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梅芳图/蔡亚君
编者的话:
千百年来,物华天宝的崇阳大地蕴藏着一个秘密。它披着神秘的面纱隐没在延绵山脉中,以钒元素的形式存在于一层又一层石煤矿石里,像一部天书,吸引着智慧的人去破译它。一代又一代的崇阳人如追梦般在寻找它、探索它、研究它。
钒,像一把双刃剑悬在崇阳的上空。一方面,它源于自然,浑身是宝;另一方面,它又污染自然,破坏环境。
钒,像魔力无边的巫师,令无数的“钒人”垂涎,并使尽浑身解数从它身上榨取财富。然而,由于科学技术的制约,人们对钒无不小心翼翼。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崇阳人就开始用土法从石煤中提钒。土法提钒是利用钠化焙烧的原理提炼出五氧化二钒,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有毒气体氯化氢。氯化氢上升到天空变成酸雨,落下来会污染环境,令周围草木枯萎。就像神话中的巫婆洒下了毒药,令满头秀发的女子倾刻间脱发秃顶,人们无法忍受!
几十年来崇阳人想方设法认识钒、研究钒,想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使它展现美丽的光芒和迷人的色彩,造福人类。一代又一代的钒业人士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的专业技术人员一起,并肩作战,共同攻关,逐渐发明出“石灰碳铵法提钒”、“离子交换法提钒”、“酸浸提钒”、“复合钙焙烧提钒”、“免焙烧提钒”、“复合环保添加剂焙烧提钒”等先进的生产技术,逐步实现“三废”的零排放。部分技术获得国家专利。
崇阳人终于解除了“芝麻开门”的魔咒,他们将钒的秘密解译成一条财富链,从石煤提钒,到钒产品深加工,到建设高科技钒产品基地,产业链条越拉越长,钒的宝贵价值终于凸显。
后来,崇阳人把先进的提钒和加工技术带到全国各地,哪里有钒哪里就有崇阳人。崇阳人还逐步建立起遍布全国的钒产品营销网络,崇阳已成为全国钒产品最重要的交易集散地,崇阳钒价已成了全国钒价的风向标。
大手笔描绘大产业,崇阳县确立了钒产业战略目标,打出了“绿色钒产业”和“高科技钒产业”的旗帜,他们力争3到5年间把崇阳建成“中国钒都”。
2008年10月,中国第六届钒行业形势研讨会在美丽的云南昆明举行,崇阳县委书记程群林致开幕词,县委常委、副县长廖建鸣介绍了崇阳钒业发展现状。昆明会议树立了崇阳在全国钒产业领域的标杆地位;昆明会议成为崇阳钒产业崭新的里程碑。
崇阳人与钒,一个并非神话的神话!
双子星座在“钒”星中闪亮
座落在崇阳经济开发区北隅的青山钒铁有限责任公司,是湖北最大的一家生产50#钒铁的民营企业。公司创办于2004年,现有职工200余人,厂房60余亩,下设12个系列钒产品生产加工车间,拥有片状五氧化二钒及50#钒铁生产线多条。生产的50#钒铁是湖北境内大型钢厂指定的钒铁原料供应重点基地,产品销往武钢、辽宁、青海、上海等地的大型钢铁企业。现年生产和销售钒系列产品2000余吨,销售额近2亿元,年创税收过千万元。
公司老总名叫戴细斌,身材壮实,稳重朴实,憨厚诚实,人称“三实“老总。他剃过头,开过车,做过多种生意,现在与哥哥戴许斌一起从事钒铁生产和开发。兄弟俩相貌相似,从小一起长大,各自经历坎坷。从1996年起他们就开办钒厂生产五氧化二钒。哥哥主内,负责技术和生产,弟弟主外,负责联系业务和销售,感情深厚,合作愉快。2006年青山钒铁公司迁入崇阳经济开发区后,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业务突飞猛进,生产规模迅速扩大,销售额逐年猛增。在这种情况下,公司需要扩建厂房,增加生产线,以扩大产能。于是兄弟俩在公司斜对面批了一块地,新建注册了“钒铁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哥哥戴许斌任总经理。
