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周刊第751期第3版
3 上一版   下一版 4
·熊超:把履职尽责播撒在乡村热土上
·汪锦旋:做强竹产业 共铺致富路
报刊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崇阳周刊电子版     
3上一篇     
点击数:20  更新时间:2024/11/28 16:01:44 将正文字体扩大  将正文字体缩小  还原正文字体为原样    
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70周年系列报道之九
汪锦旋:做强竹产业 共铺致富路
全媒体记者 储璐瑶 通讯员 杨昀琰

 

 
 

  导 读

  竹子对于汪锦旋来说,有着天生的不解之缘。爱竹、惜竹的他充分发挥港口乡竹资源优势,追“竹”梦想,做“竹”文章。作为一名县人大代表,汪锦旋心系百姓、勇于担当,大力发展竹产业,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利用资源优势 发展特色农副产业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2011年,汪锦旋怀揣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创办了港口锦旋竹木加工厂。港口乡丰富的楠竹资源,成为了他开启致富之路的宝藏。

  走进崇阳港口锦旋竹木加工厂,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工人们忙碌的身影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生产画卷。一车车新鲜的楠竹被源源不断地运进工厂,经过切断、破片等一系列加工工序,变成了一次性筷子、烧烤签、青篾条等竹产品,其中青篾条发往浙江进行深加工,制作成竹帘和凉席等产品,产品供不应求。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更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了就业岗位,带来了稳定的收入。目前,竹木加工厂年加工楠竹10000吨左右,年产值800万元,安置就业人员26人,其中脱贫户12人,发放工资100余万元。

  “我是本地的村民,在这个厂里上班,每天能挣160块钱左右,一个月能挣5000块钱左右,不仅能在家门口就业,还可以增收。”港口乡小东港村村民汪满云感慨道。

  扩大产业规模 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2024年,汪锦旋租下小东港村一组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后扶项目,大力发展竹产品加工业,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据了解,该项目建设面积达22000平方米,修建加工生产车间、物料仓库、综合楼,并配套修建水、电、消防、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完成后,将直接就地带动45人就业,间接带动400人增收,人均年增收3万元。

  “我们锦旋竹木加工厂是2011年成立的,这个新厂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500万元,可以吸纳附近老百姓50多人就业,每年发放工资220万元,能够促进港口乡及周边乡镇、竹农增收,有效带动当地竹产业的发展。”县人大代表、港口锦旋竹木加工厂负责人汪锦旋告诉记者。

  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场地平整硬化15000平方米,新建2栋2000平方米钢架结构厂房,新建1栋100平方米综合办公楼,新建一栋3000平方米仓库。这一举措既盘活了村闲置土地,增加了群众就业机会,又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鼓起了集体经济“钱袋子”。同时,还改善了锦旋竹制品加工厂周边环境,消除了交通安全隐患。汪锦旋正努力将其打造成全市易地搬迁后扶项目一流示范点,真正实现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的目标。

  港口乡小东港村党支部书记金席江说:“这个项目得到了县发改委的大力支持,这个产业每年将给我们村集体经济创收10万元。”

  延伸产业链条 双轮驱动两翼齐飞

  竹子全身都是宝,这话一点也不假。随着竹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汪锦旋敏锐地捕捉到竹屑废料的潜在价值。他大胆创新,从外地高薪聘请专业人员,研究实施竹炭深加工项目,将竹屑废料再利用,“变废为宝”加工成环保无烟竹炭,真正做到将竹子“吃干抹净”。2019年3月,崇阳县鸿辉竹制品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该公司收购港口乡5家竹制品厂的竹屑废料,年产3000吨竹炭,产值近1200万元;吸纳老百姓就近就业30余人,其中脱贫户10人,年发放工资150多万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在汪锦旋的有力带动下,港口乡的竹产品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当初的仅仅1家逐步发展壮大至如今的9家。该乡竹产业宛如乡村振兴的强大 “新引擎”,为港口乡群众铺就了一条通往产业兴旺的康庄大道。

  “我作为一名产业带头人,同时也作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将结合实际,积极履职,为民尽责,做大竹产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县人大代表港口锦旋竹木加工厂负责人汪锦旋表示。

 

上一篇4 熊超:把履职尽责播撒在乡村热土上
© 崇阳周刊电子版 版权声明 | 关于本报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