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周刊第九十四期4版
3 上一版   
·天城镇:特色瓜果香飘四方
报刊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崇阳周刊电子版     
     
点击数:1373  更新时间:2011/11/2 16:32:37 将正文字体扩大  将正文字体缩小  还原正文字体为原样    
天城镇:特色瓜果香飘四方

  特约记者锦阳通讯员何莹
  同样是一个西瓜,就因为打了季节差,上市的时间不同,两者之间的价格却有着3倍以上的差距;同样是农民,同样大小面积的田地,种植水稻和种植甘蔗,却有着不同的收益。
  近年来,崇阳县天城镇党委政府本着把专业做得更专业,把服务做得更完善的理念,联合全镇种植大户、示范样板点、村,大力发展特色瓜果产业,打造“特色种植”大镇,按照农业产业化要求,从区域布局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优化种植模式,以生产反季节西瓜、甘蔗为主,占领淡季瓜果市场,这类特色瓜果不仅能让人吃饱吃好,还能吃出趣味来。
  下津村
  甘蔗飘香蔗农心甜
  进入初秋,和煦的阳光照耀着鄂南大地。站在崇阳县城一处制高点,俯视与崇阳县城区连成一体的东郊下津,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田野里尽铺一片绿色,微风吹过,绿浪阵阵,犹如仙女正在编织的美丽画锦。来到田地里仔细一瞧,原来是连绵不断的甘蔗林,散放出特有的清香,下津村的甘蔗丰收在望,即将成熟了。
  “崇阳下津的甘蔗节疏、水分多、脆甜,深受消费者的青睐。”早就听闻下津是有名的甘蔗种植大村,名声很响。近日,记者慕名来到该村进行实地采访。
  该村支部书记黄恋怀把村里的基本情况作了简单介绍:全村有16个村民小组,354户,3500多人。全村原有水田2000余亩,在农业方面,主要以种植甘蔗、蔬菜为主,水稻为辅。目前,甘蔗种植面积有近500亩,亩纯收入5000元以上。
  谈到下津村种植甘蔗的渊源和发展过程。黄书记告诉记者:原村主任丁汉祥最有发言权,他的心里装有全部。在村干部的指引下,记者如愿以偿地见到了今年60多岁的丁老汉,精神矍铄的丁老汉便和记者聊开了。
  “还是1982年的时候,那时我是村里的村干部,相邻的白霓镇白石港有人小面积种植甘蔗,其中有一个是我的亲戚。我通过打听了解到,种植甘蔗土壤要淘沙土,土地要肥沃。我们村的土地土质与其相似,又挨城伴县,交通便利,何不发展甘蔗种植呢?1983年,村里就有些人小试牛刀,买来甘蔗种试种,通过试种效益还可以。20世纪80年代都是小打小闹,直到90年代后,全村甘蔗种植面积才逐年扩大,并形成了一定规模,最先引种、达到一定面积并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有黄良谱、黄中泰、黄六瑞、金先航等人。”
  记者见到了正在甘蔗地里劳动的黄中泰。今年46岁的黄中泰是该村9组农民。
  “我家是最先试种甘蔗的,由当年的一亩多发展到现在的10多亩,身为一个农民,不靠田地靠什么啊,可按照种植水稻的常规模式,勉强能够混饱一家人,要想活好活出模样来,只有打破传统。当时引进甘蔗试种,是一条比较符合我们村实际的路子。通过10多年的摸爬滚打,我掌握了一定的甘蔗种植技术,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今年49岁的黄六瑞是该村二组组长,他家也是甘蔗种植大户,有着18年的甘蔗种植经验,是个老蔗农。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甘蔗地里打蔗叶,就这样,他一边劳动,一边和记者聊着甘蔗的话题。几年前,家里劳力多,责任田地都种上了甘蔗,还租了别人的田地,面积达到10亩多,现在孩子们都大了,有着自己的工作,家里只有他和老伴两个人,老伴还要带孙子,真正说起来,也就他一个劳动力,今年只种4亩多地的甘蔗,估计收入近4万元。
  “他的甘蔗是全村种得最好的一个。”在隔邻甘蔗田里劳动的黄胜良听到记者与黄六瑞谈论着甘蔗,他也过来聊上几句,还用手指了指正在对面甘蔗田里施肥的一个老头。
