跟其后,跑到那仅约一分地的粽叶地里,惊喜地拉过纤如小指头的粽叶竹子,小心地摘下那最顶端的一片新叶,有时也顺手摘那稍次些的第二片叶子。待天已敞亮,有成群结队的孩子上山了时,我们早已高举着一叠绿粽叶,在他们惊羡的眼神护送下,傲傲地回家去了。
  端午节的早上,天刚蒙蒙亮,奶奶就出门挑水了。传说这端午是五毒开始活动的要紧的时节,玉帝为了拯救百姓,就命太白仙君往凡间水井里投放仙丹,以治人间百病。奶奶为了全家几十口人的安康,总是亲自起个黑早,去一里外的老水井抢端午的头道水。一放下水桶,她就把我们小孩子都唤起来,首先是看着我们在每个门楣上插艾叶挂菖蒲,再吩咐我们去屋后的禾田里走一圈,用晶莹的露珠抹洗手脸,说可以预防痱子疮疖。等我们几个小花脸回家来,她早已备了一盆洗脸水,上面漂着淡紫的蒜叶、金粉似的雄黄,让我们都洗过后,就将这水沿房前屋后的洒一圈,说可以去灾防蛇虫进屋。
  我们都换上崭新的衣服后,便围到院子里看妈妈包粽子。妈妈坐在一个小板凳上,放倒一把椅子,将一脸盆浸透的糯米放在上面,从篮子里拿起一片洗净的粽叶,卷个上圆下尖的喇叭筒,再舀一勺糯米倒进去,用筷子插紧实,把粽叶往下包好,将一根绿棕叶丝线从中间穿过,一拉,仿佛变着魔术般,一个棱角分明的粽子就从妈妈的巧手里蹦出来了。我或忙着撕棕叶线,或忙着把五个粽子系成一串,享受地看妈妈包粽子,却至今没有学会。
  此时,屋里早忙开了,叔祖在忙着揉老面发酵的面粉,做成胖胖的白包子,擀那撒了一层香芝麻的薄面脆子,切麻花料。当然,搓麻花是最有趣的,在厢房中央放倒一扇门板,老老少少分立在两边,各捏一团料,拉、抖、扭、放,一会儿,门板上就摆满了大家搓的形态各异的作品。待婶娘们从滚烫的油锅里捞起炸好的麻花时,我们便一哄而上,去寻自己的原创麻花。然后,用筷子串了一个包子,从鼎锅里提了一串刚刚煮熟的粽子,飞也似地往外跑了,到菜园里抢占李树,最先到的,必早爬上了中间那棵果子最大最甜的李树。于是,我们几个孩子,光着脚丫各踞一树,坐在树桠间,将热腾腾的粽子挂在枝头,看香绿的粽子在彤红的李子间晃悠,听蝉儿在树叶间馋叫,看树下的小溪在细碎地流淌,啃着油香的麻花,恣肆地说着一些异想天开的童话,笑声震落了一个个偷听的李子。一直听妈妈在村头喊了三遍,我们才拍拍撑得滚圆的肚子,恋恋不舍地回家,装模作样地吃午饭去。
  如今,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老百姓几乎天天是过年节,再也没有孩提对粽子那么热衷了,因为超市里各种口味的粽子缤纷上市了。可我,却偏执地以为,全世界任何地方的粽子,都比不上我儿时家乡端午的粽子。

上一篇4 劈波斩浪竞龙舟
© 崇阳周刊电子版 版权声明 | 关于本报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