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周刊第十一期4版
3 上一版   
·掘金西部正当时
报刊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崇阳周刊电子版     
     
点击数:615  更新时间:2011/7/28 10:15:57 将正文字体扩大  将正文字体缩小  还原正文字体为原样    
掘金西部正当时

  特约记者沈忱汪国文
  编者按:去年,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农民工不得不离开打工挣钱的岗位,含泪返回家乡;今年,经济复苏,企业发展,各地的企业老板频频向农民工抛来“媚眼”。岗位多多,报酬丰厚。农民工过去“一职难求”,现在却成了企业的“香饽饽”。国家给政策,当地政府送温暖,如今农民外出务工真是爽!这不,崇阳县沙坪镇千余农民工伴随着当地党委、政府送上的“暖暖春风”,大伙儿结伴打起行囊,拎着包裹,乘中巴,坐专列,一路欢笑,一路高歌,奔向祖国大西北——甘肃敦煌。下面是记者现场采撷的几组画面和报道。
  整装待发,党恩浩荡如沐春风
  3月21日,春光明媚,一个让千余农民工春风得意的日子。位于隽水河畔的鄂南明星镇——崇阳县沙坪镇政府门前广场上,彩旗高悬,党旗飘扬,一片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从晌午起,涌动的人流像赶集一样从四乡八邻聚集到这里。
  “农民工有困难找工会!”在广场一侧,崇阳县总工会干部王晖晖、庞其志、钟海运等设立的“农民工维权服务站”,正在人手一册向各位准备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免费发放维权手册,不一会儿,带来的1300份《农民工维权手册》即被抢得一空。
  另一侧的崇阳县司法局为农民工送法系列活动也极为惹人注目,许多农民工一边拿出身份证,一边端端正正地在劳动合同书上填写着姓名、地址、身份证号码。县司法局局长房四平、副局长傅钢涛和几名司法干部忙着向农民工讲解法律知识,教农民工如何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该镇四楼会议室,近百名农民工正在进行外出打工技术培训。从通城县隽水镇赶来的农民工洪楚林,对提钒技术要点听得津津有味。他对记者说:“敦煌那边夏天很凉快,没有蚊子咬,已在那里打了三年工,很习惯。月收入1800元以上。”
  “组织带我去打工,外出安全又放心!”农民党员龚志迟在表态发言时说,感谢各级党委、政府部门领导为我们农民工外出想得周到,这次外出一定不辜负家乡领导和父老乡亲的期望,努力树立沙坪人形象和崇阳人形象!
  敦煌鄂鑫钒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佛进即席发言时,慷慨激昂地说:“我是一名崇阳人,又是一名老党员,有责任和义务来发展崇阳,建设家乡。今天我能带走一千多名乡亲出去打工,靠的是我公司所有的共产党员为企业把握了方向。请家乡的各位领导放心,请家乡的父老乡亲们放心。跟我出去的员工不管怎么样,工资按月有付,年前小雪之时一定会安全带回乡来!”
  异域创业,戈壁滩上红旗飘扬
  钒产业是沙坪的支柱产业,有着独特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全国有钒企业的地方就有沙坪人,遍布14个省市区,从业人员达5380余人,其中党员人数达132人,劳务经济收入达到1.8亿元。
  在河西走廊的西端古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名城敦煌市党河北路28号,有一个由崇阳县沙坪镇陈佛进、宋伟星等务工创业农民创办的优秀民营企业——敦煌鄂鑫钒业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3月,他们以680万元在敦煌戈壁滩上买下一倒闭三年、仅68平方米的焙烧窑,经过几年的艰辛打拼,现发展成为拥有员工1500多人,资产1.5亿元以上的敦煌市“诚信纳税十强企业”、“酒泉市50强企业”和甘肃省“纳税信用A级单位”。
  据沙坪镇党委书记、镇长黄颖介绍,该镇钒业已成为镇域支柱产业,钒产品“买全国、卖全国”,三分天下有其一。沙坪已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钒产品深加工基地和钒产品交易集散地,成为全县钒业的基础区和引税区,也是吸纳农民就业的主要产业之一,全镇有近五分之一的人口从事钒业及其相关产业,实现了从个人打工到家庭打工、从无序流动到有序流动、从打工者到创业者的三个转变。目前,崇阳正在着力打造“中国钒都”,沙坪镇则着力打造“中国钒乡”,实施“兴工强镇”。
  据悉,沙坪镇钒业年产值迄今已达到2.6亿元,年纳税近千万元,有120多人在外地创办了近30家钒企业,实现了从打工者到“钒贩子”再到钒老板、钒企业家的转换。
  2006年11月,沙坪镇在鄂鑫钒业有限责任公司设立“流动党支部”,这也是崇阳县第一个跨省流动党组织。此后,该镇在外出流动党员较集中的陕西、江西、青海、广西等地建起10个流动党支部。
  石城镇石门村一组老党员刘义国高兴地说:“我已在敦煌打了3年工,月收入2000多元。陈老板是个带领我们致富的好领头,讲诚信、靠得住。”
  沙坪镇泉湖村二组的黄志光说:“我们虽然吃住在戈壁滩,但每周、每月有碰头会、协调会、党团会,气氛融洽,感觉像在家一样!”
  一路欢笑,承载几多希望梦想
  “有了家乡政府这方强大的靠山,我们可以放心在外大干一番了!”下午3时,即将乘车的沙坪镇码头村农民工杜次虎抑不住喜悦地告诉记者:“政府全程为我们服务,没有了后顾之忧,我干劲很足。去年挣了2万多元,今年我准备挣3万元回来。”
