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周刊第二百九十八期3版
3 上一版   下一版 4
·一门四进士两代三举人
·聋哑夫妻的致富路
·崇阳金秋助学在行动
·“四个加强”有序推进征兵
·服务倒房户恢复重建
报刊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崇阳周刊电子版     
     下一篇4
点击数:1412  更新时间:2015/9/2 16:16:28 将正文字体扩大  将正文字体缩小  还原正文字体为原样    
一门四进士两代三举人

  ——记崇阳县英才满堂的汪藻家族
  汪一平/整理
  作者按:年将耄耋,却遇不测风云,今年2月下旬左膝严重骨折,只好卧床疗养。为了消磨时光,找到几本志史书籍阅读,从书中惊喜地发现鄂南地区历史上曾出了不少的名宦名儒,尤其在明代鄂南人文鼎盛,出了许多的举人进士。令人称奇的是,崇阳大路庄汪藻的儿孙辈两代人,竟出了四个进士三个举人,可谓英才满堂。汪藻的儿孙七人能功成名就,史册留芳。其原因一是他们勤奋学习,广读经史名著,才学渊博;二是他们勤政爱民,公正廉洁,朝廷认可,百姓拥护;他们的学问、事业成功的经验及高尚的道德情操,仍然值得今天的学者和公仆们思考、研究。
  汪藻(1458年-1533年),贡士,赐资政大夫,祖藉江西婺源大畈。他的高祖父清甫公元末为避战乱,率全家迁至崇阳县,落业县城北郊五里界硃沙桥。
  明时,崇阳县城北大集山下有个著名的白泉书院。汪藻的儿孙先后都在这个书院读书,聆听名师教导。儿孙们聪慧好学,个个成才。
  汪藻的长子汪文明,正德丁卯年举人,四川彭县知县;次子汪文盛,进士;季子汪文正,举人。
  汪文明有四个儿子。长子汪宗元,嘉靖乙丑年进士,太常寺卿,顺天府(今北京)尹,通政史;次子汪宗凯,嘉靖乙未年进士,尚宝司卿;季子汪宗伊,嘉靖戊戌年进士;四子汪宗召,嘉靖丁酉年举人,候任知州;汪藻这七个儿孙学问事业、道德情操很有成就。特别是汪文盛、汪宗伊(过继给汪文盛为子)父子俩位高功大,名声显赫,朝野仰止。清朝重臣张廷玉等史学家,将这两人的生平事迹和部分文章编入了《明史》。
  抚治南夷,威闻华夏的汪文盛
  汪文盛(1488年-1544年),字希周,幼时颖灵非凡。明正德庚午年考中举人,次年考中进士,弱冠登科。首任饶州(今江西鄱阳一带)推官,后入朝任兵部主事,不久改任兵部武选司郎中。嘉靖元年(1522年)任福州知府。嘉靖八年任浙江副提学使,后调任陕西副提学使。嘉靖十四年(1536年)任云南按察使,次年任云南巡抚。
  汪文盛任饶州推官时执法甚严。当时淮王朱祐綮游戏无度,荒淫无耻。他的亲信、爪牙仗势横暴,欺压百姓,民愤极大。汪文盛将他们绳之以法,打击了贵族的气焰,民众拍手称快。
  任兵部主事时,他奉旨与同僚夏言、郑本三人核查亲兵和京卫的编制,发现其中闲散人员很多。这些人与朝廷权贵有各种关系。他们三人顶住各方压力,裁抑珰戚,荡涤邪污,裁减了闲散人员三千一百九十八人。就粮食一项每年节约四万余担。官场震撼,群奸屏迹。
  任福州知府时也颇有建树。辖区九个县常遭水灾、旱灾和风灾侵害,百姓苦不堪言。他组织民众兴修水利,防灾救灾,发展生产,改善了民生;他修建了书院,大兴教育;修建了福州东西两个港口,便利福建、琉球等地的船舶进出;清除了辖区匪患,保障了一方平安;修筑了城池,防御倭寇;始创保甲,改革了基层行政体制。汪文盛在福州的建树,得到了百姓的称赞、朝廷的肯定。
  不过汪文盛对明朝最大的贡献,是他以极小的代价,在短时间内平息了安南境内的一起严重的武装叛乱。
