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周刊第735期第1版
   下一版 4
·中共崇阳县委十五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
·对标看齐落地生根 知行合一不辱使命
·传统文化“聚人气” 理论宣讲“润心田”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崇阳实践新篇章
·新闻集锦
·崇阳木三李水库工程加速推进
·县政协委员开展“三关爱”结对帮扶活动
·检查供电线路 消除安全隐患
报刊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崇阳周刊电子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点击数:145  更新时间:2024/8/1 10:28:36 将正文字体扩大  将正文字体缩小  还原正文字体为原样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崇阳实践新篇章

  7月25日,中共崇阳县委十五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胜利召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崇阳全面吹响建设美丽乡村国家典范冲锋号。
  这次全会,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市委六届六次全会精神,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崇阳实践的关键时期举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听取和讨论了县委书记郑俊华受县委常委会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充分肯定县委常委会半年来的工作,审议通过了《中共崇阳县委崇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崇阳实践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国家典范的决定》《中共崇阳县委十五届六次全体会议决议》。全会的举行,彰显了崇阳县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崇阳实践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对推进美丽乡村国家典范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全会通过的《决定》,紧紧围绕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国家典范这个目标,谋划了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华中地区旅居康养休闲目的地、建设武汉都市圈绿色产业配套承接区、建设全省乡村治理先行区四个功能定位。这是指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崇阳实践的纲领性文件,充分体现了崇阳县委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担当。《决定》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一个目标”“四个功能定位”为统领,以“五个以”为抓手,主题鲜明,重点突出,举措务实可行,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建设美丽乡村国家典范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崇阳实践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美丽湖北建设,流域综合治理、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都是美丽湖北建设的生动实践。咸宁市建设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更是凸显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咸宁特色。崇阳建设美丽乡村国家典范,就是融入大局大势,在深刻自我审视下探索出来的一条符合崇阳实际的道路,美丽中国建设新征程之于崇阳就是建设美丽乡村。崇阳资源在乡村、潜力在乡村、出路也在乡村,很难走大城市的发展道路,而建设美丽乡村国家典范这一发展定位,正是崇阳发挥自身优势、补足短板弱项、谋划发展蓝图的最优路径。
  美丽乡村国家典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长久工程,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折不扣落实省委市委工作部署,坚持推进流域综合治理,积极投入长江大保护,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坚定不移调整产业结构,走智能化、高端化和绿色化制造之路,擦亮美丽乡村底色;坚持推进供应链体系建设,积极融入省市供应链体系,突破性发展大健康、新型材料、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三大主导产业,“医、药、养、健、游、护”一体谋划,培育大健康产业集群,加快延伸优质农特产品供应链,强化美丽乡村支撑;坚持推进城镇和产业“双集中”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推进产业有序集中,提升美丽乡村活力;坚持推进信息化赋能四化同步发展,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村数字化治理,强化信息化赋能产业发展,增添美丽乡村动能;坚持推进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深化“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机制,探索以共同缔造理念和方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崇阳实践。
  党的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崇阳实践、建设美丽乡村国家典范的根本保证,全县上下必须增强推进建设美丽乡村国家典范的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按照县委统一部署要求不折不扣抓落实。要建立健全“干中学、学中干”的长效机制,大力选拔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崇阳实践中政治坚定、奋发有为、事争一流的干部。要融入省市“五个一”调控机制,建立“五个以”考评机制,加快推进崇阳县战略规划编制,构建全县“一张蓝图”,凝聚起建设美丽乡村国家典范的强大合力。
  蓝图已经绘就,目标催人奋进。让我们在县委坚强领导下,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锚定美丽乡村国家典范目标定位,凝心聚力、奋发进取,一张蓝图干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崇阳实践新篇章!(程伟康)

上一篇4 传统文化“聚人气” 理论宣讲“润心田”
下一篇4 新闻集锦
© 崇阳周刊电子版 版权声明 | 关于本报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