  老头叫黄良谱,今年64岁,种植甘蔗有20年历史了,今年他家种了4亩多地的甘蔗。他说,种好甘蔗看似简单其实不容易。甘蔗习高温,既怕水涝又不能缺水,下种长出幼苗时怕水,壮苗时期要水,所以排灌系统必须便利,村里种得多的都在甘蔗地里打了水井,一旦干旱时就机械提水灌溉。还有就是田间管理尤为重要,搞好甘蔗根部的下肥培土,要适当施有机肥,只有掌握这些技术要点,种出来的甘蔗才具有粗、高、节疏、颜色深(黑色不花皮)、水分多、甜脆的特点,真正的是不愁销路,货好自有人上门来纠缠着你订购。甘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可以长时间的储存,打季节差,身价翻倍。今年因为“6.10”洪涝灾害,全村的甘蔗普遍受影响,本来这个时候早就应该上市了,为此今年上市时间可能要推迟20多天。
  “你种植甘蔗这么长时间,技术又好,应该赚了不少钱吧?”面对记者的提问,黄良谱老人笑呵呵地告诉记者:“说心里话,我家原来底子薄,吃住条件比一般人要差,没有其他经济来源,这些年就靠种植甘蔗,两个儿子结婚娶媳妇,人情往来家庭开支,还建起了楼房,现在还有些积蓄。”
  金先航也是该村甘蔗种植大户,20世纪90年代初,看到村里有人种植甘蔗,他利用其跑长途车的便利,到广西产蔗区实地考察了一圈。考察期间,当地种植甘蔗的经济效益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不但学习了那里先进的甘蔗种植技术,还捕捉了一条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在广西那里甘蔗种基本上不要钱买,满地都是,家里种植甘蔗种都是从武汉花大价钱买来的。回家后,他和妻子商量好了,把自己家里的4亩多地都种上甘蔗,还到广西贩买甘蔗种回家,提供给村民种植。如今,下津村的甘蔗种苗都是他从广西贩买过来的。
  第一年种植甘蔗成功后,金先航就扩大面积,最多时甘蔗种植面积达12亩多。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按2000元左右的开支(种苗、肥料、薄膜、劳工),除去成本,纯赚5000元,比种植水稻经济效益高了很多倍,又不愁销售,这些年他家靠种植甘蔗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在黄良谱、黄中泰、金先航这些人的成功带动下,该村农民纷纷走上了种植甘蔗之路,尝到甜头的村民种植甘蔗的劲头十足,信心百倍。
  甘蔗一般在农历三月份下种,十月中旬上市。早熟品种在八月中秋就可以上市。下津的甘蔗因口感好,味道甜,不但享誉本地,还卖到了上海、北京、乌鲁木齐等地。每到丰收期时,每天都有省内外水果市场的客商开车来等候装货。从去年开始,华南水果批发市场的一些水果商在甘蔗下种时,就下了订单放了定金。
  原来只有七八户农民种植甘蔗,面积也只有几十亩。高峰时期,全村甘蔗种植户近200余户,面积达1400余亩。亩产值6000到8000元之间,每亩纯收入5000元以上,仅甘蔗种植一项,全村人平增收近1000元,是农民发展致富的好路子。
  乌龟石村
  “迷你西瓜”进万家
  出崇阳县城,沿106国道往通城方向前行5公里的地方,放眼望去,田野里尽是绿油油的西瓜藤,瓜藤上挂满了圆溜溜的果实,人行道边上,每间隔一段距离,就出现一个简易的临时窝棚,地上摆放着青、黑、绿三种颜色的西瓜。当你站在这里,就已经进入了天城镇乌龟石村的辖地。
  当记者走近临时窝棚时,一个中年男子便笑脸相迎,并打出“我们的迷你西瓜又甜又好吃,纯绿色食品,价格适宜,老板买个西瓜吗?”的广告语。语音刚落,一片通红欲滴的西瓜便递到了记者手上,细细品来,津甜生口、香脆、水分足,一片吃完,似有不过瘾的感觉,确如刚才的广告,绝非“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当记者表明身份说明来意后,中年男子乐意地接受采访,笑着说“记者来了好啊,可以免费为我们的‘迷你西瓜’作宣传了。”由此进入采访主题。
