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周刊第九十九期3版
3 上一版   下一版 4
·全省第二届教育论坛在崇举行
·“健康湖北”走进崇阳
·打造鄂赣边界生态屏障
·安全教育 从小抓起
·让爱的家园充满阳光
·铜钟乡积极宣传新农合政策
·白霓镇举办村干部培训班
·崇阳开展生殖健康视频培训
·崇阳整治客车进站经营秩序
·崇阳汽运规范公交车经营
·青山水库新客船投入营运
报刊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崇阳周刊电子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点击数:651  更新时间:2011/12/7 9:22:56 将正文字体扩大  将正文字体缩小  还原正文字体为原样    
让爱的家园充满阳光

  (上接第5版)
  1971年3月,李育良的父亲在被肝硬化折磨4年多后撒手人寰。与医院结帐,尽管东借西凑,还差98元钱。家徒四壁的他们,实在拿不出这钱了。县医院知情后免去了这笔欠款。
  看着父亲才40出头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作为长子的李育良跪地不起,嚎啕痛哭。
  悲痛,感激。那一刻,李育良觉得生命是多么短暂、脆弱,人间的帮助和真情是多么的珍贵!那一刻,他也萌生了要当一名医生的愿望。
  生活的重担压在母亲的身上,同时也压在李育良弱小的肩上。在山村成长的李育良,认识不少中草药,农闲时经常上山采挖中草药,换钱补贴家中的生活。有一次上山不小心被竹桩戳穿了脚板,鲜血染红了草鞋,洒了一地。李育良用手拔出竹桩时,没有发出一声呻吟,他把脚一包扎后,又去地里挑红苕。他是家中的老大,天塌了也要顶着。
  村组干部对李育良的家境十分同情和关照。1970年,李育良经推荐当上了村里的一名赤脚医生。两年后,他又如愿以偿地到咸宁卫校学习。
  1974年,中医专业毕业的李育良,分配在座落于崇阳香山水库附近的咸宁地区精神病医院。
  有了工作,李育良更是如鱼得水,珍惜异常,一有空就看书学习,刻苦钻研。通过进修改行,很快由医士晋升到医师、主治医师,并取得了精神卫生执业证书。
  1987年医院整体搬迁到咸宁市温泉。当时,李育良和妻子黄仕玉都是精神病医院的主治骨干医生护士,当他看到日益增多的精神病患者被辗转送往温泉、武汉或外省就医,给家人带来极为不便时,便萌生了回家乡崇阳创办个体精神病医院的念头。
  1994年,李育良借弟弟李育祥在城北五里界的住房,艰难地干了起来。
  自己是穷苦人出身,所以特别同情穷苦人
  精神疾病大多无法治愈,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而一个家庭,如果有精神病人,亲人要顶着巨大的压力和患者生活在一起,加上长年累月的治疗费用,经济拖垮了不说,精神上更要承受无尽的折磨和重负。
  李育良总是这样劝慰病人的家属:“精神疾病不是绝症,只要病人和家属有信心,好好照顾,就能走出阴霾,像正常人一样享受生活。”
  干上了这一行,李育良和他家人的苦累不是常人所想象的,当然也不能享受“正常人”的生活了。
  去年8月的一天,金塘派出所送来一位蓬头垢面的“疯子”。“疯子”此前已连伤了6人。李育良安排护工帮他洗澡换衣,在为他剪指甲时,开始问他的家庭情况。由于口音生疏,加之神经错乱,病人说不清姓名地址,一连报出18个名号,他们也一连查找了18次。最后好不容易查清是嘉鱼县新街镇三畈村村民余斌。
  他的家人接到电话后匆匆来到李育良家,说全家已花了一万多元,找了一个多月,一家人都快崩溃了。在李育良诊所见到干净整洁的儿子,夫妇两双膝跪地,痛哭失声,谢恩不止……
  青山镇蔡墩村16组魏雄健被母亲送来时,几天不吃不喝,不言不语,大小便拉在裤上,他的病先后在多家医院查不出结果,李育良治疗观察后确诊为精神病中的亚木僵症。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一个星期后,魏雄健僵硬的身子有了反应,脸色开始红润。一段时间的后续治疗,当其母亲再来接他回家时,几乎判若两人。她抹着眼泪说:“眼看儿子就要死了,想不到李医生把他救活了,李医生真是活菩萨,救命恩人啊!”