  54岁的枫树村妇女张乐宝用小推车载着小孙子来到欢送现场,说是送丈夫去打工。原来她的丈夫在广西打了三年工,今年在政府的宣传引导下,决定随大流到甘肃。
  “今日春分,春风得意,喜气洋洋。”崇阳县县长陈武斌特意赶到欢送仪式,亲切看望和慰问外出务工创业的农民工兄弟。他为崇阳有陈佛进这样的实业家带领千多农民工同走西口,创业致富奔小康而叫好。在临别壮行时,特别叮嘱大家要注意安全和团队意识,要吃苦耐劳,遵纪守法,平平安安去,平平安安回,家里有什么困难,通过留守人员及时向政府反映,政府及时帮助解决,家乡永远是你们的“避风港”和“主心骨”,永远惦记、牵挂各位农民工兄弟。
  在嘹亮的乐曲声和震耳的烟花鞭炮声中,千余名农民工有序走上停靠在国道旁的豪华中巴车。只见豪华中巴车一字排开,浩浩荡荡,一数竟达39辆。县、镇领导伫立路边挥手致意。坐在车窗边的农民工挥手示谢,笑逐颜开地踏上西部务工创业的征程……
  春风送暖,党恩浩荡。一面面鲜艳的党旗和横幅标语挂贴在车窗两旁。当隆隆的车队由交警护送到咸宁火车站乘坐专列奔赴大西北时,沙坪街76岁的邹爹感慨地说:“这种场面,我只在大修水利的工地上见过,由政府欢送农民工外出打工还真是新鲜事!”
  带领乡亲奔富路
  特约记者蔡亚君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有责任为家乡发展作贡献,有义务带领乡亲们走上富裕道路!”3月21日下午,在崇阳县沙坪镇农民工外出务工创业欢送仪式上,敦煌鄂鑫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佛进的真情表白,赢得了乡亲们雷鸣般的掌声。
  现年60多岁的陈佛进出生于中国钒乡崇阳县沙坪镇。他掌握了一手精湛的钒产品生产加工技术,曾为崇阳钒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4年3月,陈佛进在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只身“走西口”,筹资680万元在甘肃省敦煌市的戈壁滩上买下一68平方米的倒闭厂矿,开始了艰辛的创业旅程。经过6年多的艰苦打拼,由他创办的敦煌鄂鑫钒业有限责任公司,已发展成为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拥有资产1.5亿元、员工1100多人的大型企业,连续多年被敦煌市、酒泉市和甘肃省评为“纳税十强企业”、“纳税信用A级单位”,为西部大开发作了积极的贡献。陈佛进因此成为名声显赫的“西部牛仔”。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陈佛进虽有“牛仔”般的性格,但又傲骨柔情,他时刻眷恋着养育过他的家乡,时刻惦记着曾经相依为命的父老乡亲。他说:“我的事业在敦煌,我的情结在崇阳。”
  自2004年创业起,陈佛进每年都带着数百名父老乡亲去西部“淘金”,6年来累计为家乡带回收入7000多万元,部分贫困乡亲因此走上了富裕道路。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跟着陈佛进“走西口”的队伍也越来越大,今年西行的人数达到1200多人。为保证父老乡亲一路平安,陈佛进自掏腰包在咸宁火车站包下了直达甘肃兰州的“崇阳农民工专列”。乘坐专列“走西口”,创下了崇阳劳务输出史上的“壮举”。
  3月21日下午,崇阳县人民政府、沙坪镇党委政府为这支即将启程的“西部之旅”举行隆重的欢送仪式。面对气氛热烈的场面,陈佛进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郑重许下诺言:“哪怕金融危机还在延续,哪怕企业面临困难,我也要带领乡亲们走上富裕道路……”
  下午4时整,39辆中巴载着千余名打工者、载着当地党和政府的重托和父老乡亲的期望,在欢快的音乐声和噼啪的鞭炮声中徐徐向咸宁火车站进发,开向西部创业之旅。
  凭技“走西口”
  特约记者蔡亚君
  “我在西部吃的是‘技术饭’。”21日下午,即将赴甘肃敦煌打工的沙坪镇东关村农民邹学文接受记者采访时底气很足。
  邹学文,40多岁的中年汉子,西装革履,手提公文包,看上去俨然一名品位十足的“白领”,谁也想不到他曾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田把式”。
  “2004年以前我在广东中山、东莞等地‘卖苦力’,建筑工地就是我的家。这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很多时候有力无处使,一年到头四处奔波也赚不了几个钱。”谈及过去,邹学文直摇头。
  “2005年我国西部大开发进入关键时期,国家各项政策都向西部倾斜,并且鼓励更多的人参与西部大开发。我想,那里一定有机会,于是同一帮老乡结伴来到了茫茫的西北戈壁滩。”邹学文乐滋滋地告诉记者,他这一步走对了。西部虽然环境艰苦,但这里有丰富的资源等待着开拓者,他那手过硬的钒产品加工技术在戈壁滩上找到了用武之地。
  如今,邹学文已成为敦煌鄂鑫钒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中层技术骨干,手下掌管着上百号员工。更让他高兴的是他们的企业已成为“西部明星企业”,虽然金融危机还未过去,但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企业待遇怎么样?”“呵呵,还过得去,年薪两万多一点。”邹学文的脸上透露出满足的笑容。
  “记者同志,我们要出发了,欢迎到西部来采访!”邹学文道别记者,踏上了西进的旅程。
  望着渐渐远去这位农民,一股敬佩之情在记者心里油然而生。
  本版摄影
  蔡亚君汪国文

© 崇阳周刊电子版 版权声明 | 关于本报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