虽然哥俩表面上各有炉灶,财务独立核算,但是在生产、技术、业务和销售上却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去年江苏沙钢找哥哥戴许斌一口气签订了100多吨钒铁,弟弟戴细斌帮忙赶货。有时武钢订单大,弟弟做不过来,哥哥也帮着做。兄弟俩携手打拼,合力争先,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纳税大户。弟弟戴细斌近年来被评为湖北省国税百佳纳税人、湖北省劳务创业之星;咸宁市中小企业优秀创业家、市劳动模范,2006年当选崇阳县第八届政协委员,2007年当选咸宁市第三届人大代表。戴氏兄弟企业抱团发展,齐头并进,唇齿相依,休戚与共,像一颗闪亮的双子星,在繁星满天的夜空发出有别于其它星座的耀眼光芒。
苦难过去少年壮志不言愁
像大多数出身于农村的民营企业家一样,戴氏兄弟有一个苦难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父亲从小就教兄弟俩学会吃苦,寒暑假让他们跟着下地干农活,让细斌跟他学剃头,学一门手艺就能糊一张嘴,在老人看来百艺好藏身。细斌个子矮,只能站在凳子上操剪刀,他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没多久就学会了剃头的手艺。每到假期就背着个剃头箱走村串户上门给人剃头,挣足下学期的学费。
戴许斌永远忘不了自己12岁那年,白发苍苍的父亲送他到白霓中学读书时,感动得班主任老师连连叹息。班主任当即帮他争取到了每月5元的甲等奖学金。现在5元钱可能买不了三斤青菜,可当时却能让他每月混个肚子饱。而两年后到金塘读中学的弟弟戴细斌也获得了每月2元的丙等奖学金。兄弟俩中学未毕业就赶上文革,成了老三届的回乡知青,回乡后什么农活都干。文革结束后,因他们有文化,大队支部答应给其中一个安排工作。
1971年,17岁的戴细斌进了县航运公司上班,因平时帮人剃头积攒了一点钱,他给自己买了一身新衣和一块手表。他在县航运公司上了十年班,后几年开车,利用有利条件贩卖木材和日常用品,做过各种小生意,积攒了一笔小钱。1980年结婚,第二年单位效益不好就回家了。1983年,听说武汉淘汰了一批南京解放牌嘎师车,改换了新的东风车,而武汉汽车改装厂不改装,要把旧的汽车配件当废铁卖。脑子活络的戴细斌想,嘎师车在崇阳起码还要用三年,汽车配件不能少,于是取出几千元存款,连夜赶到武汉,运了整整一东风车配件回来,然后到汽车队挨家挨户推销。想不到,几角钱买的一个齿轮因车主急需,俏得有时可卖到一百多元。他和妻子姜天星干脆在南门老桥头开了一个汽车配件店,由妻子坐店经营,自己上门推销。戴细斌四处联系进货,钢铁之类的家伙重,为节约费用,都是亲自搬上搬下,出差也是坐硬座,与人合住旅社只花几元钱一夜。就这样戴细斌通过经营汽车配件淘到了第一桶金。再后来,崇阳也淘汰了嘎师车,戴细斌就承包汽运公司的长途货车开,跑了很多地方,没吃过馆子,都是带方便面或面包在车上吃;没住过旅社,都是自带蚊帐在驾驶室睡。同行笑他赚钱不享受是傻瓜,他微微一笑算是回答。
而那时哥哥戴许斌则在家务农,兼搞副业,到改革开放初期,成了村里第一个富裕户,当上了大队会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走出农门,走向商海,到乡门窗厂当上了厂长。
一路走来脚下坑坑洼洼
1996年,戴许斌和戴细斌兄弟俩在天城镇下津村共同开办钒厂,他们利用浸酸工艺从硫酸厂里的废料(废触媒)中回收钒,一年时间赚了几万元。在此之前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崇阳就开始石煤提钒,到八十年代,县里拥有规模化石煤提钒企业2家,年产五氧化二钒200余吨,连续多年成为全县利税大户,产品荣获“部优”、“省优”和“出口免检产品”称号。到八十年代后期,由于体制和工艺方面的原因,崇阳钒业没有发展壮大,使一批又一批懂管理、技术、营销的钒业人才走向了全国各地。但由于钒的高额利润的诱惑,还是有不少人在县内深山中开办钒厂。
据勘测,崇阳境内石煤钒矿储量达7亿吨,五氧化二钒金属量280万吨,够开采200年了。戴细斌和戴许斌与所有从事钒业的人一样,从一个乡镇转到另一个乡镇,从一座山看到另一座山,再也不觉得自己的家乡是穷山恶水,而是神话中的宝矿,等着他们开启一扇又一扇宝库之门。多好的山,多美的山呀!