  李育良的病人来自四面八方,有的是邻县邻乡,有的跨省跨市。但不管病人来自何方,有无经济收入,李育良都是不厌其烦,精心对待,一视同仁。
  李育良说,他过去也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所以也应该帮助别人。而且,自己是穷苦人出身,所以特别同情穷苦人。
  精神病人,不能与他计较,但家属呢?事实上,有的病人家属因为长期折磨,也几近崩溃麻木。这个李育良也有他的态度。他说,“病人值得同情,家属也难啊!”。
  2010年4月,白霓镇严垅村8组犯癫痫病的丁志力,在李育良家诊治时,突然摔了一跤,不省人事,失去知觉。李育良和护理人员当即将他送到县医院抢救。
  而家属赶来时,却不愿意出钱继续治疗。说,这辈子磨够了,死了少了个祸害,甚至还想借机找李育良索一笔赔偿。
  李育良用手在失去知觉的患者脚上掐,还有反应。
  “赶快到武汉去!”他立即作出了决定。可家属不愿拿钱。他立即动员爱人和媳妇,取出了自己的积蓄,租车直奔省人民医院。
  治疗期间,李育良和儿媳轮流在省医院陪护直至康复出院,共垫付医疗费4万多元……
  有人问他,救这些生命值得吗?他们都是社会的多余人,损市容,干坏事,惹祸端。李育良回答:“将心比心,如果这样的人出在自己家里,就不这么想了。精神病人和他们的家属,其实非常不幸、非常可怜。”
  2008年3月,天城镇寺泉村60多岁的李大树,其儿子李攀峰患精神病。家具全都打烂了,房子也被烧了,养的猪也被打死,李大树的妻子因忍受不了离婚出走。
  李大树痛不欲生,几次想寻短见。县残联干部把他儿子带到了李育良家里。
  5个月后他儿子康复出院,现在还能帮助干点农家活。李大树又对生活树起了希望。
  “是老李挽救了我的家!你们一定要把这样的大好人宣传出去啊!”李大树对县镇的领导干部恳求说。
  金塘镇一位70多岁的老大娘,为患精神病的儿子拿药,拄着两根拐杖,每次来时,瘫坐在椅子上,累得连喘气的力气都快没有了。
  细心的李育良在询问中得知,原来老人为了省车费,每次只搭一半的路程,竟拄着拐杖走几十里路!
  李育良流泪了。这以后不仅不收她的药费,每次都给了她路费,还清理了衣服,把老人送到车站。
  去年李育良发现老大娘没有来了。经打听老人已经去世。他十分难过,心想,还有个精神病儿子怎么办?后来他又找到山里,把他接到家里……
  他曾被病人踢断两根肋骨,连儿媳身上的伤也从来就没好过……
  与精神病人的医患关系,首要的就是与他们建立感情,取得他们的信任,不能有任何冷硬和恶意。
  李育良为他们洗澡、喂饭、梳头。什么都干。
  随着自己年龄增大、人员增多、业务扩大,李育良感到力不从心了。
  他跟大学毕业在省里一家医院见习的儿子说:“你学的也是医,回来跟我干吧!”看着父亲满头白发,儿子心里虽然有些不情愿,但还是答应了下来。
  儿子办完婚事,老李又动员儿媳徐小芳:“闺女,我们家这个事,外面是肯定请不来人的,你学的是护理,正好干这个。”
  媳妇是个贤淑美丽而又通情达理的姑娘,乐意接受了。
  转眼间,李育良添了孙子。业务越来越多,人手完全不够了。徐小芳不仅要为大量的女病人打针、服药、喂饭,甚至还为男病人洗头、洗澡……
  有的精神病患者反复无常,时常都有不测和危险。
  青山镇水库村龚细富家中有8兄弟,他患了精神分裂症后,亲朋敬而远之,吃住穿几乎无人管,村支部书记将他送来后,常常半夜唱歌喊叫,医护人员制止管理时见谁打谁。
  李育良带领4名助手,手托棉被,走在前头。谁知他此时躁狂异常,连打带踢,李育良虽是有备而来,还是被他重重的踹上了一脚。
  趁其不备,他和助手迅速用棉被按住他。李育良给病人打针治疗后,才感到左腹剧痛,到医院拍片检查,原来两根肋骨断了。
  有时,他给精神病人喂饭,对方突然把饭盒一夺,唰的一下把饭菜泼到他的脸上。他把脸一抹接着喂,还笑脸相对。
  路口镇棠棣村青年周红志,用刀残忍砍死奶奶时,村人要把他送到武汉去沉江,后被人报警,刑拘两个月后,鉴定为精神病,送到了李育良的诊所,而他经常半夜大喊大叫,见徐小芳为他打针时不是张口辱骂就是又撕又咬。
