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周刊第五十三期3版
3 上一版   下一版 4
·展读港口
报刊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崇阳周刊电子版     
     
点击数:2493  更新时间:2011/8/5 16:08:08 将正文字体扩大  将正文字体缩小  还原正文字体为原样    
展读港口

 

  沈忱
  我不是文人,难以写出绝妙佳句和惊世之作,注定一生只能寻寻觅觅,徘徊在文学圣殿之外。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阴差阳错地撞上县作协、文联组织的“港口新韵”文学笔会,本想写几句诗或小散文赞美港口,但在县作协和港口乡党委、政府领导的邀请举荐下,萌发了写一篇综合反映港口报告文学的想法。
  说真心话,本人才疏学浅,怕有负众望。加之,在报社舞弄文字写通讯报道勉强算一般,特别是每天忙得两腿发软,难得一丝空闲。无奈,我只好将手中的事放置一边,利用几个双休日,先后三次深入港口采风,以印象港口、生态港口、人文港口、希望港口,全面记录港口乡的风情风貌和社会发展变化,敬请同仁指教。
  印象港口
  我是山里人,常回乡下老家看看,回老家时须经港口。
  印象中的港口是从上世纪80年代在原属塘口乡的柏岭小学和塘口中学读书时记起。
  放暑假时,曾三五结伴到杨林桥水库的一个山窝里钓鱼,即使大半天一无所获,也是那样乐呵呵,偶尔钓得一条斤多或半斤的红鲤鱼,竟高兴得不得了。沿途返回时,像打了大胜仗一样,哼着歌儿回家,由母亲煮给爱吃鱼的父亲……
  在塘口中学读初中时,因交不起学费,父亲每年都要为我卖两担谷,还要拉30多里板车为我送柴火。有一年,我却将父亲卖粮的毛票弄丢了,学费交不成,让父亲的血汗打了水漂。虽说只有二十元钱,却让我非常抑郁和后怕。在几个穷小伙的邀约下,我从学校附件的农家借来砍柴刀,在通往长岭埂下的山冲里砍柴卖。那时一百斤杂柴只能卖到两元钱,为了攒起丢失的二十元钱,我连续花了几个星期天。
  从那时起,塘口周边的山山水水便烙印在我心坎上,便认定塘口是个物产富饶、山青水秀的好地方。
  想不到阔别二十余年,依稀走进曾经熟悉的村落时,已物是人非,天翻地覆。只见大片大片的农家瓦屋,已变成此起彼伏的小洋楼,柏岭小学、塘口中学都已拆迁,有的改成村级阵地、群众活动中心,汪家畈小学已由台商王永庆捐款四十万元更名明德小学,原港口小学变成了花园式的幼儿园,港口中学作为山区初中仍在不断扩建,在柏岭村一个山坡上,昔日初中同学彭光文已当了“鸭司令”,他将在武汉打工积聚的百余万元全部投入养鸭,已建成标准鸭棚十多个,年收入可达二十多万元。
  特别是那个碧波荡漾的杨林桥水库,县水利建设者们正利用枯水季节,正在为她整容、检修。站在坝顶上,望着田畴交错、农房点缀,心中油然升起一股怅然,难道这就是父亲曾常唠叨起他半夜顶着寒风担沙石为抢红旗上大坝的杰作吗?在那个红旗飘飘的年代,我们的父辈为此付出了多少辛苦汗水啊!看着现在用挖机劳作的场景,也注定了父亲的年代随着他老人家音容笑貌远逝后一去不复返了。
  如今,我蜗居小县城,为了生计东奔西走很少回趟老家,偶尔回家作客,更想不到“港口新韵”文字笔会,让我再次回到了许多熟悉的地方,也到了几个只闻其名、魂牵梦绕却从未去过的地方,让我大开了眼界,一了终生夙愿。
  生态港口
  一个有雾的早晨,出崇阳县城南时,只见白茫茫一片,而从白界公路往港口乡进发时,一过油市岭,到高堤渡槽边,竟是山里山外两重天,忽然晨雾尽散,只见远近山脉起伏,村庄如画、炊烟袅袅,格外清楚分明。
