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周刊366期第2版
3 上一版   下一版 4
·紧盯重点民生大事
·崇阳对新任正科级主职干部廉政谈话
·崇阳倡导干部家属当好“纪委书记”
·帮助在粤务工人员回家过年
·谢金华:一个六口之家的特殊故事
·崇阳部署2017年春运
·铜钟一批企业家为贫困学子献爱心
·县国税局“回头看”走访营改增企业
·崇阳交警帮助走失儿童找妈妈
·崇阳地税收入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报刊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崇阳周刊电子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点击数:549  更新时间:2017/1/19 15:47:25 将正文字体扩大  将正文字体缩小  还原正文字体为原样    
谢金华:一个六口之家的特殊故事

  特约记者徐功频
  在冬日的阳光照耀下,崇阳县白霓镇浪口村易地搬迁安置的秋收1号家庭,新建的房子宽敞明亮,大红灯笼高高挂起,一副“党施惠政建新居,天降祥光生瑞气”的红联格外显眼,特显温馨。主人公谢金华是位残疾人,悉心照料91岁聋哑老人在当地传为美谈。说明来意后,他热情地接待了记者,打开记忆之门。
  谢金华今年66岁,他是谢家的养子,收养他的是爷爷谢继仁。
  谢继仁生育2个儿子,小儿子谢玉堂是谢金华的叔叔,且是个天生的聋哑人。
  “1954年,年仅29岁的大儿子谢文斌因病去世,妻子带着一岁多的女儿金香改嫁了。谢金华当时还很小,没有来到谢家。”
  家中仅有一老一残。1969年,谢继仁收养谢金华为孙子。1970年,爷爷谢继仁患病去世。随母在外成长的女儿金香闻获噩耗,想起母亲讲给父亲的遗言“将来要立下门户,打开谢家的门”,她在征得继父和母亲的同意后,重返老家。后来,通过交往与谢金华结为夫妻。聋哑叔叔自然也是家中的一员了。
  婚后,一家人和睦、勤劳,生下三女一男。
  “当时在生产队,叔叔虽说是残疾人,下地干活是位好手,犁田耕地样样都行,对孙儿孙女特别痛爱。”谢金华说。
  命运总爱捉弄人。一次事故中谢金华痛失右手。一下子,家里又多了一位残疾人。妻子金香没有嫌弃谢金华,鼓起重拾一家人生活的勇气。
  2010年夏季,不幸再一次降临到这个家庭,把他们一家推向苦难的深渊:儿子谢光英不幸溺水身亡,家中的顶梁柱倒了,父母妻子痛不欲生。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为他们办理了低保,在精准扶贫中,为他们家新建了房子,且首批入住,为一家老少增添了生活勇气,燃起了奔向脱贫致富之路。谢金华种了几亩水田,饲养几头肥猪,养了一群鸭子,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家庭虽遭遇多次的不幸,但对聋哑老人不嫌弃,真是不是亲生,胜过亲生。2005年,年过80岁的老人突发急病,双手捂着腮帮,大声呻吟。谢金华夫妇不顾黑夜,将老人送往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当时,有村民说,都80多岁的人,顺头路,还花那多钱干啥?
  “做人要讲良心,过去老人身体健康,为我们一家尽了力,现在病了,不能不管。”谢金华向亲戚朋友借了5000多元,将他送到武汉大医院确诊。老人患的是三叉神经病症,至今每月都要服200多元的药物控制。
  现在,每天给他洗脸、洗脚,一日三餐送饭送茶到手,谢金华和老伴及时供奉。同样,女儿、女婿、孙子对老人都关爱。
  谢金华孝敬老人的事迹在村里传开。百闻不如一见,一次,村民殷季柱到谢金华家,看到老人床上铺有5床棉絮,且干干净净,打心眼里佩服谢金华。
  “多年来,我一直都以为谢玉堂是他亲生的父亲,谁也没有想到这里还深藏着这样感人的故事。”经常来访谢家女儿的同学雷云面对记者采访,感到惊叹。
  “做梦都没想到能住上这样的好房子,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谢金华感叹连连。“每年大年三十,儿子光英的同学田志刚、雷望霞等带2000元钱慰问我们,看望孙子,对于这些好心人,我们一直铭记在心,我将尽心尽力照顾好老人、抚养好孙子才是最好的回报。”
  记者感言:一个特殊的家庭,他们没有传承的血缘,但谢金华用残缺的肢体给无声世界的老人无微不至的关照,远远超越那种血缘固有的亲情,诠释着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美德,犹如一盏道德的明灯,温暖你我,照亮行程。

上一篇4 帮助在粤务工人员回家过年
下一篇4 崇阳部署2017年春运
© 崇阳周刊电子版 版权声明 | 关于本报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