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周刊第九十二期4版
3 上一版   
·六年磨一剑 今朝终成卷
报刊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崇阳周刊电子版     
     
点击数:2039  更新时间:2011/10/14 15:52:43 将正文字体扩大  将正文字体缩小  还原正文字体为原样    
六年磨一剑 今朝终成卷
——崇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掠影

  ■文/锦阳道遵插图/志维
  编者按:肖岭乡锁石村“撞官塘”的水为何一边混浊,一边清澈?石城的想娘歌、肖岭的劝郎歌、金塘的车水歌,你会唱吗?洪下的脚盆鼓、沙坪的栽禾鼓、路口的摧工鼓,你听过吗?港口的泥塑、路口的石雕、青山的木刻,你见过吗……对崇阳县这些古老的奇闻轶事,你也许略有所闻,也许闻所未闻。不要紧,现在有一本书——《崇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选编》可以让你完整、系统、详细地了解、品味崇阳悠久的历史文化。
  崇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选登
  崇阳文化底蕴深厚,地方特色明显。境内出土的商代铜鼓是悠久历史文化的佐证,长篇叙事诗《双合莲》、《钟九闹漕》被专家誉为近代汉民族民间文化的扛鼎之作,崇阳提琴戏在全国100多个戏种中脱颖而出,被国家列入“非遗”保护名录,属咸宁市仅有,崇阳是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功在当代,荫及后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项目于2005年初启动,文化部非遗司要求在2011年底全部结束。早在2005年,崇阳县就成立了“非遗”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并开展普查工作,5年来,收集整理了第一手宝贵的资料。为取得阶段性成果,2011年5月,崇阳县文体广局集中时间、人力、资金,在全县全面展开“非遗”普查突击工作。共抽调42名干部职工,组成四个普查工作专班,历时三个多月,深入全县12个乡镇、186个行政村,采取图、文、声、像等多种手段进行“非遗”普查。普查组的同志以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为己任,跋山涉水,进村入户,日以继夜,连续作战,努力做到不漏查一个自然村落,不遗缺一个特色项目。累计采访艺人1362人次,搜集整理文字资料36万字,采录原生态音像资料110小时,拍摄图片3000多幅。为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崇阳县将“非遗”普查成果选编成册。
  2011年5月9日,一场没有硝烟的非遗普查突击战在崇阳县全面打响。县文体广局4个“非遗”调查小组携带手提电脑、照相机、摄像机、录音笔等器械设备奔赴全县各地,采用图文声像并用的方式开展地毯式“寻宝”。
  普查工作中涌现出许多感人的故事。天城剧院40多岁的女职工余淑芳,被抽调到“非遗”普查小组担任电脑操作员。为了按时完成普查工作任务,她在高枧、金塘两个边远的山区乡镇一住就是一个多星期。那时,恰逢孩子临近中考,爱人因生意在外奔波。为了不影响普查工作,她只得把孩子委托给邻居照看。孩子和爱人开始都有怨言,后来,余淑芳向家人耐心解释非遗普查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终于得到了孩子和爱人的理解和支持。
  县文化馆馆长闻斌主要负责拍照、录像以及数据库技术方面的工作。他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四顾茅庐”的故事。青山镇太平村70来岁的谈国平唱提琴戏很有名气。为了找到谈国平,他同5个普查员顶着炽热的骄阳“四顾茅庐”才如愿以偿。第一次来到谈家,因老谈外出作客未遇;第二次本与其老伴约定,他们按照约定的时间赶到谈家时,可老谈又因临时紧急外出了,他们等了整整一个上午无功而返;第三次赶到谈家时,老谈因生病住进了医院,只好作罢;第四次,他们终于找到了老谈,并从他口中“掏出”了好多“宝”。闻馆长说,他们“四顾茅庐”往返近100公里。
  “非遗”普查是一项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这次“非遗”普查工作,崇阳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各乡镇党委、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广大“非遗”普查对象的积极配合和无私奉献。
  为了搞好这次“非遗”普查工作,崇阳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非遗”普查工作专题会议,并一再强调,要把“非遗”普查工作当作抓经济工作一样来抓,对“非遗”普查工作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给予了及大的关照。
  全县各乡镇干部和村组干部对“非遗”普查工作也给予了不遗余力的支持。“非遗”普查小组进入金塘镇开展普查工作时,该镇派遣副镇长陪同普查员进村入户开展调查,全力给予帮助;“非遗”普查小组来到青山镇时,该镇派出镇党委副书记当向导,为普查员提供最大便利;“非遗”普查小组进入高枧乡时,该乡派出两名干部帮助普查员摸索信息并提供相关服务。文化局副局长黄冰化带领的“非遗”普查小组来到金塘镇水坑村调查时,村支书廖天时亲自带领普查员进村入户,到了吃午饭的时候,还买来西瓜,做好丰盛的饭菜。