  到港口乡政府院内,东道主就像那迎客古松一样苍劲有力,热情洋溢。负责《港口乡志》编纂工作的正乡级干部徐光明说,港口全境若从空中鸟瞰,则像一只硕大的回头龟形,东南方向偏高,山高林密,竹木资源丰富;西北方向则偏低,主要分布有石灰石、煤炭资源,远近闻名。据介绍,港口是崇阳最大的山区乡,版图面积248.8平方公里,28万亩山林面积中,楠竹达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5.1%。境内依次走向的山脉有乳山、浩轴山、龙泉山、九龙山、崇阳岭、打底坳、三界尖等,最高海拔1086米。龙泉山脉的大梅岭、小梅岭、泉坑一带盛产楠竹,只见竹影扶疏,修长挺拔,遮天蔽日,碧波轻盈,醉人心魄。
  有人说,到港口不到长岭埂、大东港,难以领略到港口的神韵。
  于是,我在乡干部的引导下,往东南方向进发,穿塘口集镇,向左拐过新修的塘口大桥,沿着一条蜿蜒的沙石公路,来到了长岭埂上的八一林场。
  徒步攀爬,登高远眺,在场的每一个人,无不被覆盖在山山岭岭的绿色所陶醉,被山上山下森林深沉的涛声所吸引。林场是一个没有都市尘埃和噪音喧嚣,没有污水和废气污染的洁净世界,这是一个充满雄奇和美的童话世界,尽管秋风渐起,但仍见山花烂漫,那一簇簇白菊和油茶花,夹在层林尽染的红枫间,相互辉映,引人遐想。
  据村支部书记介绍,过去的长岭埂是荒山秃岭,不毛之地,上下三十里,路通江西,荒芜人烟,遍山茅草荆棘,没有树木,山上连破庙也没有。被载入《崇阳县志》的拓荒人金仲生,一个识字不多的普通农民,带着三个半劳力,靠担脚挣来的九元八角钱,上山安营扎寨,垦荒造林三十余年,终于使八一林场面积达到9400亩,成为闻名全国的村级“绿色银行”……
  斯人已去,丰碑永存。近些年来,乡、村领导一届接一届狠抓造、封、管、育,不仅使八一林场的植被、森林保护完好,连邻近的乡办林场——张潮林场也完好无损。
  在徒步前往张潮林场的路上,乡党委书记、乡长张正韶始终走在最前面。他说,这条山路已来回走了几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既为这里延绵的绿色所陶醉,更为创业者的勇气和精神所感染……
  据说,张潮林场所在地有个美好的传说:这里有座山,形状像只起飞的鸟,山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树,就像鸟的羽毛那样色彩艳丽。一个名叫张潮的人,花了许多银钱买下这座山,为它取名“上天凤”。后来,绵延不断的战火把美丽的“上天凤”变成了“火烧鸡”。山民们为逃避兵灾战乱,背井离乡。从此,这里一片荒凉。
  林场的主峰国耀埂上,巍然屹立着一棵突兀独存的老松,腰围七尺,年轮七旬,躯干挺拔,直插云天。它的根须,像束束龙爪入土,不嫌这里麻石黄土的贫瘠;它的表皮,似层层老茧护身,不畏这里寒冬风雪的侵袭。
  看到这棵“种子树”,不禁叫人联想起林场老场长徐爱泉:这个被称为“种子树”的老人,是这三千多亩绿色生命的播种者,是把满腔绿色的情怀洒向这块土地的领头人。
  金仲生和徐爱泉是两舅甥。前有金仲生,后有徐爱泉。经过数十年如一日的苦心耕耘,昔日满目疮痍的张潮林场,大小几十个山头,如今到处郁郁葱葱,也赢得后人对徐爱泉的赞美诗句:张潮有幸披山绿,爱泉无私奉春心,白发三千创业者,松杉十万后人荫。1990年8月30日,崇阳县委专门发文,在全县开展向优秀共产党员徐爱泉学习活动。更有人撰联:东港步东洋场小富有方,爱泉不爱钱身正清如水。
  如今,置身张潮林场,整个大山就像一块绿宝石,漫山遍野,松杉挺拔,竹影婆娑,山风徐来,涛声四起,好似淹没在碧绿的湖水之中……
  港口的绿无处不在。往前进发的大东港可以说是港口的缩影,崇阳的精华。沿着新修的水泥路至尽头,往源头挺进时,途中需“四渡赤水”。尽管峰回九曲,崎岖难行,但我们从大东港至老屋陈家、瓦屋坪、上王,沿途看到了许多珍稀树木,如兰闾木、赤楠、杜仲、香枫、槐树、香榧等,有的已达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在一个叫瓦屋坪的半山腰歇脚时,原本是土坯的旧瓦屋被并排盖上了三栋小洋楼,安装了卫星锅和太阳能,看到他们的住房不比城里差,犹如神仙般的日子,令人惊羡,感慨不已。