  嘉靖十五年(1537年),明朝属国安南重臣莫登庸(注)伙同其子莫方瀛拥兵叛乱,废王篡位,骚扰百姓,拒绝向明朝称臣纳贡。朝廷震怒,决定出兵进剿。当时黔国公沐朝在朝廷辅助幼皇朱厚熜,凡是战事,往往听从汪文盛的意见。汪文盛文韬武略,才华出众。于是朝廷任命他为都察院右佥御使,巡抚云南安南,全面负责进剿兵事。他上任后仔细调查了解安南各种情况,与副使鲍象贤商议,根据安南具体情况,定下了“剿不如抚”的平叛方针,采用了一些策略:一是分化瓦解叛臣势力。安南有的旧臣对莫登庸废王篡位不满。汪文盛通过渠道与其沟通,晓以利害,对参与叛乱的人予以招抚,承诺对投降朝廷的人予以厚待,官职依旧。结果占领宜光的武文渊率部万余人倒向朝廷,献进兵地图和平叛计策。汪文盛很高兴,以四品章服相赠,子弟安排官职。二是把云南少数民族的地方力量组织起来,以备调用。当时云南少数民族的酋长不是世袭的,都想自保。文盛就封他们官职,鼓励他们奋勇杀敌。三是老挝地广兵众,令其独挡一面,防止叛军窜入其境。四是征调安南周边八百、车里、孟艮等小国的象兵助讨。汪文盛把各方力量组织起来统一指挥,对莫登庸形成围攻之势,并传谕:“投降可免死!”接着攻破叛军的镇守营,莫方瀛救之失败。叛将阮景、范正毅等相继率部投降。汪文盛又下令明军在蒙自境内的金银滩安营扎寨。这个地方是交趾与两广的交通要道。莫登庸愈加恐慌,自知失道寡助,已成瓮中之鳖,只好请降,交出官册、大印和地图,承诺恢复向明朝称臣纳贡。这时有人揭发所交的大印是假的。汪文盛大怒,拒绝叛臣投降,直到朝廷钦差毛伯温到达南宁与汪文盛商议后才接受投降。接着成立了安南都统司,封莫登庸为都统。至此安南莫登庸武装叛乱彻底平息,给明朝西南边疆带来了长时间的安宁。平叛时汪文盛功劳最大,可是当奉召回京参加朝廷论功行赏时,毛伯温、鲍象贤及两广巡官等都升了官,由于奸相严嵩的忌妒与阻挠,汪文盛只得了点银子和一个中宪大夫的空衔。有的大臣为他鸣不平,他处之泰然,对朝廷一如既往忠心耿耿,鞠躬尽瘁。
  汪文盛仕途坎坷,并非因功劳大而青云直上,甚至遭受磨难。他因个性耿直,执法如山,得罪过皇亲国戚,对皇上也有冒犯。他任饶州推官时,惩治了淮王的亲信和爪牙,因此遭到报复,蒙冤入狱数年。因带头进谏武宗朱厚照南巡视察,不合武宗心意被仗刑。奸臣唐弼卿为私利,请求皇上准许他到云南开采银矿,皇上竟同意了。明代银矿私人不能开采,文盛怒不可遏,大声斥责奸臣胆大妄为。皇上听说后很不高兴,把他降为大理寺卿(法官)。汪文盛因政事劳累过度,健康每况愈下,以至顽疾缠身,不得不辞职回到家乡崇阳疗养。嘉靖二十二年(1544年)在家乡病逝,享年五十六岁。嘉靖皇帝钦赐厚葬,并赐祭文褒奖其功德,称赞他“抚治南夷,威闻华夏”。
  位跻八座,望著三朝的汪宗伊
  汪文盛的养子汪宗伊(1510年-1587年),字子衡,别号少泉,民间习惯称汪尚书。幼时天资聪颖,汪文盛十分喜欢这个侄子,将他过继自己膝下为子,以便培养成才。十三岁起他就在养父身边读书成长。嘉靖甲午年汪宗伊应试考中解元,戊戌年(1538年)考中进士,年二十八岁。他一生担任的官职较多。嘉靖庚子年任江西浮梁知县。乙已年奉召入朝任兵部主事,后任武选司历员外郎署郎中。隆庆四年(1571年)任南京吏部文选郎,后任太常寺卿,不久调任应天府尹。万历年间先后任光禄寺卿、南京大理寺卿、右佥都御使、户部侍郎、户部尚书。万历庚申年(1581年)调任南京吏部尚书。
  汪宗伊为官关注民计民生,体恤民众疾苦,能尽力减轻民众的负担,让民众休养生息。
  他任浮梁知县时,洪水暴发。他亲率民众抗灾救灾。天灾过后又出现饥荒。百姓难以为生。有的饥民铤而走险,被迫为盗。一天衙役将捉到的一百多盗民押到县衙,请示如何处治。按明律盗者处死。汪宗伊十分难过流下了眼泪,说:“为盗是要处死的呀,我管辖的百姓为免饥饿冒死为盗,可悲啊!”于是破例将他们全部释放回家。
  为了让百姓能生活下去,他废除了不利于百姓的旧税收规定,重新核定税费数额,分里甲征收,在县衙门口张榜公布,以便民众监督。此后浮梁百姓免受横征暴敛之苦,生产得到了发展,生活有了好转,盗民也变成了良民。
