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周刊第747期第3版
3 上一版   下一版 4
·S259沿路一批“守望者”呵护幕阜山区这份乡愁
报刊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崇阳周刊电子版     
     
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10/31 9:28:04 将正文字体扩大  将正文字体缩小  还原正文字体为原样    
崇山隽水 通向幸福
S259沿路一批“守望者”呵护幕阜山区这份乡愁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记者 黄铮 通讯员 曾波 吴伟 应晨壮

崇山隽水 通向幸福
S259沿路一批“守望者”呵护幕阜山区这份乡愁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记者 黄铮 通讯员 曾波 吴伟 应晨壮

S259沿线绿树成荫。黄铮摄
王力超下乡办案。受访者供图
法律讲堂直达乡镇村组。受访者供图
为患者治疗的廖一秋身后满是锦旗。黄铮摄
王值军护送学生上岸。崇阳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甘源供图

  导读

  山是崇阳人最大的依靠,也是崇阳人最美的情怀。

  9月20日,记者沿S259铜天线一路向南,来到幕阜山区深处探寻这份情怀。在崇阳县的大山里,交通出行环境和服务的日益完善,为社会风气改善提供了坚实条件。

  这一路,山美、水美、花美、树美,但最让人动容的,还是大山里那些淳朴的人们。在这里,有一群坚守在山区默默奉献的“守望者”,他们的付出温暖了这座大山,为人们守护着山区里的这份乡愁。

  法律知识送进村 山区邻里纠纷案件显著下降

  崇阳县人民法院苏塘法庭位于幕阜山区的金塘镇,负责处理金塘、高枧两个乡镇的各类案件。

  由于这两个乡镇都位于山区,当地的居民一部分出去打工,一部分搬到了县城,还有一部分留守在村里,担任苏塘法庭负责人的王力超常常要往来于县城、法庭和山里的各个村组。

  碰到一些个别的案例,以及特殊的当事人,王力超还需要连续许多天来往于幕阜山间办案。

  “现在去高枧这些地方处理案件要方便很多,原来至少一个半小时,现在只要40多分钟。原来都是特别陡的山路,既不方便,又不安全。现在条件可好多了。”

  王力超告诉记者,此前来往山区下乡办案,还要时不时地担心恶劣天气带来的地质灾害。

  而今年,虽然雨季的降水比以往更大,但得益于公路保障体系的建设与提升,经259省道来往于县城与高枧办案,几乎一路畅通无阻。

  交通带来的不光是出行的便利。随着S259铜天线的通车与不断升级,公交车也通到了村子里。村民的眼界开阔了,生活丰富了,认识也比以前提高了。

  以前,村民之间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闹到法庭,小矛盾也容易激化。两个乡镇邻里纠纷类的案件总数,每年都会达到70到80起。

  现在,交通条件的优化与服务的提升,让普法工作更容易开展。同时,也让山区居民的生活变好了,共同缔造等工作也更容易开展,这让山区的邻里关系也更加和谐。

  “像这样邻里纠纷造成的矛盾,这两年起诉到我们法庭来的,两个乡镇加起来,每年也就1到2件。”

  王力超介绍,作为基层法庭,执法办案是主业。但作为法律工作的前沿阵地,平时也要做好普法宣传、巡回审判,深入融合基层治理。

  “我们还直接到高枧乡和金塘镇做人民调解员培训,开展法治夜校等工作。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乡村旅游越来越红火,我们崇阳县人民法院旅游巡回法庭还直接开到了幕阜山里的景区,也为山区的发展提供了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基本上,我们每一次下乡都相当于一次普法活动。会就具体的个案与村干部交流,以案释法。”王力超说,处理案件要保证案结事了,做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幕阜山上,还有许多像王力超一样的法律工作者。他们沿着S259铜天线来往于县城与乡村,让崇阳县法治乡村建设工作不断向前推进,让更多的山区农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点亮就医道路 老中医守乡情婉拒外地好机会

  记者刚到高枧乡卫生院的时候,廖一秋医师正在为患者进行治疗。他的背后挂满了附近居民送来的锦旗。其中,不少是青山镇等外地患者送来的锦旗。

  躺在病床上的患者们有说有笑,对医生们好评不断。可见崇阳县高枧乡卫生院的国医堂,已经在鄂赣边界的幕阜山区的患者中,攒下了相当好的口碑。

  为什么在这一片区域,中医如此受认可?