  向上便是位于上王家门前的香榧树,共有三棵,需几个大人合抱才能量身。只见枝繁叶翠,郁郁葱葱,大的那棵既像姊妹又像夫妻,躯干已连同一体,唯有向上伸展的手臂偶尔交叉分开,犹如一把巨大冠伞罩护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家。
  据介绍,这种香榧树原产闽南,鄂南罕见,树龄已达800年,有崇阳县人民政府1986年挂牌保护为证。有人找来尺子量了树干胸围,达5.2米,并热情捧来晒干的果子品尝,剥开一嚼,果然别有风味。
  再往上便是崇阳岭、打底坳和脚踏两省三县的三界尖了。据说,在峰顶可远眺武汉、九江,近看通山、崇阳县城。可惜因时间仓促难以一一领略了。
  在大东港村吃饭时,可尝到独特的农家菜。如:糍粑、干笋衣、薯粉坨、野木耳等等。据悉,大东港有望在“十二五”期间成为通山核电站配套辅助项目,将投资近百亿元兴建抽水蓄能电站。一旦建成,将造福港口,惠及崇阳,影响深远。
  人文港口
  港口自然资源丰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有据可查的有:北山老屋畈金淮,嘉靖丁酉年(1538年)由武学生领武举,次年赐武进士,后授武骧左卫指挥使,转任湖广都指挥使司军政佥事,衔二品。膝下子嗣有的被封武德将军(五品),有的官至怀远将军(三品),有的镇国将军(二品),有的任左卫指挥使(三品)。碑联为证:文武全才湖广无双国士,衣冠世代桃溪第一人家。
  而从月亮山大桥往左至泉坑的山旮旯处,山峰突兀,怪石嶙峋,茂林修竹,溪流淙淙。有谁想到这里竟诞生了两位震惊全国的英雄:
  一曰随钟九闹漕的清末抗粮英雄金太和。他只因几斗田的粮饷,恳求白霓桥秀才钟九写状子,到县衙门怒发冲冠却挨打受辱深陷囹圄,钟九等头领为救其出牢笼,率众两打粮房,义举震惊朝野,从而揭开了清末农民起义的序幕。1842年春,钟九抗粮暴动失败,就义于曹市。清庭以株连之律,将义举头领满门抄斩,蒙难者多达二百有余,金太和兄弟子侄十多口无一幸免,他也病卒狱中,尸体被抛入长江。其壮举被石城杨林畈通音律的铁匠陈瑞兆吟成《抗粮歌》,后据此改编的《钟九闹漕》成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二曰民国革命仁人志士金华衮。据记载,金华衮(1894-1922),号愚清,港口北山金家人。少时就读于白霓金城小学、湖北省第二中学。1911年考入湖北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任鄂总督黎元洪部卫生排长、步兵连长。1915年任湘军营长;1916年任鄂南护国军司令,1922年被鄂督肖耀南枪杀,时年28岁。孙中山闻讯,不胜慨叹:“前江苏惨杀韩恢,今湖北又逮华衮,革命党人危矣!”金被杀于武昌督署内,遗体送回崇阳,葬于泉坑山之阳。
  在港口大桥通往石岭的狭长山冲里,自古以来,人稠地密,人丁兴旺,烟火鼎盛,至今仍流传舒、汪两岸大姓,以舒家晒顶子,汪家晒银子,一个比官,另一个比富的典故闻名遐迩。
  据《舒氏宗谱》和《港口乡志》记载,该乡往西的东堡舒家,在清朝(1761-1833)年间,的确出了一个诰封文林郎,大名舒全寿,字光楚,国子监生,一生俭朴,急公好义,力劝上等人说性理,与平常人说因果,愿世多生好人,愿人常作好事,先后翻印《敬信录》、《暗室灯》、《科名显报》等书多册,分送乡民学子传阅,以播善道。清末光绪年间更有舒镇圭、舒镇观兄弟显赫乡里,在京为官,著有《吾庵存稿》、《译言》、《辞观楼诗文集》、《南田人赘诗文集》等。后人赞其:文近庐陵,诗法山谷,理学素隐程朱。
  汪姓则以汪大美一夜暴富时在武汉黄鹤楼抛金,从白霓白露回乡时,以白布铺路、白布裹马蹄买路,不走别人路而抖狠逞强等轶事流传。