  万历年间他在京为官时,了解到江苏溧阳县受了大灾,当地衙门却重复收税,百姓不堪负重。他训斥了当地官员,并每年减去该县百姓米谷九千三百担,白银六千三百两。
  他任应天府(今南京)尹时,减少了辖区各县百姓的赋役,撤除各衙门不合理的开支,严格各项管理制度,打击贪官污吏,每年节省钱财数以万计。他的刷弊除奸的政策得到百姓的拥护。有的百姓把他的画相挂在家里,顶礼膜拜。
  汪宗伊为官勤政慎事,锐意改革,废旧制,建新制,政绩显见。他任大理寺卿时,废除了严苛的刑法,使刑法严而不苛,推行法律宽平。他任武选司历员外郎署郎中时,大胆向皇上进谏,淘汰了署中闲散人员一千七百二十人,为朝廷节省了人力财力。
  他到户部任职前,户部的粮食仓场及漕运管理十分混乱,大量粮食糜烂,加之污吏似硕鼠般的盗掠,财粮损失无数。他上任后革除了户部多年的积弊,制订了严格的财粮管理制度,惩治了污吏。改善了漕运兵卒的经济待遇,提高了他们运粮的积极性,保障了漕运的畅通,从而户部仓场粮食丰盈,粮食供应充足。
  汪宗伊为人刚正不阿,疾恶如仇。他与奸相严嵩父子同朝为官,却与他们水火不容,对他们结党营私、陷害忠良、贪赃枉法的罪行进行了坚决斗争。他坚定支持兵部同僚杨继盛上书皇帝,请诛贼臣,以清朝政。结果受到严嵩父子的报复迫害。他对那些奴颜卑膝投靠严嵩的权贵们嗤之以鼻,看不顺眼。他愤然拂袖辞职回家乡居十七年,直至穆宗朱载垕当政,他才奉召回到京城重登政坛,担任了吏部文选郎。此后他因忠于帝业,政绩显著,官职多次晋升。万历年间他由户部侍郎晋升为户部尚书,后又调任吏部尚书,成了管官的官。
  汪宗伊为人十分注重以儒家的“仁义”来立“道”修身,并且终身坚守廉洁二字。他说:“夫士将有当世之责,必修身以为之本。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而所以存其心之仁者,莫先于义利之辨也。无所为而为,谓之义;有所为而为,谓之利;毫厘之分,千里之判。必有贫贱无故不去之志,然后有富贵非道不处之操;必有一介不取、一介不与之节,然后有万钟弗顾、千驷弗视之守。”400多年前他的这些箴言,对当今世人仍然是很好教育啊!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汪宗伊虽然位高权重,手中几乎掌握着朝廷的全部钱财。他却一尘不染,两袖清风。明朝像他这样的达官贵人,家里住的大多是金碧辉煌的高墙深院。而他家里只有简陋的农舍一栋,生活极其简朴,几近寒士。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只有廉洁才是我终身的默守啊!”
  汪宗伊政事繁忙,但笔耕不辍,著作及编纂的志史甚多。传世的有《风纪汇编》、《臆说注疏》、《尚书奏议》、《少泉诗选》、《应天府志》、《大理寺志》、《南京吏部志》等。
  汪宗伊的同僚对他非常敬重,神宗朱翊钧对这位老臣也十分赞赏,称他为“位跻八座、望著三朝(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元老”。万历年十四年(1587年)汪宗伊于家乡崇阳逝世,享年七十七岁。神宗钦赐祭葬,建坊开道,并指派瀚林院编修袁宗道为他撰写墓志铭。
  注:1、莫登庸,渔民出身,安南后黎王朝时,由低级军官升为太师。他叛乱失败,被明朝招抚,后来成为安南莫朝(北朝)的创建者。
  2、资料来源:《汪氏大成宗谱》、《崇阳县志》(清朝同治五年)、《明史》、《中华姓氏通鉴》、民间传说。

下一篇4 聋哑夫妻的致富路
© 崇阳周刊电子版 版权声明 | 关于本报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