  大部分群众对“非遗”普查工作也十分支持。当“非遗”普查人员进入青山镇雷骆村开展调查时,该村40多岁的中年男子骆国强自告奋勇当起了向导员,把村里那些能工巧匠、特色技艺的传人全部召集起来,积极向普查员提供信息。工作组一天时间就把该村的普查工作完成,收获很大。
  “非遗”普查的后期编辑工作难度大、要求高,不能有半点错误和纰漏。为此,崇阳县文体广局举办“非遗”普查培训专班,特地邀请省、市“非遗”这方面的专家前来崇阳授课,通过培训,以此提高“非遗”普查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
  “非遗”调查工作完成后,四个普查工作组在县文化馆多功能投影室进行图文声像资料整理汇编。县文体广局局长、“非遗”普查项目总负责人王向阳全程参与。在此期间,他把办公室从文体广局搬到文化馆多功能投影室现场办公。他每天早晨第一个来到办公室,中午不休息,午餐吃盒饭,每天晚上工作到第二天凌晨。36万字的资料,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每一个有疑问的细节,他都要反复斟酌思考,每一篇文稿他都要亲自审查、编辑、校对。他一字不苟的工作态度深深激励着普查工作人员。
  被普查对象的现场讲述和腔调不一定都准确,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像现场录制的青山镇磨刀村刘老先生唱的《古人调》中就唱错了人名。“三月里是清明,王三公子吕洞宾”这句中,王三公子与吕洞宾是不相对称的,后期工作人员通过追根求源,查找有关历史资料,显示正确的应是“王三公子与玉堂春”才符合《古人调》中的语句。为此,把《古人调》里面涉及到的10对人物以故事的形式,附加在其后,作为一个解释链接,便于读者阅读,让读者明白其意。
  六年磨一剑,今朝终成卷。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乡镇村组干部的大力支持,广大群众的积极响应和无私奉献,崇阳“非遗”普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9月8日《崇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选编》终于得以正式出版。《选编》收集、整理了崇阳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戏剧、传统技艺、民情风俗、体育舞蹈游艺、曲艺8个方面的内容,图文并茂、原汁原味地汇集了崇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
  吓财主
  (黄廷煜的故事)
  讲述人:程广道,男,1937年7月出生,铜钟乡佛岭村人。
  有一年,农历四月间,一个农夫在田里耘禾。黄廷煜从这里过身,看见田边有一棵大树,树枝树叶把这块田遮去了半边荫,树茎都长到田里面去了。他就问老农:“为什么不把树枝砍去一点,免得影响粮食收成”?老农告诉他说:“这棵树是村里一家大财主的,他家财大气粗,谁都怕了他,哪个敢动他家的树木”。黄廷煜听后,心生一计,叫老农找来一把柴刀,将树皮削去一大块,写上一首诗:青叶遮露水,树筋穿田底,皇上免国课,你任它长起。题完诗后,黄廷煜拂袖而去。自由好事者把这件事告诉财主,财主到现场一看,吓出一身冷汗,赶快叫人把树连根砍掉了。
  巧妇对诗
  讲述人:王和平,男,1945年出生,石城镇荻洲村二组人。
  从前,有个叫和增桥的地方,有一位美貌的女子开了一个饭店,接待往来过路的客人。
  一天,一个和尚和一位读书的公子,两人同路出去游玩,路过和增桥这个地方,看到饭店老板娘生得美貌可爱,俩人就想调戏于她。进到饭店,喊来老板娘,叫了饭菜,又要老板娘同席就餐,对老板娘道:今天的饭菜,就以“和增桥”三个字为题,每人来一个四言八句,对不出的就出饭钱。和尚和读书人硑想到,老板娘爽快地答应了。
  读书公子抢先开口,以“和”字为题:“有口是和,无口便是禾,去掉和边口,加斗便是科,科举人人爱,考中进士榜,官帽头上带,老爷要吃肉,何愁不拿来。”
  接着和尚就以“增”字为题开口就来:“有土是增,无土是曾,去掉增边土,加人便是僧,仙家人人爱,纱官头上戴,和尚要吃肉,何愁不拿来”。
  和尚刚一说完,老板娘就来了:“有木是桥,无木也是乔,去掉桥边木,加女变成娇,娇女人人爱,凤官头上戴,有朝出了嫁,一肚怀两胎,和尚是我崽,公子是我乖,老娘要吃肉,何愁不拿来。”
  和尚、公子四目相对,满脸通红,既挨了骂又付了饭钱,灰溜溜地走了。
  栽禾鼓
  传承人:周和国,男,1947年出生,沙坪镇堰市村三组人。
  栽禾鼓旋律高亢婉转,激昂动听。众人在田中栽禾,一人在田埂上擂锣揍鼓唱着词曲催工鼓劲。
  栽禾鼓的演奏一人即可。主要乐器为一面大鼓、一面大锣。
  栽禾鼓曲调多为固定式,词有传统的唱词,也可现作现唱。
  栽禾鼓
  (锣鼓经曲谱)
  3/4
  咚咚咚匡|咚咚咚咚匡|
  咚咚咚匡匡|咚匡咚咚咚匡|起唱:落了垄来落了垄咚咚咚匡|
  请个姣莲打报工咚咚咚匡|
  郎有意来姐有心咚咚咚匡|
  老板工钱平半分咚咚咚匡|
  免得我郎打夜工咚咚咚匡|
  唱词选段:
  落了垄来落了垄,请个姣莲打报工,郎有意来姐有心,老板的工钱平半分,免得我郎打夜工。
  (注:打报工为帮忙工作之意)

© 崇阳周刊电子版 版权声明 | 关于本报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