  如今的港口,虽无大官大富,却从这块土地上走向海内外的不乏其人。在北京中纪委有汪信奇,中国石油大学教授的庞雄奇,武汉同济医科大学的庞自力、湖北武警总队医院的黄团新教授,弄潮武汉商海的港口同乡会数千万资产的金亚雄、黄艳炳、张国民、高进新、彭德祥等。他们慷慨解囊建立捐资助学基金会,每年拿出五万元扶持贫困学子上大学,在全县传为佳话。
  桂花林场创始人龚振海(1923─1993),是从港口油榨走出去的。他带领干部职工开荒造林,全垦整地,水平打带,大档栽植,林场年平均造林万亩左右,多次受到省、市县林农部门表彰和国家林业部、联合国林农组织、联合国林业官员的赞赏。
  主动放弃年薪百万的仙桃日化副总舒九高,六年前带着老伴承包下荒芜多年没人管的分金林场,先后投资二百多万元进行抚育和拓荒栽树,自己种菜,克服了没有电源的艰苦创业环境,如今终于苦尽甘来,完成新造林4200亩,中幼林抚育7300多亩,价值达500万元以上。
  让港口更有神秘传奇色彩的还有抢水崖、鸡冠潭、水晶洞、朝阳洞、修月洞、独奶峰、吕昌洞、拖木埂、崇阳岭、打底坳,三界尖等。
  一个地方一个传说,一个地方一段风情。让你流连港口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遐思翩翩,百读不厌。
  希望港口
  港口作为崇阳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如何找到一条符合山区乡镇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围绕全局抓特色,强化服务兴产业,着力壮大楠竹优势产业,培植吊瓜新兴产业,是凸显港口特色板块的潜力所在。”乡党委书记、乡长张正韶如是说。
  从2008年开始,港口乡确定更加注重山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突出林业在港口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作用,努力打造生态港口;更加注重项目建设和环境优化,突出项目在经济社会中的引擎作用,努力打造开放港口;更加注重农村新经济组织的发展和壮大,突出农业专业合作社在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中的推动作用,努力打造特色港口;更加注重树立民本意识和机制创新,突出服务型干部队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努力打造和谐港口的工作思路,在农业产业发展上求优求特求强,确定以壮大楠竹优势产业,培植吊瓜新兴产业,为港口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农业产业化建设新的突破口。
  思路决定出路。港口优势在山,长处在林,山多,林多,楠竹多。为此,乡党委、政府在坚持林业发展“造、封、管、引”四字方针的同时,尤其在楠竹产业发展上建立起了一条抚育管理和采伐管理并重、资源培育与加工增值并重、生态保护与楠竹资源可持续利用并重的发展路子。为实现这些目标,乡党委、政府采用分步引导,逐步深入的办法不断引导竹农改变传统的观念,逐渐在竹农心中树立起“把竹园当菜园,把竹子当儿子”的观念。
  近三年来,该乡先后三次组织乡村干部和部分竹农到中国楠竹之乡——浙江安吉、江西奉新等地参观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楠竹生产管理技术,参观各种工艺生产流程及竹木市场营销状况。竹农们的耳闻目睹,既开拓了视野,又认识到港口的差距,同时看到了港口发展楠竹的希望,为港口发展楠竹产业打牢了思想基础。
