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沈忱通讯员杨娟
一排排新栽的桂花树,一条条干净的水泥路,一群群踏歌起舞的村妇……
走进崇阳县青山镇磨刀村,只要提起麻花大王曾维德,村民们无不啧啧称赞竖起大拇指,不仅因为他做生意开食品加工厂小有名气,更因为他心系家乡、回报乡亲的拳拳赤子心让乡亲尤为感怀。
出生在普通农户家庭的曾维德,自幼聪颖好学,奈何家境贫寒,初中未毕业就不得不辍学在家,帮着干农活,以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少年立志出乡关,18岁那年,他一心想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闯一闯。背起行囊,拜别父母,由此踏上了他的打工生涯。从食品厂学徒一步步做起,他肯吃苦,能钻研,处事公正,三年就做到了车间主任。稳定的生活、不错的收入在旁人看来也许就足够了,但是曾维德不安分、不知足。1986年,他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决定下海经商。刚开始创业,困难可想而知,没有资金到处向亲友筹款,没有经验就拼命苦干,他用打工赚来的钱和筹措到的资金在路口镇承包了一家频临倒闭的月饼加工厂。当时别人一看月饼是这个加工厂生产出来的,纷纷摇头,坚决不要。没有口碑就没有销量也无法获利。接手月饼加工厂后,曾维德秉承诚信立业的理念,严把货源,选用上好的食材,改进工艺提升品质。有一次看到员工将劣质月饼混装进好月饼中,性格和顺的曾维德勃然大怒,他命人当场销毁劣质月饼。事后,他多次教育员工说:“做企业尤其是食品业就是做良心,宁愿少赚钱,不能让良心有亏。”曾维德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坚持诚信经营,用品质说话,靠质量占领市场,以诚信、质量打动消费者,不到半年时间,月饼加工厂“起死回生”。
筚路蓝缕,玉汝于成。月饼加工厂是曾维德事业起步的地方,他看到生产月饼的季节性强,市场风险大,决心转战麻花市场。为了打开麻花市场,曾维德回忆说当时为了跑销路,基本上都是白天跑市场,为了省下住宿费,晚上在火车上过夜,一早到下一个城市兜售麻花。初尝甜头的曾维德,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他坚持富了不能忘本,公益事业上经常能看到他活跃的影子。捐资给贫困学生,慰问孤寡老人,关爱白血病患者不一而足,每次捐款款物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难能可贵的是曾维德一以贯之、长年坚持。
心系桑梓,回报乡亲。在路口开办的麻花厂既有销路也有口碑,但是曾维德想到创业之初是磨刀村的亲戚朋友、左邻右舍慷慨解囊、雪中送炭,一股感恩相亲、回报桑梓的热情涌上心头。曾维德爱好唱歌,他的拿手曲目是《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故乡的云》,每每唱起这些歌,他自己都感动不已。回顾自己的奋斗历程,曾维德感慨在最困难想放弃的时候,是不出人头地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情怀支撑着他。在小有成就衣锦还乡的时候,是父老乡亲期望的眼神让他重新找到了奋斗的意义。一人富了不算什么,要带领全村群众一起奔富路。回家创业后,曾维德的维德食品加工厂吸纳了近60人就业,在照顾家庭的同时这些员工平均每年能有两万元的进账。他自主创新研制的蔬菜麻花味道好、有特色,市场占有率很高,带动了周边群众自发种植生产麻花所需要的蔬菜、大葱、姜等农作物,辐射磨刀、南林等村。
曾维德在磨刀村颇有口碑,有时候村干部都解决不了的事情,喊上他三两句就把事情搞定了。之所以受群众拥护,与他热心公益事业、关心村级发展是分不开的。磨刀村新建村委会大楼他捐资1000元,每年给磨刀小学、青山中学捐资1000元用于资助贫困学生。2013年青山镇遭遇20年一遇的大旱,曾维德为抗旱捐资3000元。村民有什么难事,他也乐于助人、慷慨解囊。得知村里有孩子患了白血病,他捐资1000元给他;有人骑摩托车被撞开了颅,他二话不说掏出1000元……今年村里搞文化建设,爱好文艺的曾维德拿出近16万元用于建设文化广场、篮球场和休闲园林。还为村里文艺演出队购置了演出服装,买了高端的音响设备。
2013年,曾维德当选青山商会副会长。2014年捐资青山商会4000元用于购置商会办公用品。在曾维德的心里,哪里有需要,只要他能帮上忙一定会全力以赴。曾维德连续两年被评为崇阳县“十星级文明户”示范户;2015年3月被磨刀村评为“身边好人”,同年被青山镇妇联授予助人为乐、热心公益“最美家庭”。2015年5月青山镇党委授予曾维德“青山楷模”,并申报到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评选“崇阳楷模”。
诚信、感恩是采访时曾维德谈及最多的字眼,言为心声,相信这也是他做人做事一直秉持的信念和守护的情怀。惟愿好人一生平安,惟愿这样的好人越来越多,激荡起更好的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