  媳妇徐小芳手臂上的抓伤和咬伤,深一道浅一道,从来就没有痊愈过,满手都是疤痕。
  他说,对方是病人,你总不能跟他们“一般见识”。你“对着干”,只能更加激化患者的病情,不利于治疗恢复。
  正是因为这种无奈,有时,他好不容易帮流浪的病人找到了家,家属却以种种理由不愿接受。老李就把人带回自己家里。他说,反正家里有几十个,多一个少一个没什么。
  为了精神病人,李育良坚守38年,每天都有动人的故事,每天都有难忘的情缘……
  多少流浪的人,在这里找到了家;多少破碎的家庭,在这里重拾希望;多少迷惑无奈的心灵,在这里找到了慰藉。
  “病人在他这里,比家里父母还要照顾的仔细。”通城县一位姓黎的老人说到李育良,眼圈就发红。2004年,他34岁的儿子患了精神病,在一些医院治疗无效。送来时蓬头垢面,头发一尺多长。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当父亲再次来看望他的时候,还是儿子主动打招呼,老人几乎都认不出来了。看到儿子头发理得整整齐齐,身上穿得干干净净,他心里有说不出的感激和欣喜。
  冬天来了,好多病人要加衣保暖,李育良家里能拿的都拿出来了,还到处在亲戚朋友中去要,把找来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根据大小号码,分发给他们。
  李育良作为一个大家的家长,有很多称呼:“爷爷”、“父亲”、“大伯”、“舅舅”、“干爹”……每逢年节,李育良身边有了更多的“儿女、侄孙”一样的特殊亲人。
  过年时一些病人都被亲属相继接走,剩下的病人就和他们家人一起团圆。
  此时,李育良除按常规药物治疗加强伙食外,还特意为个别病人开“小灶”,他准备了小锅小灶随时为正常时间不愿吃饭的患者加热饭菜甚至煨汤加菜。此外他为了哄病人开心,总是千方百计陪病人看电视、打扑克、玩游戏,特别注重病人的情绪,竭力满足他们的思乡思亲之情,让病人有了家的氛围、享受家的亲情。
  李育良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抽几块钱一包的烟,一件夹克穿了12年,油黑发亮。
  他见不得太穷苦的人。遇到这种情况,千儿八百的药费、伙食费,他手一摆:“算了。”
  有人谈到他为何这么多年却没有被媒体发现,李育良的回答更是平淡:“做的都是应该的,正常的。”没有觉得自己是在“做好事”。
  从1994年到现在,李育良从来没收过病人一分钱的挂号费,先后免费治疗流浪精神病人100多余人次,先后为病人免除了10多万元的医药费。在生活方面他一直勤俭朴素,省吃俭用,而他却在添置设备上舍得投入。先后投资400多万元,购买了心电图、脑电图等医疗设备。建成了活动室、音疗室、阅览室、手工制作室。李育良创办的个体精神病防治所经县残联、卫生局审批合格。2006年被省残联验收合格,成为全省五个试点县市合格单位之一。
  到目前为止,经李育良亲手治疗的精神病患者有3856人。每一个病人的家境不同,病因不同,故事不同。然而,只要说出他们的姓名,李育良记忆犹新,仿佛发生在昨天一样。因为每一位病人身上浸透着李育良的心血和无私的大爱。
  坚守杏林,大爱无声。李育良和精神病人打交道,一晃就是38年,多年来,他先后获得市县颁发的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称号,他经营管理的精神病防治所,被评为2009—2011年湖北省阳光家园计划首期考核为优秀机构,并多次获得县政府和县残联的好评。
  他的事迹,让无数人动容;他的精神,让无数人震撼;他的名字,在鄂南大地传扬……

上一篇4 安全教育 从小抓起
下一篇4 铜钟乡积极宣传新农合政策
© 崇阳周刊电子版 版权声明 | 关于本报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