  乡党委、政府选择泉坑、大梅两处地方建立了各5000亩高标准的抚育管理基地。对基地的每块竹园实行“竹园户籍”管理,给每块竹园按质次一至五类划分类别,挂上牌子,办一个“户口”,引导竹农加强重视竹园的管理;给每根楠竹按生长年限编上号码,办一个“出生证”,竹农可以清楚地知道每块竹园的年新增加量,同时可以避免误砍。用基地辐射港口、小沙坪、北山、塘口四个楠竹总面积达4万亩的村,带动全乡的楠竹抚育管理工作。同时采用专班包村,脱产干部包组,村干部包户的方法在全乡铺开,保证全乡发展楠竹示范户100户,每户不少于10亩规模,每亩收入不低于2000元。
  港口乡专门制订了《港口乡楠竹产业发展规划》,即:全乡楠竹收入要占农民人均收入30%以上,确保每年新增楠竹面积2000亩以上,到2010年立竹蓄积量达到750万支,通过五到十年努力,学安吉,超官塘,创一流,形成有港口特色的楠竹产业。
  为保证楠竹的科学采伐,保证立竹量的快速增长,该乡在砍伐审批时实行“三不准”规定:亩立竹蓄积量未达到160支的不准采伐,竹园未抚育的不准采伐,竹龄未达5年的不准采伐。
  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先后有晓峰、合富、兰謦等四家竹制品企业落户港口,楠竹价格也由2006年的每尺围7元涨到14元,立竹蓄积量由650万支增加到800万支。更重要的是竹农的观念得到很大的改变,每到抚育季节,不再需干部督促,自觉将竹园抚育搞得干干净净,少数在外打工的群众也深受影响,请假也要回来将竹园抚育好。
  2008年,乡党委书记、乡长张正韶在带领村干部到浙江长兴考察楠竹产业时,无意中发现了吊瓜这个农业品种。同时发现吊瓜种植面积在不断缩小,而市场价格在不断上扬。于是,他留心作了个调查统计,发现2007年全国吊瓜种植面积21万亩,到2009年只有15万亩,并且只有浙江、江西、安徽少数省份种植。产业有由东部逐步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且吊瓜种植具有成本低,劳动强度小,土地适应性强和不惧野兽危害等特点,而且浑身是宝,开发价值极高。吊瓜籽干炒后食用,质脆肉满,香气浓厚,是绿色食品,是休闲食品瓜籽中的上品,是赠送亲友的时尚礼品。吊瓜的根、茎、叶、果皮均可入药,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吊瓜油料是最高档的植物油料。经调查论证后,决定引进吊瓜在港口种植。2008年筹措资金3万元,引进一批吊瓜种苗,组织部分农村党员干部试种30亩,当年亩产瓜籽100余公斤,亩收入达到2800元左右。试种成功后,2009年种植面积达到300亩,亩产瓜籽达到近200公斤,亩平收入达到4000元左右。
  一花引来百花开。看到吊瓜效益的农民,不用政府命令和发动,纷纷种起了吊瓜。许多曾经因野兽危害被迫抛荒的田地也被重新开发出来。据统计,2010年港口乡吊瓜种植面积已达到2000亩,全乡种植户达400多户,涉及横岭、小东港等9个行政村,连片50亩以上的基地有11个,种植面积10亩以上的大户达65户。平均亩产瓜籽200公斤,亩平收入达4000元以上,全乡产量可达25万公斤,销售收入达600万元以上。
  2008年初,乡党委、政府帮助成立了港口吊瓜专业合作社,制订了章程,专业合作社作为一个全新的新经济组织代替了政府,改由政府推动为市场推动。他们跑市场、跑信息、传帮带,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采购,统一销售,并与每一位农户订定合同,按每公斤不低于20元的保护价收购,实际市场价格均稳定在每公斤26-30元左右,吊瓜专业社成员也由原来的7户发展到现在的400多户,并且,合作社还把吊瓜种到了武汉黄陂和咸安,使吊瓜逐渐成为港口名副其实的农村致富产业。
