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县位于湖北省南部,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是一个老、少、边、库的山区县。境内没有铁路,公路运输是主要的运输方式。全县现有公路2671公里,其中农村公路2488公里。近年来,虽然全县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却陷入了“通路不通车”的困境,“出行难、运输难”问题还较为突出,仍然制约着“三农”的发展壮大。
在全省第五轮“三万”活动中,省委省政府把“村村通客车”目标确定为今年的主题。这恰似一缕春风吹拂了崇阳大地,县委县政府周密部署,县交通运输局精心编织,全力打造乡村公路客运“畅通网”、“养护网”、“安保网”、“服务网”,8条“断头路”通了,12个乡镇186个行政村的174个村通客运了,完成公路绿化投资3560万元,累计完成公路绿化里程990.9公里,其中绿化乡村公路720.9公里, “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畅、洁、安、美、优”的“村村通客车”生态环境正在形成。
畅通网 让村民联通内外
“因为村子距路口较远,以前要站在路边候车,日晒雨淋无处躲。现在可好了,在候车亭里候车,真是方便又舒心!”近日,正在新落成的东流桥候车亭内候车的崇阳县铜钟乡马桥村的何大爷高兴地说。
“实施‘村村通客车’是进一步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具体体现。要将此作为当前头等大事来抓,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加速建设农村客运‘最后一公里’,切实破解农民‘出行难’问题。”县委书记杨良锋对此掷地有声。
“牢固树立民生为本的理念,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出发点,着力构建方便快捷的全县农村客运网络。”县长杭莺到县交通运输局调研“村村通客车”工作时说。
为此,该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政府办、交通、公安、财政、安监、物价、国土、工商、地税、国税等部门和全县所有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村村通客车”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出台了《崇阳县推进“村村通客车”实施方案》,明确了任务,落实了县、乡(镇)两级政府发展农村客运主体责任。
该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周国香告诉记者,全县“一刻钟大天城交通圈”早已形成。为彻底摸清全县农村客运情况,县交通运输局从运管局、乡村办等单位抽调人员成立了2个工作专班,利用10天时间,下乡镇,走公路,收集镇村干部群众意见,对全县农村公路路基路面、特危路段、危桥、错车台、安保、绿化等配套设施、候车亭、站点破损、乡镇农村五级客运站空闲等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
据该局农村办负责人陈亚斌介绍,全县186个行政村中不具备通客车条件的行政村有12个,其中需进行路面改善6.2万平方米,加宽路基850公里,整治路肩520公里,增设错车道(台)1200个,实施安保设施180公里,加固危桥和涵洞53座,新建候车亭279个,招呼站360个,新建乡镇五级客运站3个,维修5个,还有近8万农民享受不到便捷的客运服务。
要实现“村村通客车”,首先要完善农村公路网络。为此,该县去年筹集资金2200万元,打通了8条跨省跨县,联乡连村的断头路,过去的“担心路”、“闹心路”变成“放心路”,为跨省联村的公路网络通客运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枧乡老胡洞村的廖大娘高兴地告诉记者:“这里地处边远山区,距县城80多公里,到高枧集镇也有近10公里。过去,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饱尝着土特产不出、外货不入、点灯靠油、犁田靠牛、运输靠挑的艰辛生活。如今,不仅修通了水泥路,还通了班车,已彻底告别了行路难,乘车难,如今也能和城里人一样,可以走出大山看看外面世界的精彩呢!”
