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陶然通讯员何业勤
导读
悠悠隽水,在崇阳大地蜿蜒流淌。隽水河畔肖岭大桥旁,坐落着一座新建设的现代化基层学校——肖岭中学。2024年,教育部公布全国模范教师表彰对象名单,全市仅有2人,其中一位就来自这里。他就是现年53岁的黄志。
黄志从教31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教书大半辈子就做一件事,把学生教育好”。他获得过“湖北省特级教师”“湖北省农村骨干教师”“市级骨干教师”等系列荣誉。从青春岁月到知天命之年,黄志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留在肖岭,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用心浇灌乡村教育,为乡村孩子撑起梦想的一片天。
薪火传承:“我的学生,一个也不能少”
肖岭乡地处崇阳县西南边缘,距离县城约1个小时车程。31年前,黄志从咸宁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系毕业后,来到了肖岭中学,成为一名老师。在这所乡村中学,一待就是31年。
从大山走出来,又走回去。很多人不理解他的选择,尤其是当时的肖岭中学,连教师住房都没有,3、4个老师挤在一间出租房,条件十分简陋。亲友劝他,“反正是教书,到县城也是教。”但在执拗的黄志看来,农村教育才是他内心教师梦的启航。“我也来自农村,当初求学的艰辛,历历在目。”
黄志的执拗源于共情,但更多的还是来自他的恩师宋备良。
少年时的黄志,家离学校甚远,往返都需骑自行车,一次上学途中,黄志的脚不慎卷进了车链里,脚踝骨严重受伤。害怕给家庭造成负担的黄志瞒着家里人,连续几天一瘸一拐的去学校,细心的宋备良老师发现后,背起黄志就往镇卫生院跑,卷起裤腿,伤口已经严重化脓感染,宋备良既为黄志垫付了药费,也承担了伤痛期间黄志的上学接送。“我的学生,一个也不能少。”恩师宋备良的话语,在黄志的心底扎根发芽。
黄志教过的学生小邹,调皮、鬼点子多,有一次严重违反了课堂纪律,受到任课老师的严厉批评和同学们的哄堂嘲笑。一怒之下,小邹跑回家中,把自己锁进阁楼,跟父母亲说退学不读了,并扬言谁再让他读书他就从阁楼跳下来。得知消息后的黄志火速骑车赶往小邹家中,开始小邹根本不愿意见黄志。面对“闭门羹”,黄志没有放弃。他从自己的经历讲到读书学习文化的重要性,再到外面的广阔世界,连续多天,在答应“班会课上当我一天爸爸”的要求下,黄志成功将小邹带回了学校。
从那以后,黄志利用每次上学的时间,跟他谈生活、谈学习,教他做人的道理,针对小邹成绩落后的问题,黄志经常利用放学后的时间辅导他。就这样,小邹的陋习少了,成绩也慢慢提高了。好些年后,已在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宁德分公司走上领导岗位的小邹回到家乡,再一次叫了黄志“爸爸”,并动情地感慨,没有黄志爸爸,现在的他,可能就是社会上的一个“混混”了。
曾经有人问黄志,花这么多时间和心思去帮一个问题学生值得吗?“值得!”黄志说,看到迷途中的孩子就想去拉他一把,这就像是一个老师的本能,也是一种薪火传承,“我的学生,一个也不能少。”
春蚕吐丝:“全部都是我的孩子”
几十年如一日的校园生活,黄志相信“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肖岭乡是边远乡镇,当地很多人选择外出务工,留守学生现象比较常见。在肖岭中学,几乎每个班上都有留守学生。黄志对于这样的孩子总是格外关注,也倾注了更多心血。
学生小安,父母离异,爸爸常年在外地打工,小安跟随叔叔家生活。小安家离学校较远,逢刮风下雨放假,他干脆不回家,饿着肚子在校园附近溜达。知道这一情况后,黄志很心疼,开始留意起小安。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小安在生活上、学习上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衣服脏了也不知道换洗。黄志看到后,时常提醒他要洗澡、换洗衣服。学习方面,小安也经常缺少各种文具,黄志就把给他买文具当成了自己的事。一段时间相处下来,小安的面貌有了改善,还喜欢黏着黄志。同事跟他开玩笑说,黄老师又多了个儿子。
黄志有个习惯:每天上班早点到,下班晚点走。这个习惯让他注意到了许多和小安一样容易被忽略的学生,看到这些学生,黄志就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学校感受到关爱与温暖。
