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汪国文通讯员陈迪新
在崇阳县天城镇中津洲社区弄口汪家,有一家电脑耗材店,桔黄色的装潢格外惹眼,这就是该县残疾人汪三牛注册成立的联想电脑店。
走进店内,说明来意后,不善言辞的汪三牛边整理货架上的电脑耗材,边介绍自己艰辛创业的经历……1963年出生的汪三牛,从小因高烧至40度而病瘫了2年。
然而,他幼小的心灵非常坚强,每天总想与同龄儿童一样能行走,于是日复一日地练习,一段时期后居然能一瘸一拐地直立行走。
就这样,他的童年伴随着命运的辛酸,享受了人间的欢乐,也饱受了人间的苦难!——在学校他不能和正常的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地玩耍,看着别的孩子欢蹦乱跳,他羡慕极了!他总是孤独地守望着窗外,仰望着天空飞过的小鸟,多么希望自已能像小鸟一样自由的飞翔!拖着一条残腿的他,走过了对他来说多么艰难的小学、中学的路程;他在同龄人异样的目光中,在别人讥笑的阴影下渡过了15个春秋。
1978年,汪三牛初中毕业后,在父母的支持下开始学习理发了,这是他走向社会开始自食其力的第一步。他钻心向师傅学习,掌握理发要点,对每位顾客热情服务,一手娴熟的理发技术赢得了新老顾客的称赞。
1988年,25岁的汪三牛与路口镇农村姑娘沈细香走进了婚姻殿堂,并生下了一子一女。
然而,家境过于贫寒,如何才能创造幸福的家庭呢?汪三牛除了理发外,晚上有空不顾身体残疾,跟同村人一起到门前的隽水河里打过鱼;受新潮的美容美发店影响,理发店生意日趋衰落时,汪三牛还与朋友一起贩过菜。
其妻沈细香告诉记者,1989年为了生计,她向邻居借了20元钱到路边炸米粑卖,赚了几元钱又要准备明天的食材,每天除了养家糊口外所剩无几,但总算是有了点生计。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汪三牛和妻子日夜操劳,日子虽然过得紧巴巴的,但一家人相依为命,天伦之乐是那时最大的幸福。
2001年,汪三牛在朋友的鼓励下,重操旧业,辗转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理发,一呆就是8年。8年里,汪三牛所到之处,理发技术普遍受到当地中老年人的青睐。这8年,他省吃俭用,存下了一万多元钱。
命运总是关顾有心人。
偶然的一次培训学习,汪三牛发现电脑耗材在崇阳有发展空间。于是,他与妻子商量开办属于自己的电脑店。他为了学习电脑知识,花钱买来电脑书籍,不懂就问,一个多月后对电脑知识熟知一二了。他便将自已新建的门面房装修一新,开起了电脑店,起初与妻子守店经营,儿子毕业后,便由儿子经营了。与此同时,他又买来一台洗车的机器,和妻子在店门前一边洗车,一边帮忙照看电脑店。
在汪三牛的电脑店内,记者发现一张他在台上演唱的照片。汪三牛告诉记者,不知什么时候发现自己也能演唱歌曲,于是有空就练声乐,目前已是“通城残疾人艺术团”的演员了。说话间,汪三牛接到团长雷钢的电话,要求迅速赶到西庄村演出。于是,记者一行随汪三牛来到演出现场。“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想家的时候很甜蜜,家乡月就抚摸我的头……”汪三牛满怀深情演唱的《想家的时候》赢得了观众一阵阵掌声。
汪三牛为人和善、诚信待人,总能让人充分信任。2010年4月2日,崇阳县“无臂英雄”刘细谷发起成立了“县肢残人基金会”,邀约汪三牛等5人加入。汪三牛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他随即拿出1000元捐款基金会,并被信任地推荐担任基金会的会计,账目管理一清二楚。至目前,该基金会已有存款10万多元,主要用于扶助肢残人。
弱者不是残疾人的代名词,创造与奉献才是他们真正的追求!2014年,凭着对残疾人事业的热心奉献,汪三牛成为天城镇残联专职委员,负责该镇松柏、中津、大集、山下、肥塘、七星、寺前、蛤蟆石、花山等村(社区)残疾人的服务工作。他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职业道德,情系“我的兄弟姐妹”,履职期间,他以诚心为残疾人安了一个温馨的“家”,以爱心为残疾人伸出一双温暖的手,以热心为残疾人撑起一片温暖的天,始终不遗余力地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身为残疾人专职委员的汪三牛深有体会地对记者说,对残疾人关怀,不能局限于上门送政策、送服务,更多的应该是掏心窝交流,让残疾人的内心变得强大,从而让他们主动走出家门,走向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人。
如今,汪三牛凭着自己的坚强信心,与命运抗争,不仅拼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还拥有一个与健全人一样幸福美满的家庭。记者深信,所有残疾人都和健全人一样,同样能够驾驭命运,同样能够创造出多姿多彩的生命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