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周刊第628期第3版
3 上一版   下一版 4
·游西庄牡丹园
·春来发几多
·崇阳的城西走廊
报刊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崇阳周刊电子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点击数:431  更新时间:2022/5/12 14:51:32 将正文字体扩大  将正文字体缩小  还原正文字体为原样    
春来发几多
○李春

  没有谁不喜欢春天,姹紫嫣红,千娇百媚,和煦温暖,春意盎然,人间芳菲……似乎一切美好的词都可以用来形容。春天的美好就在于生发,天生地养,万物平等,依时而发。如果不去乡村走走,不去田野看看,你不会知道,春天里生发的除了怡红快绿的植物,更有一些新生的事物,新生的人物,新生的模式,新生的思维,新生的梦想……
  比如华陂铺前七彩油菜花,新鲜的品种引得游人纷纷打卡,而种植它们的主人——吴正刚,一个回乡的游子,不忍见一畈的良田抛荒在野草里,于是承包下来自己种,从最初承包的四百多亩到如今的一千多亩。承包的土地越来越多,购买的机器也越来越多,不得不建个农场放置,一院子的机器没有一个他不会操作的,他实话实说,承包这么多年,才把债还清,如果说资产就是这一院子的机器吧。农业在中国是公认投入多收益少的事业,而且还得靠老天赏脸,只是源于不让故乡农田抛荒的简单初衷,吴正刚埋头在田地里已经整整十年了,他踏踏实实地干,创新思维干,至今开发出了再生稻、七彩油菜花等品种,既带动了乡村旅游,也是绿色有机农业的新探索。这样不辞辛劳苦干创新,也为他赢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我想这个称号不仅是一分荣誉,更是一分动力,带着这分动力他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无论前路还会遇到什么艰难险阻。
  农村居住的人越来越少了,老农民越来越少了,农田越来越多被抛荒了,农业的希望在哪里?几乎每一个农村出身对农村有感情的人都怀着对三农的忧虑,担心着三农的出路。让农民工都返乡种田是不现实的,是不符合城市化发展规律的。我想,没有了旧农民,会有新农民。像吴正刚这样的新农民会越来越多。比如,就在华陂畈吴城村还活跃着一个娇弱的女性身影,她叫程艳,放弃大城市一万多元工资的白领生活,回到了故乡吴城村,流转土地一千多亩,种水果玉米,种优质香米,甚至尝试种热带香蕉,把故乡的土地装扮得多姿多彩。
  还有我认识的肖岭白马畈的小伙子,在城市创业失败的他回乡打起了土地的主意,就种最土的红薯、荸荠,开发荸荠淀粉,收购老农民的红薯淀粉,加工红薯米粉、红薯片,变着花样试图把地里的土疙瘩变金元宝,带领农民致富。凭借扎根泥土的韧劲和敏锐的市场嗅觉,走出了一条“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互联网+N”的产业新模式,带领当地村民积极发展红薯种植和红薯产品加工,让小红薯也“闯”出大市场。“未来我们准备扩大种植面积,改良种苗,走精品路线,把肖岭乡红薯产业品牌化、专业化”。谈起未来的发展,熊杜兵信心满满。
  还有一些大学生,比如熊银德、胡盛,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在家乡种中药材,利用崇阳的地质资源,种植道地黄精,制作黄精膏,烹饪黄精宴。更有从浙江来的农民,如叶琼、盛华东、葛晓峰等,看中崇阳的土地,利用荒山丘陵种茶叶,种雷竹。因为这些新农民的加入,故乡的春天有了更美的风景,茶叶青,雷竹翠,菜花黄,黄精长,芍药艳……
  东风吹,春天到,生发的不仅有年复一年的花草,更有一些新生的动人风景,比如合作社,新农场,新品种,新模式,给田野带来新的希望,给农村注入新的活力。所以,我们何妨换种眼光看三农,不执著于传统农耕的田园牧歌想象,总哀唱着农村衰落的咏叹调。当新农民越来越多,交通越来越便利,也许某一天,农村会迎来厌倦喧嚣繁华热爱宁静自然的城市居民的返流,农村再一次焕发活力,也未可知,毕竟“诗意栖居”是人类永远的追求。

上一篇4 游西庄牡丹园
下一篇4 崇阳的城西走廊
© 崇阳周刊电子版 版权声明 | 关于本报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