  中年男子叫陈大明,今年45岁,是该县青山镇南林村人。他介绍说,南林村8户农民组成联合体在乌龟石村租地连片种植反季节“迷你西瓜”,因为乌龟石村有紧靠106国道的便利交通条件,种植“迷你西瓜”经济效益不错,他们在这里种“迷你西瓜”已经有3年了,种植面积从2009年的50亩发展到现在的近250亩。眼前看见的这些,也预示着他种植反季节“迷你西瓜”成熟丰收了。
  说话间,一辆武汉牌照的小轿车在窝棚前嘎然而止,从车上下来看似一家的3人来到瓜摊前。“来客人了”。陈大明中断采访,连忙迎了上去,同样热情地为每个人递去一片切好的西瓜。“好甜啊。”品尝完后,客人发出称赞声,特别是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一片西瓜很快吃得只剩西瓜皮了,吵着还要吃,青年男子连忙安慰着小男孩,并仔细挑选了5个西瓜。“23斤,每斤2元,一共46元。”过完称,客人付钱后,当场切开一个西瓜吃起来,然后满意的离去。
  在此期间,陈大明的合作伙伴从瓜地里采回满满一担西瓜,陈大明兴奋地告诉记者:“采访老治吧,他懂技术又是我们的领头人。”
  今年42岁的陈平治,是青山镇南林村11组农民,2003年到2007年在广东省惠州市农村租地从事蔬菜种植,期间学会了反季节西瓜的种植技术,2008年返乡的陈平治通过在自家的责任田里试种成功后,觉得种植“迷你西瓜”有赚头,于是,他就邀约曾经和自己在惠州合作的同村老乡陈新帮、赵元军、李江武、陈大明等人一起种植“迷你西瓜”。
  通过实地调查了解,他们相中了乌龟石村公路两旁的田地。每年早稻收割完后,他们以每亩300元的价格,从当地农民手中流转土地。
  “眼前,你所看见的这些‘迷你西瓜’与普通西瓜无异,但这些西瓜却很特别——个头均称小巧玲珑,一个西瓜一般4-5斤,西瓜瓤呈黄色,口感如黄瓜般清爽脆,味道甜美。‘迷你西瓜’是学名,我们一般俗称为‘黄心西瓜’,从播种到结果,只需要65天-70天就可以上市销售,瓜皮外表呈花纹状,果实呈椭圆形,‘黄心西瓜’外至西瓜皮,内至西瓜籽,均可食用。这种源自台湾的珍稀瓜种,先是在广东省培植成功,在那里学会后,被我们引进崇阳,全县范围内除了我们这8户联合种植外,没有第二家种植了。”谈到“黄心西瓜”种植技术时,陈平治如数家珍。
  “迷你西瓜”在农历的七月底下种,也就是在农村最热的“三伏天”里全部抢种完,地块必须用2米宽的黑地膜覆盖,主要是保持水土干湿度,还有防止杂草的生长,尽量做到不用“除草剂”除草,保持原生态的绿色食品;瓜藤长到一定的时候,要牵藤,把瓜藤牵引到垄上来,还要插藤,用篾条固定瓜藤,以免被风吹向两旁;生长期间,不能干旱,但是水多也不行,要注意排水。在这段时间里,他们最忙最辛苦,8个人忙不过来,会聘请当地农民来帮忙,一季下来,仅付劳务工资就有1万多元。
  除了“黄心西瓜”外,他们还引进了迷你系列的“港湾一号”、“黑美人”两个新品种,一般亩产3000多斤,在马路边设摊的零售价格在2元以上,批发价格1.5元以上,绝对不低于1.5元,是常季西瓜的3倍以上。迷你系列的反季节西瓜因有品质好、具有特殊的味道、特殊的营养价值,还有迷你西瓜重量适中,一家三口可以一次吃完一个西瓜,恰到好处,不仅能让人吃饱吃好,还能吃出趣味来,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目前“迷你西瓜”的销售供不应求,销售渠道一部分在本县,一部分是106国道上的过客、回头客,另一部分是来自通山、通城、赤壁的果商,也有武汉水果批发大市场的老板来联系业务,可谓供不应求。在他们的带动下,今年,乌龟石村和该村相接壤的谢家坳村也有少量农民小面积试种。
  采访结束时,陈平治向记者透露了他“守口如瓶”的商业秘密:“种植反季节‘迷你西瓜’经济效益还可以,亩产值在5000元以上,我们已经尝到了甜头,也有成片承租土地,扩大经营面积的想法,主要是存在资金问题,因为种植反季节‘迷你西瓜’属于短期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可高回报的背后也存在高风险,因为天气情况,还有市场的瞬息万变都是无法预料的,没有足够的资金链不敢贸然行动。”

© 崇阳周刊电子版 版权声明 | 关于本报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