  港口吊瓜成熟采摘时,田间地头呈现出一片繁忙的丰收景象,成为山区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良好的服务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保证,我们通过不断创新工作平台,把优质服务贯穿于产业发展的始终,推动楠竹、吊瓜等特色产业迅猛发展。”乡党委书记、乡长张正韶介绍说。
  为提高群众的致富技能,加大新型农民的培养,增强港口的发展后劲,乡党委、政府于2007年9月组织开办了“农民夜校”,实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由乡直各服务中心专业技术人员任教师,另外对口聘请各方面的专家,利用晚上休息时间,根据不同季节和群众的不同需求,到全乡各村各自然湾进行义务巡回授课,并且要求各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全年培训不少于10场。特别是2007年下半年以来,“农民夜校”根据港口楠竹资源丰富,但竹农管理意识不高、管理水平滞后的现状,特意聘请中国楠竹之乡——浙江安吉的丁思先生到塘口泉坑、小沙坪、大梅等20多个楠竹资源丰富的自然村落,传授刀抚、锄抚、施肥、扩鞭、标号、钩梢等新型技术。据悉,该乡“农民夜校”自开办以来,共举办楠竹生产管理、吊瓜栽培、白茶种植、香菇种植、土豆种植、水果栽培等培训40余场次,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促进了各种特色基地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农民的一致好评,并且被湖北电视台和崇阳电视台多次报道。乡党委、政府2008年还组织了200多名群众到江西修水县参观,并现场聘请修水吊瓜种植大户陈景水为港口种植吊瓜技术员,月薪1500元,聘期三年。
  港口乡党委、政府于2008年初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补贴资金5万余元,在全乡13个行政村建立“农村广播室”,安装高音喇叭67个,覆盖全乡70%的人和村组,不光及时为农民广播宣传护林防火、土地管理、计划生育等政策法规,还利用广播及时发布吊瓜病虫害防治、楠竹市场价格等各种致富信息,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生活,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晨听一支歌,精神愉快离被窝;午听一席言,政策法规记心田;晚听致富经,努力建设新农村”。
  为方便群众咨询政策及农村致富信息和农业技术,该乡于2008年初投资3万元在乡政府成立“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并配备了电脑、电视、电话等办公用品,将各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集中办公,方便群众办事。今年,又投资300万元建成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中心、信访维稳中心、文化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和移动通信服务中心,既提升了政府形象,又缩小了同群众间的距离,方便了群众办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犹如森林氧吧的港口,绿意盎然,恰似一幅徐徐舒展的画卷,正孕育着无限生机和希望!

© 崇阳周刊电子版 版权声明 | 关于本报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