  “以前不是很发达,经济上不去,有一点病都是自己去挖草药。我们的大山里面,药材也比较多,本地一些老中医把方子一代代传下来了,有传承和底蕴。”廖一秋介绍道。

  青山镇盘山村村民廖常云也告诉记者,曾经由于交通不便,这一带的村民出门看病不光要走山路,甚至可能要坐船。家人得了一些不大的病,就只能强忍着撑过去。

  廖一秋自1994年开始在石咀村的诊所里当村医。当时,交通与通讯都不方便。

  “他(病人)肯定是来不了的,都是我到病人家里去看病打针。有时候大半夜来电话了,我一样要去,有时候打完针了还要在病人家里一直守着。不光石咀,尺冲、盘山,我都去看过病。”

  方圆10公里,无论青山镇还是高枧乡,只要接到了求医的电话或者看到家属前来求救,廖一秋就会即刻出发。

  “最开始就是背个药箱走路,后来好一点了就骑自行车,再后来骑摩托车。”2011年,由于原高枧乡卫生院的老中医退休,廖一秋来到乡卫生院接过了这个“担子”。

  廖一秋说,以前离得近的地方也得半个小时起步。如果碰到住得远还要打针的,一次出诊就要十多个小时,其实帮助不了太多病人。

  S259铜天线的通车以及村村覆盖的农村公交,让村民们可以更方便地前往卫生院看病。现在,廖一秋每天能够接待、救治的病人比以前要多多了。

  “现在好了,晚上走在路上,灯也是亮的,很安心。说实话,现在回想起当年半夜去给别人看病,我都不知道哪来那么大的胆子走夜路。”廖一秋告诉记者,直到现在都还有几十年前的老患者专程来高枧乡卫生院找他看病。

  “我们这里设施齐全,有什么问题基本都能及时且准确地发现,不像以前,只能凭经验进行治疗。这样一来,就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救治。”

  坚守在乡镇卫生院并不容易,可廖一秋多次拒绝了外地医院提供的机会。

  他说:“钱是赚不完的。随便在哪里都是治病,但是自己是这里的人嘛。我的父母在这里,家乡情在这里,这还是不一样的。”

  校车开进山区 28年“摆渡人”今年卸下“重担”

  2024年全国两会第二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院长郑军分享了“大山里的摆渡老师”王值军的故事,让这位“中国好人”的事迹广为流传。

  28年里“摆渡”了一届又一届学子的王值军老师,终于在2024年的9月放下了这个“担子”。

  随着S259铜天线的品质提升,今年校车开进了大山里。每一辆校车均配备有接送员,可以安全地把孩子们送到家门口。

  王值军告诉记者,教学点整合后,青山镇的尺冲小学并入了高枧乡的中山小学。整合后的学校,学生更多了,教学质量也改善了。

  “以前的学校只能采用复式教学,让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一起上课。现在单班授课,还安排了专门的音乐、美术老师,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由于尺冲、盘山等乡村位于青山水库库区,环境比较封闭,曾经交通不便,当地村民许多都选择外出打工谋生,不少孩子们跟随着父母一起去外地读书。

  外地陌生的环境对孩子们的成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是引发部分心理问题的诱因。

  “我曾经接触过一些孩子,他们在外地读书的时候被同学欺负、嘲笑,回家之后可能只跟爷爷奶奶说话。”谈起带过的困难学生,王值军的眼中仍闪烁着泪光。

  曾经为学生“摆渡”的时候,王值军不光要把学生送回家,还要去学生家里详细了解情况,为一些很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孩子们的成长需要学校与家庭共同承担。我们现在有80多个学生,他们大部分都住校,每周三和周末都可以安排校车送他们回家,去看看自己的家人。”

  他告诉记者,校车通到学生家门口之后,他终于不再需要负责接送学生了。这样一来,可以花更多时间在每个孩子们的家庭环境与成长上,让孩子们的身心得到更好的保护。

  暑假,他还带着孩子们到沿路的红色景区实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或者让孩子们坐着公交车去见见县城里的世界。

  王值军表示,这几年,因为交通条件改善了,越来越多的父母让孩子们回来读书,总共已有四五十个孩子从外地回到家乡读书。

  “回来上学的孩子们成长环境相似,不会互相歧视和嘲笑,而且家乡的人情与关怀和外面不一样。”王值军说道。

  如今,王值军曾经教过的学生,已经有不少人沿着这条铜天线走出大山,最终选择回到崇阳县,和王值军一起坚守在乡村,传承这一份乡情,呵护这一份乡愁。

 

© 崇阳周刊电子版 版权声明 | 关于本报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