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周刊第707期第3版
3 上一版   下一版 4
·溪涓涓而始流
·荻舞,在风中吟唱
·盘点金沙(六)
报刊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崇阳周刊电子版     
     下一篇4
点击数:156  更新时间:2024/1/4 12:54:28 将正文字体扩大  将正文字体缩小  还原正文字体为原样    
溪涓涓而始流
○吴梅芳

  不知不觉,我与《溪流》相伴走过20年。
  2003年的一天,在县医院上班的我,接到时任《崇阳周刊》总编陈熙利的电话,说县里即将成立作协,准备把我作为理事人选;作协要办个会刊,名字叫《溪流》,希望我送篇稿子到县文化馆,编在《溪流》的创刊号上。
  接完电话,心情非常激动。此前,我在《崇阳周刊》上发表了散文、小说二十多篇;王旺国老师推荐我的文章登上《咸宁日报》;还在县内文学报《晨歌》举办的征文竞赛中,获得过小说创作奖。成立作协,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就有了个家;创办会刊《溪流》,作品就有了发表和交流的平台,能不令人激动吗?
  第二天上午,我就将《崇阳周刊》发表过的《清官与清倌人》,《咸宁日报》发表过的《白猫之死》两篇文章送到了县文化馆。当时县文化馆在十字街靠西的门店二楼,很有文艺气氛,记得有一个书法爱好者周兰兵每天在那里练字。临街橱窗展出摄影作品和本县作者发表在报刊上的作品。文化馆副馆长杨景崇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他拟任《溪流》副主编,中等个子,白净的国字脸,和蔼可亲。看完稿子说,就用《清官与清倌人》吧!便把稿子递给坐在他对面的何明珍老师。何老师拟任《溪流》编辑,言语不多的她笑眯眯地接过稿子。
  不久就召开了县作协成立暨第一次代表大会,陈熙利当选作协主席。每个会员都领到了一本带着墨香的《溪流》创刊号。我的那篇文章排在第19页,还在结尾配上作者简介:“吴梅芳,女……现供职于县医院病理科。近年来在《崇阳周刊》发表散文、随笔、小小说等二十余篇。愿与文学爱好者共勉。”
  以前的文字是那么青葱,无非是生活、工作中的一些小感悟,读书时的小心得,真正的我手写我心!但并不影响《溪流》对我的接纳,这种情缘,就像茫茫人海中遇到一位知音,可以向她倾吐一堆掏心窝的话。她敞开胸怀倾听,即使不发一言,也让人感受到一股温暖的力量。
  为提高写作水平,我如饥似渴地读着杨景崇老师送给我的《散文的艺术》。原来散文有多种写法,散文的范围也很宽广,但要真情实感,形散而神不散。还在王旺国老师的建议下,经常往返“竹斋”,请教杨桦老师;多次到咸安,听刘明恒老师讲小说。在一次全县重点作者座谈会上,孙学祥社长(时任《崇阳周刊》社长)对我说:“小吴,你以后写文章,就要像写《天城板车队》那样写,关注基层小人物,注重细节。”陈熙利主席将他的诗集《山的心思》和散文集《跨越人生》送给我,说:“梅芳,好好写,将来你也可以出书。”
  《溪流》编辑老师的改稿,大量阅读与仔细揣摩名家的文章,我的写作逐渐有了起色,作品便陆陆续续出现在《咸宁日报》《南鄂晚报》(后更名《香城都市报》)《楚天声屏报》《九头鸟》《武汉晚报》等报纸副刊上。2005年我与王竞合著的散文小说集《年华似水心如雪》在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单位领导和社会各界给了我很多支持和鼓励。我的岗位从临床调到医务科,专事医院宣传。时任县办副主任、作协副主席的丁光辉到医院找我买书,我执意要送,他说:“这是对文学的尊重,对写作者的鼓励。”杨景崇老师画了一幅寒梅吐芳图并裱好送给我,希望我坚持写作不放弃。
  在县作协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我荣幸地被选为副主席。2007年,被协商为县政协委员。2008年加入湖北省作协,是继王旺国、陈熙利后崇阳本土第三个加入省作协的作者。
  感恩《溪流》和县作协的培养!
  卫校毕业的我出书,触动了科班出身的才子,为什么不能在业余时间写点文学作品呢?随之而来的便是《溪流》稿件的数量和质量的跃升。
  我深知,由于受文化水平的限制,虽然语言过关了,但还存在着遣词造句、立意及格局等诸多不足;虽然文章满天飞,但没几篇拿得出手。便去电大学习,取得汉语言文学本科文凭。随后创作的几篇短篇小说在市报发表,中篇小说《桃花雨》被省作协收入会员作品集《纸上光阴》出版。偶然在《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长江文艺》《长江丛刊》等省级报刊发表作品。当选咸宁市十大青年作家。
  2011年,我出版的散文集《春来春且去》,获得咸宁市“香城泉都”文艺奖(文学类)金奖。被县委提拔到县文联任副主席。当时文联仅有一个领导甘万明,他也是作协副主席、《溪流》主编,对我说:“以后你来组稿编《溪流》吧!”
  我与县里几乎所有的作者加了QQ,方便他们投稿。并且只要听说哪个写文章,就主动联系,加以鼓励。收到稿件后,像杨景崇老师一样,认真改稿,或提出修改意见。从向《溪流》投稿,编辑老师帮我改稿,到我成为《溪流》的编辑,帮作者改稿,就像歌中唱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在县作协第三次代表大会上,连任两届副主席的丁光辉同志当选为主席。
  甘万明同志退休后,我当上了文联主席,随之成为《溪流》的主编。进入微信时代,我又与作者们加了微信。文联与作协一起,经常组织《溪流》的作者采风,写崇阳的风物人情和变化发展,替单位和企业进行文化包装,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为培养文学苗子,组织《溪流》重点作者深入中小学开展改稿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还组织乡间文学爱好者,搜集整理民间歇后语、民间谜语分别出版;搜集整理民间长篇叙事诗25部,保存在电脑。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20年来,《溪流》滋润着一批又一批文学爱好者。我离开文联时,崇阳本土已有中国作协会员1人,省作协会员14人,出版文学专著几十部。《溪流》也有了新的主编和编辑,他们一如前任,团结作者,培养人才,壮大队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基层,开展系列活动,佳作不断。
  木欣欣以向荣,溪涓涓而始流。溪,来自崇山峻岭;流,往于江河海洋。溪流,一路欢歌,一路笑语,穿过一帘诗意的浪漫;时而平缓,时而奔放,演奏跌宕起伏的旋律。溪流以细水长流的温暖,生动了过往的岁月;以涓涓流淌的文字,漾出了涟漪和浪花。捧一掬溪水,就能尝到她渗入血液里的甘甜。那份触手可及的情意,是深深的懂得。生命的脉搏与溪流的跳动是那么和谐,心灵的感应是那么相通。溪流是有灵性的,注定要润一方土,养一方人,孕一方情。

下一篇4 荻舞,在风中吟唱
© 崇阳周刊电子版 版权声明 | 关于本报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