1997年,兄弟俩到桂口乡的深山中承包一个小钒厂进行石煤提钒,一年赚了30多万元,上交税收20万元。当地政府见利润高,便将钒厂收回,不再承包给他们。1998年兄弟俩转战到桂花泉镇开办了一个钒厂,又赚了几十万元,因上交税收可观,当年被评为全县十大民营纳税企业,兄弟上台领奖戴红花。正当兄弟俩以为可以大展鸿图时,钒的市场行情发生急转,钒价直线下跌到6万一吨、4万一吨,加上其它方面的原因,生产和经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艰难困苦压不倒戴氏兄弟,坎坷曲折阻止不了他们前进的步伐。兄弟俩1999年来到青山开小钢厂,从事铸钢,所赚不多。几年后又搞电石厂,将以前生产的钢用来烧焊用,开头行情不佳,老是亏本。2003年突然价格一路上涨,当年除上交税收130万元,还赚了个盆满钵满。
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2004年正月初八,县委召集50多个钒老板开座谈会,主要精神是发展钒产业、延长产业链,为工业强县作贡献。参会人员中有踞守在县内开钒厂的小老板,有从县内走向全国各地的钒业人才,县里借他们回来过春节之际进行联谊。戴氏兄弟也参加了会议。
座谈会后,曾经对钒情有独钟的老哥俩又摩拳擦掌,想重操旧业。商量来商量去,决定在钒产品深加工上作文章。他们了解到,经过深加工的钒铁加入钢材中,可以增强钢材的韧性、强度、延伸性和耐热性,目前钢用钒占到全球用钒量的85%,因此钒铁同样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多好的年代,多好的干事环境啊!年已五旬的戴氏兄弟禁不住激情满怀,决定从事钒铁生产和开发。说干就干,2004年初他们着手办准入,跑营业执照。他们凭租到青山水电公司闲置的厂房,进行装修改造,注册成立青山钒铁公司,投资260多万元买来生产线。厂房有了,生产设备有了,却没有可靠的技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兄弟俩犯难了。
这时,他们获得一个信息,河南郸城有一位姓朱的钒老板懂钒铁生产技术,目前赋闲在家。戴氏兄弟听到这个消息,满有把握地赶到河南郸城,欲高薪聘请他加盟新组建的青山钒铁公司,负责钒铁生产技术。兄弟俩四上河南以诚意感动了朱老板,答应与他们合作,条件是青山钒铁公司一年内无偿提供钒铁生产场所与生产设备,由他组织技术人员和工人来生产,利润的98%归他,2%归青山钒铁公司。青山钒铁公司也可以组织技术人员和工人在厂里打工,不过,要另外付给他10万元技术费。
面对如此苛刻的条件,兄弟俩想了又想。答应他吧,心有不甘,自己办的厂,自己只能当打工仔;不答应他吧,没有技术厂里无法开展生产。思虑再三,戴细斌咬咬牙对哥哥戴许斌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就按他说的办。”当即与朱老板签订了合作办厂的合同。
朱老板也是个讲信誉的人,他不仅带来了钒铁生产技术,而且带来了各种原材料的进货渠道和钒铁销售市场。而哥哥戴许斌非常聪明,又刻苦细心,四个月就学会了生产技术。他们的合作实现了双赢,一年后朱老板满意地离开崇阳。有了技术做靠山,戴氏兄弟如虎添翼,2005年创产值2000多万元,纳税90万元。
戴氏兄弟常说:“做人要真诚,做生意最重要的是讲诚信。”2006年的一天晚上,戴细斌在敦煌九钢集团与销售部李部长吃饭时,对方口头答应卖20吨五氧化二钒给他,每吨14.5万元,当时既没付钱,也没签协议。第二天钒价每吨下跌2万元,李部长问戴还要不要,老戴掷地有声答应要,还按头晚的价格。这一笔生意虽然老戴蚀掉40多万元,但对方为老戴的诚信所感动,承诺以后原材料供应首先保证青山钒铁公司。
至此,从坑坑洼洼中一路走来的戴氏兄弟,已成功实现了由钒业老兵到新型企业家的漂亮转身,而他们的企业,也实现了由工艺落后的土法提钒向注重环保的钒产品深加工的漂亮转身。
搏击商海爱拼才会赢