养护网 让公路更靓更美
至目前,全县“靓、绿、美”的农村公路网络已初步形成,但养护管理问题成为建成后的最突出的问题。因为农村公路本来等级就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如果缺乏及时有效的养护,路况必然会下降,长期无人管养或不科学管养,会造成农村公路的路况质量下降,服务水平降低,无法达到应有的技术状况和使用功能,使农村公路不能正常发挥其作用,也势必造成建设资金的浪费。
建设是发展,养护也是发展。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养护,该局树立养护新观念,大胆创新,推行公路生态养护,树立生态环保、水土保持、绿化美化新观念,营造养护氛围,向群众宣传农村公路“民建、民养、民管、民享”的重要意义,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支持农路建养,关心农路建养,让全社会了解、支持农路建设和管理工作,形成了农村公路建设和管理的强大合力。
为有效改善农村公路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该局采取“先行试点、逐步推进”的方式,选择铜钟至丫吉至磨刀至南林公路、铜钟至白石港公路和铜钟至港口公路3条农村公路进行试点,按照路肩加宽与道路绿化同时进行,弯多路窄路段采取因地制宜多设错车台方法解决,候车亭根据实情建设在居住人口集中的地段和交叉路口等技术标准,由运管部门牵头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完善候车亭、招呼站、绿化、排水、安保等设施,提高车辆安全标准,规范营运组织体系,以点带面稳妥推动工作。该局副局长熊细明表示,“将大力推广养护精品工程,力争将村级示范公路打造成品质优良、安全畅通、生态节能、文明服务、管理规范的全市乃至全省示范公路。”
安保网 让出行更有保障
“以前我在这条路上开车,总是提心吊胆的,生怕出交通事故。自从前年全线安装防护栏和防撞墙之后,车在路上跑时,我心里踏实多了。”近日,正在高枧乡中山村级公路上行驶的司机张兵对记者感慨地说道。
随着农村公路里程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农村客运班线的开通,农村公路安保工程显得尤重要。实施农村公路安保工程,是一项关系公路行车安全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生命工程。
诚然,农村公路点多、线长、面广,必须提升建管养运水平,建立长效机制。为此,县交通运输局坚持“建养并重,安保同行”的工作思路,大力度、高质量开展了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并积极主动克服困难,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基本形成了一套“上级补助、县市配套、部门支持、社会捐助”的多渠道筹资机制,确保了安保工程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
据了解,近年来,该局按照“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原则,投资3600万元,对高枧、金塘、路口、肖岭、石城、沙坪等乡镇的中山、黄沙、雨山、柳林村等乡村公路实施安保工程192公里,在危(险)桥等处设立限载牌,阻止超载超限车辆行驶;在临水沟、临池塘地段设置警示桩式防撞墩;在高危路段建设钢护栏。同时,加大对标志牌和安保设施的管理力度,加强对非公路标志牌的清理,通过排查、更新、完善,进一步健全公路标志牌和安保设施,确保农村公路安全设施管护到位,全县农村公路通行能力显著提高,公路出行更加安全,路域环境更加舒适,已设置安全防护设施的路段交通事故发生率明显降低。
服务网 让村民享受幸福
一条条宽敞平坦的公路,如同大动脉,疏通了从县城到省市及其他县市的主通道;而一条条农村公路,则如同“毛细血管”,将触角延伸至乡镇、至村庄的角角落落。
“把公路修到农民家门口,把班车开到农民家门口”、“让通路的地方都通上班车”……目前,这一梦想正逐步转变为现实。
县交通运输局把改善农村出行条件,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水平作为出发点,至目前,全县已完成农村公路路肩加宽635公里,建设错车道(台)292个,完成安保工程83公里,通车率达94%,开通农村客运班线55条,修建农村客运候车亭112个,招呼站141个,已全面建成城乡客运互相衔接、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城乡交通客运网络。
一路通则百业兴,一条条农村公路的建成,在极大地满足了农产品外运的同时,也方便了农民朋友们出行,农民们由衷地说:“农村客运班车,是我们小康路上的‘幸福快车’!”
每天早上6点30分,港(口)佛(岭)线开往县城的农村客运班车都会准时发车,要到县城的村民们已早早在沿线村口等候了。“以前进一趟县城,先要从村里出发,步行5公里,到乡里再搭乘进城的班车。如今,在村口就能坐上直接通往县城的客运班车。”港口乡油榨村1组的陈老汉告诉记者。而在三年前,这里的农民出行大多还靠三轮车、拖拉机、农用车和非法营运的微型面包车,车况差、等级低、安全没有保障,农民深感乘车难。
“现在公路修到了家门口,车站也建到家门口,班车更是开到了家门口。坐车进城,钱花不多,坐车方便,挺安全,挺舒服的。”去县城走亲戚的马大姐高兴地告诉记者。
“这只是我县农村客运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现在我们让通路的地方都通上了班车。”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石雄军告诉记者,按照县政府要求,今年底全县行政村农村公路通达率和通客车(船)率均达到100%,客车途经村委会或停靠站点距村委会不超过2公里、步行时间不超过20分钟;行政村建有候车亭、招呼站;农村客运线路班次便捷优化,票价合理稳定;农村客运企业主体责任得到较好落实,经营行为规范,运输安全快捷,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初步建立“路、站、运、管、安”五位一体的发展机制和 “开得通、留得住、保安全”的经营环境,切实满足农民群众出行要求。
同时,将创新农村客运经营管理,引导客运企业打破传统的“定点、定线、定班”单一的班线经营方式,采取区域经营、延伸经营、预约经营、专线经营、班线经营等形式多样的农村客运经营模式,因时、因地制宜开行早晚车、周末车、学生车等灵活多样的农村客运车辆,满足群众出行需要。
目前,全县开通农村客运班线55条,修建农村客运候车亭112个,招呼站141个。辐射12个乡镇174个行政村,村村通班车达到94%。一个以城区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连接城镇、辐射乡村、方便快捷的农村道路客运网络已经形成,已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成为农民致富的金桥。
幸福,正在乡村公路上无限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