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周刊第二百八十期2版
3 上一版   下一版 4
·崇阳稳步推进放心粮油市场建设
·肖岭乡青年服务队帮农忙
·县地税局举办税收大讲堂
·崇阳开展读书日活动
·改造城区电网
·跋山涉水问民情
·到崇阳调研乡镇商会建设
·落实动态巡查责任制
·集中销毁假冒卷烟
·免费治疗白内障
报刊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崇阳周刊电子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点击数:474  更新时间:2015/4/29 15:06:09 将正文字体扩大  将正文字体缩小  还原正文字体为原样    
跋山涉水问民情

  (上接第1版)
  “这个村庄叫老屋陈家,属于大东港村二组。这个组户籍登记人口有17户,100多人,分布在这段山脉45个小山坡里。我们到达的只是其中的一个。”该乡党委书记杨清丹说道。
  杨良锋环顾了一下这个小村落,村口有一棵政府挂牌保护、五百年生长历史的银杏树。树径粗大,树干笔直向天,树叶绿得发亮。全村尽是破败的土坯房,还有一推就能倒的矮泥墙,两位满脸“沟壑”的老人坐在门前愁眉苦脸……
  这是一对老夫妻。老大爷陈延龄已经98岁。听到有客人来,虽然眼睛看不见。但还是热情邀请大家相坐。老太太92岁了,身板硬朗,热情招呼大家。“五百年银杏古树,一对百岁老夫妻,难得啊!”杨良锋走过去同老人拉起了家常。老俩口的儿孙为了生计,都在外打工。很少回来。杨良锋走进他家厨房,漆漆黑黑的,根本看不清里面的物品。杨良锋向老人递上慰问金,并叮嘱老人要好好照顾自己、健康长寿。
  离开了高龄老人家,杨良锋来到特困户陈炳烈家里。陈炳烈妻子徐桂花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肾积水等疾病,左脚被截肢,生活无法自理,平时全靠丈夫照应。家庭没有收入来源,每年治病是笔不小的开支。更难的是,由于山高路远,一年难得出去看病几次。杨良锋了解这个家庭情况,心情十分沉重。他向徐桂花递上慰问金,让她买点药品和生活用品,并嘱托同行的县民政负责人在生活和大病救济上给予关心照顾。
  拐过一条长长的窄巷子,杨良锋来到村民陈金岩家里。陈金岩今年66岁,老伴徐冬凤64岁。这对夫妻有三个女儿,都已外嫁。走进昏暗的一间正房里,这既是卧室,又是厨房,靠窗伴墙放着一张木床,床上铺着黑套的被子。进门口是黑黑的火塘。看着这样的居住环境,杨良锋边送上慰问金,边问老人,愿不愿意搬到山下居住,老人说愿意。
  又翻过一个山头,来到贫困户陈东义家里。陈东义是二组组长,有3个儿子,一个儿子长年患病,另外2个儿子还在读书,家里经济收入非常微薄。杨良锋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为陈东义送上慰问金,并鼓励他坚定信心,挺过难关。“如果山上分配的集体资源权属不动,是否愿意搬迁到山下居住?”杨良锋问陈东义,“有这么好的事怎么会不愿意呢?”陈东义大声表示愿意。
  现场办公因村施策新思路
  不知不觉已经中午十二点多了。微风吹起,绿海如涛。对面山头上的村庄房屋若隐若现。杨良锋站在古银树下,看着脚下那狭窄的土路,思绪万千。大东港村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是一个绿色的宝库,延绵的青山隐藏着无限希望。这里是美的,也是苦的。这里道路不畅,信息不通,居民分散,观念落后。如何集中资金资源来推进大东港村扶贫?杨良锋边下山,边思索。
  回到山下村委会办公室,杨良锋碰到市交通局、市国资公司、市交投公司挂点帮扶单位一行。他热情招呼,并就地开了一个简短的现场办公会,大胆提出整体搬迁式扶贫思路。通过在村委会附近选一块扶贫住房集中居住点,新建贫困户安置房,整体搬迁山上居民。这样,既避免因修建长距离村组桥梁和道路所需的巨额资金,又解决了村民分散居住造成生产生活不便问题,切实提高扶贫工作效率。他要求港口乡迅速调查,拿出相关方案,快速启动集中居住点建设。县民政、扶贫办、国土、住建和交通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给予项目资金支持。通过拓宽思路,精准扶贫,切实解决大东港村二组贫困群众的出行、就医、就业、就学等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和问题,全力以赴帮助大东港村以及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并恳请市相关部门给予支持帮助。
  直至下午一点多,杨良锋一行才从山里出来。大东港那潺潺的流水,昭示着这片土地的生机和活力。相信不久,这里会更美丽。

上一篇4 改造城区电网
下一篇4 到崇阳调研乡镇商会建设
© 崇阳周刊电子版 版权声明 | 关于本报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