人们常说: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险与成功同在。戴细斌先生一贯认为,企业家不可缺乏冒险精神,面对机遇要敢于冒险,面对挑战要敢于拼搏。
2008年初,祖国南方遭受了五十年不遇的严重雨雪冰冻灾害,全国人民都在往回赶。戴总听说敦煌九钢集团有一批货要处理,而自己的公司开年后急需大量原料,而且他通过分析预测年后原料会涨价。于是立马与那边销售部的李部长联系,对方曾被戴总的诚信所感动,答应为他留好货。在小车都无法出门的情况下,戴总不顾个人安危,不顾家人劝阻,于腊月24日赶到武汉买机票。到敦煌后买好货,买财险,办手续,搬出来,与运输公司订好合同,请他们路通后运到崇阳。回程时,因气流不正常,飞机振动厉害,捏着一把汗的戴总默想,不冒险焉有成功。在全家人的期盼中,他终于在大年三十那天赶回家过除夕。妻子笑了,又哭了,擦干泪水说:“回得好,回得准,全家团团圆圆。”年后,原料价格涨了近一倍,戴总大赚了一笔。别人羡慕,他自豪地说:“分析加冒险等于战略。”
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与其说这是冒险,不如说是戴细斌具有非凡的超前意识和揣摩经济发展脉博的战略眼光。
而在戴细斌的妻子姜天星的眼里,不管企业做到何等程度,丈夫都保持着最初那种吃苦耐劳的本色。她深深记得去年6月份,公司除尘器上的变频器突然坏了,需要到外地去买,她担心丈夫劳累,让外甥跟着去,但戴总坚决地说:“生产不能没人管,我能行!”独自开车去武汉,因武汉的变频器不合意,转而去长沙,回来安装后一试,因型号不合,除尘器还是不正常。第二天又去长沙,终于修好了变频器,连续两个通宵只睡几个小时。姜女士说:“他像一条老黄牛,不怕苦不怕累,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血汗。”
而戴细斌却说:“我比不上我哥,他比较追求完美,经常亲自管生产、抓技术。现在新厂在建,他又成天在工地上指挥、督办。”
戴许斌憨厚地笑笑,说:“外交方面都是弟弟应付,厂里的事我就多做点。”
人最重要的是精神。俗话说得好:人有精神老变少,地有精神土生金。戴氏兄弟自走上生意路就具有一种吃苦耐劳、乐观自信、敢于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他们以坚强的血肉之躯和顽强的毅力应对生意场上无法预料的各种风浪,赢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危中求机没有理由绝望
2010年3月20日上午9点,戴细斌和戴许斌兄弟俩正在公司商量继续发展业务的事,突然弟弟戴细斌手机响了,是江西一家钢材厂要20吨50﹟钒铁,每吨价格10.8万元。不一会儿,哥哥戴许斌也接了一个来自黄石的电话,对方要10吨50﹟钒铁,每吨10.6万元。十时许,钒贩子送了价值300多万元的偏胺和五氧化二钒原料上门,价格也低于往年。
崇阳钒价是全国钒价的指导价,而我国钒价主要受欧美市场的制约。以往欧美经济形势好时,对钒的需求量大,价格波动也较大,曾经上涨到36万元一吨。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钒价又一度跌破8万,市场疲软,严重影响了我县钒业企业的发展。戴细斌说:“为了保市场、保信誉,常常做赔本生意。”去年3月份他们在武钢的招标中,中标价是8.49万元/吨,而当时市场价是8.8万元/吨,生产了10吨,亏损了3万多。4月份在武钢以9.2万元/吨中标生产了20吨,亏损10多万元。
内忧外患中,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钒业座谈会,给钒业老板们提神鼓劲。通过对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后,大家一致认为,国家已出台4万亿刺激经济发展方案,主要用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必将带动钢铁工业的发展,对钒的需求量将会增长。随后县里组织多次银企接洽座谈会,促成金融单位向钒企业贷款。金融部门的雪中送炭,缓解了企业资金短缺的难题。他们在困境中找机遇,在逆势下求发展,坚持生产稳员工、保市场、抓技改。
