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周刊第675期第1版
   下一版 4
·逐梦希望的“田野”
·崇阳推进数字乡村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
·金银花开赚“金银”
·崇阳为百名“新闻人”加油充电
·新闻集锦
·崇阳“公开比选”招引人才
·促进人水和谐发展
·夯实农村基层法治基础
·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报刊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崇阳周刊电子版     
     下一篇4
点击数:156  更新时间:2023/5/17 16:45:27 将正文字体扩大  将正文字体缩小  还原正文字体为原样    
崇阳新时代青年返乡
逐梦希望的“田野”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饶敏 甘青 实习生 陈纪汗

 

  2018年2月4日,立春之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

  习近平总书记说,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5年前,许多“心怀远方”的崇阳县农村青年奋力走出大山;5年过去,新时代浪潮下的他们抉择离开都市,进入返乡的行列。

  乡情羁绊下的重新出发

  2023年4月18日,春分之时,白霓镇金星村,35岁的沈勇亮与村产业园负责人商量着虾池扩建方案。

  今年是沈勇亮回乡创业的第3年。

  沈勇亮是华中农业大学的硕士毕业生,曾在武汉打拼多年,创办过“水产医院”,收入不菲。

  2020年,县农业农村局、招商局和白霓镇政府找到他:“勇亮,老家渴求高学历能人回乡,乡村更渴盼你们带领发展。”

  沈勇亮从小生活在白霓镇的田间水塘边,水中的鱼、塘里的蛙,根植着他美好的记忆。

  乡情羁绊下的沈勇亮选择了回村。

  他对记者说:“人不能忘本,无论走多远,改变不了我是金星人。”

  与行囊一起带回村的,还有想法:城市享受了改革的红利,也历经了发展的阵痛,“逆城镇化”开始显现,乡村振兴战略为发展开辟新的路径,这是新的机遇。他希望用自己的城市视野、学识才干,回乡践行母校华农“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带富乡亲,成就事业。

  当乡情邂逅机遇,科技触摸沃土,就会迸发出热烈的火花。沈勇亮依托自身龙虾养殖技术的专长,回村创建了100亩小龙虾产业化科研示范基地。

  他与华农水产学院合作,研制出一套小龙虾高密度养殖设备,可在室内进行小龙虾繁育和养殖,解决了养殖户的刚需难题,并成功申请到专利。

  他还在国内首创“藕虾共作水生蔬菜立体种养殖”技术。一个虾池,上植莲藕,下养龙虾,实现小龙虾错峰上市,既能填补市场需求空档,又利用了养虾空间种植水生蔬菜,每亩增收2000余元。

  当日,记者看到,百亩虾池畔热闹非凡,游客们的钓虾、捞虾、观光活动有序上演。

  天城镇养虾大户方精谊上门求教。去年,在沈勇亮指导下,方精谊承包了400亩水面,尝到了藕虾共作、室内精养的甜头,今年准备扩大养殖。

  “乡村市场广阔,乡亲们对农业科技很有需求。我的基地已辐射崇阳半壁江山,看来回乡创业的路子,走对啰!”沈勇亮乐呵道。

  “他们打通了城乡间科技、市场、资本的通道,太给力了!”崇阳县乡村振兴局局长程系鹏评价像沈勇亮一样心系农业的返乡者。

  他介绍,近年崇阳大力实施“三乡工程”,制定鼓励投资优惠政策,先后有200多名崇阳籍能人回乡,带领村民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乡愁牵挂中的故乡再造

  谈起崇阳的返乡创业者,大市村村支书程桔赫赫有名。她是崇阳县最早的一批返乡者、咸宁最年轻的大学生村支书、全国人大代表中最年轻的女村支书。

  见到程桔,她长发扎成马尾,干练利落。9年前,她毕业于华东交通大学,曾是一位出入广州高档写字楼的平面设计师。

  2014年,乡愁牵挂中的程桔返回家乡。

  那年,程桔回大市村探亲,村里正筹备换届选举。长辈们与她沟通:“我们年纪大了,身体、思想都跟不上,就盼着学了知识有了见识的年轻人能回乡。”

  历史上,这里因穿村而过的大市河,一度商贾云集、商贸兴盛。后来,因村里缺少耕地,村民外出“淘金”,村庄日渐萧条。

  “在乡村振兴的号角下,全国正在进行一场由上而下的再造故乡行动。返乡不是逃离城市,而是需要人去做对接城乡的工作。乡亲们说话时都瞄着我,把我的豪情壮志激发出来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程桔想拼一把。

  (下转第二版)

下一篇4 崇阳推进数字乡村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
© 崇阳周刊电子版 版权声明 | 关于本报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