除了在生活上关爱留守学生,黄志还主动在学业上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帮助。在课后休息时间,黄志帮学生辅导功课;遇到家庭困难的学生,他买衣买物,出钱出力,尽己所能给予帮助。
多年来,许多学生不仅把黄志当成老师,也将他当成了自己的引路人。2024年春节回乡探亲的学生小万找到黄志,想捐钱给母校,奖励品学兼优,家庭贫困,刻苦上进的同学。在黄志的精心组织下,很快成立了肖岭中学95届校友助学基金,每期6万元,每3年捐一次。
从教31年来,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黄志每学期家访至少2次,骑车、步行的轨迹遍布肖岭乡。对于一心扑在工作上的黄志来说,每周五天、每天8小时制的工作时间有点少。爱人经常打趣地跟他说:“别人的孩子当个宝,自己的孩子当根草。”黄志对此总是淡然一笑。“全部都是我的孩子。”
甘为人梯:“上学生最喜欢的课”
“每当我走上三尺讲台,看着同学们求知若渴的眼神,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课上好,把学生教好,既然选择这份职业,就有义务把心中的道理、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让他们学会找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黄志说。
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上学生最喜欢的课,是黄志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
为了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黄志一直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原咸宁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系毕业后,他又通过学习取得湖北科技学院本科化学专业文凭。
化学学科特殊的性质致使有些学生对其带有先天的“偏见”,针对这一学情,他思考着:如何才能将课堂变得有趣,让学生的偏见得以消除呢?
一切从备课开始:黄志认为,上好一堂课,老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所以,要做到讲课时自信自如、游刃有余,需要付出10倍甚至20倍的时间来准备。
为了提升教学能力,黄志经常用手机或电脑看名师课堂,琢磨教学方法,为了一句教学用语、一个教态、一个教学片段反复操练。为了让学生们深刻的记住水的电解知识,黄志将负极相连生成氢气谐音成“父亲”,并说,记住了“父亲”也就记住了“正氧”。
其次是动手,作为化学老师,黄志十分重视化学课程中的实验。在他看来,中学化学实验的相关题目对于学生们来说,如果没有亲自操练过,就少了很多具体的体验,在考试时也会陷入空想。
为此,黄志将化学课本上的每一个实验都为学生操作一番,有时只是课后思考中的扩展实验,他也会找来材料操作。在大量的实操之后,黄志会将这些实验分类,有一些特别重要的实验他会在实验室带着大家一步步做,有一些简单、没有安全隐患的实验他就把实验材料备齐,放在教室,供学生们课余亲手操作。
工作之余,黄志积极探索尝试新的教法,做农村教育教学创新的先行者。他把平时的所教、所学、所思积累下来,撰写成论文或案例等,先后发表在《咸宁教育》《学习周报》《试题与研究》《中学课程辅导》《华夏教师》《新课程教学》等国家、省、市级刊物上。
同时,他会把自己的所学所悟记录下来,与同事分享,做好“传、帮、带”的工作,在乡村教育土壤中培育更多灿烂“花朵”。他帮助过的青年教师杨正帆如今已是全县兼职化学教研员、卢玮荣获全市化学竞赛一等奖……他参与的送课活动得到许多学校和老师的好评。
“我教书大半辈子,就做一件事,把学生教育好。”年逾五十,黄志的一头黑发也染上了白色,可走近他,依然能感受到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激情。在获得诸多荣誉后,他本早就可以选择进城,选择更优渥的教学环境,可他还是那句话,此生何求?扎根基层为师,淡泊明志;坚守初心为人,宁静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