“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抓住机会搞技术改造,在节能降耗上作文章,向技改要效益。”戴氏兄弟将公司的旧片钒生产线进行改造,使片钒生产能力与钒铁生产相配套,产能扩大2倍。投资20多万元,聘请技术人员对生产废渣废水进行提钒,在低品位钒泥中提钒。通过技术改造,生产一吨钒铁的耗电量降低了四分之一,钒的回收率由原来的95%提高到97%。公司还加大了对环保的投入,对生产设备设施进行了系统的改造,耗资近百万元安装了除尘设备,解决了90%以上的粉尘污染,在排气烟囱中安装了水淋装置,大大降低了氨气排放。
在经济低迷期,戴细斌和戴许斌有过失望,但没有绝望。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几十年,他们早已炼就了像加钒钢材一样的性格,坚忍不拔,百折不绕。身材高大、体型壮实的老哥俩每天在公司接洽业务、管理生产,是那么从容不迫,精神抖擞,好象体内蕴涵着巨大的能量,随时准备蓄势待发。
钒电池是钒产业中最有前途的新能量贮蓄系统之一,可用于剧院、医院等需紧急照明的地方,可进行电网调频,可用于储能及发电系统。引进了钒电池,崇阳钒业在全国乃至世界钒业界的地位将会得到较大提升。
然而目前的形势是,我国凡有钒矿资源的地方,当地政府都在加大发展力度,将其作为主要产业来抓。许多地方动辄投资亿元以上、建设年产数千吨五氧化二钒的生产线。据了解,攀钢、承德、青岛等一批地方都在投资上钒电池。承德已划地300亩,投资20亿元建钒电池项目,厂家已开建,形势咄咄逼人。
在国内激烈的钒业市场竞争中,崇阳钒产业如同一条逆水行舟的巨轮,不进则退,慢进也退。老产业如果不开发新产品,就会逐渐被淘汰;只有不断开发新产品,才有市场竞争力,永葆活力;只有拥有众多强势品牌的产业,才是真正的大产业!
老冀伏枥,志在千里。老哥俩在县里开了关于组建“湖北崇钒集团”的座谈会后,感到和风拂面,觉得崇阳钒业发展的春天来了,兄弟俩坐下来一合计,打算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在适当的时候新上80﹟钒铁和氮化钒生产线,力争走在前沿。今年他们积极配合县里引进钒电池项目,为北京普能公司提供试验产品——高纯钒。
产业链要延长,接力棒也需要人传。戴细斌先生的小儿子戴伟今年26岁,毕业于武汉工程大学,在江苏富士康公司打工,月收入5000元左右。2008年在父亲的百般动员下回来帮忙打理生意,负责财务和销售。戴伟想:“回来吧,觉得不甘心,在外面还没闯够;不回来吧,父亲年纪大了,又患有高血压、痛风,太累了。”没想到一回来就遭遇金融危机,市场疲软,价降量跌,小戴为此非常着急。父亲就安慰、开导他,并教他一些生意经。当年轻人体会到市场富有挑战性后,反而对钒铁生意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彻底安下了心,进入了接班人的角色,打算更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规范企业管理制度,使企业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
勿庸置疑,在崇阳这块热土上,戴氏兄弟是不负众望的佼佼者。他们在成功之后始终做到三个不忘:不忘企业艰难的创业历程,不忘企业的社会责任,不忘救济弱势群体。资金周转再困难,坚持按期交税;对灾区群众、贫寒学子和残疾人员的救助,他都慷慨解囊,数目不菲。2009年弟弟戴细斌当选感动咸宁十大人物。
古人云: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戴氏兄弟以仁善情怀洒下如水爱心,这水,又反过来载着青山钒铁和钒铁工贸随着“崇阳钒业”这艘航母,乘风破浪,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