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周刊第四十三期2版
3 上一版   下一版 4
·学习宁海先进经验 推进崇阳科学发展
·实施一区多园 壮大园区经济
·把握新契机 建设新天成
·学习宁海先进经验 科学建设千年古镇
·实施绿色崛起战略 推进生态崇阳建设
·借鉴宁海旅游经验 打造秀美天府桃源
·赴宁海取经 回崇阳实干
报刊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崇阳周刊电子版     
3上一篇     
点击数:506  更新时间:2011/8/10 17:17:06 将正文字体扩大  将正文字体缩小  还原正文字体为原样    
赴宁海取经 回崇阳实干

  崇阳县文化体育和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王向阳
  10月下旬,按照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安排,由副县长王丽君带队,到宁海学习考察文化体育工作,并参加“中国体育论坛”。学习考察时间虽短,但感触很深,启发很大,收益匪浅。
  宁海,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天台山脉与四明山脉在这里交汇,三门湾和象山港在这里相聚,县域面积1843平方公里,“七山二水一分田”,森林覆盖率62%。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加上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宁海成为全国“双百强”县市,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卫生县城,并先后获得浙江省文化先进县、体育强县、教育强县、科技强县、文明县城、旅游经济强县和生态县,2009年财政收入34.5亿元。
  宁海,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是明代大儒方孝儒,被誉为“天下读书种子”;还涌现出现代国画大师潘天寿、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柔石。宁海民间文化也异常活跃,宁海平调和越剧就像崇阳的提琴戏一样火爆。旅游文化更是令人叹服,许家山村的“石头王国”、前童古镇的“十里红妆”令人留连忘返。《宁海县志》关于宁海人有这样的记载:“恋家,畏远行、不擅经商”。就实地考察来看,其实不然。我最敬佩宁海人的“异想天开”。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并非宁海人,只是在《徐霞客游记》中写有“癸丑之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的句子,宁海人便大做文章,大规模举办全国性的“开游节”,并且正在向国家申报将“开游节”这一天定为“全国旅游日”。宁海出产一种名叫“跳鱼”的小鱼。跳鱼在海里跳来跳去,头总是向上的,宁海人说,幼儿吃了这种鱼学走路就不会摔着头,于是就在全县范围征集100个即将断奶的幼儿及母亲到海边集体吃跳鱼,举办“跳鱼节”;今年还有几十个“洋娃娃”和“洋母亲”慕名参与,今年10月28日“中国体育论坛”在宁海举行,国家体育总局的主要领导、奥运冠军吕林以及上百个县市的县市长出席会议,而宁波市仅派出一名副秘书长主持会议,可见宁海举行节庆活动的频繁程度非同一般。
  宁海,一个诚实守信的地方。宁海的山就象崇阳的一样多,但没有崇阳的山高,最高海拔不足千米。山上原来就有许多羊肠小道。在这里出了一个“不务正业的人”,他叫陈坚,现为宁海县体育局副局长,原本是卫生系统的一名药剂师。他经常上山采药,平时喜欢登山,成为中国登山协会户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登山协会户外专业裁判、浙江省登山协会会员。通过他的关系和构想,宁海县政府拿出300万元资金,将山上的小道和乡村公路连接和网络起来,形成了120公里的登山步道,吸引成千上万的上海人、杭州人到这里爬山健身,今年还举行了亚洲户外运动会。为此,我们邀请陈坚来崇阳帮助策划和指导登山步道项目建设工作。回崇阳不久,我们就接到陈坚的电话,他不仅如约来崇阳,而且帮我们请来了中国登山协会合作伙伴、北京山岳美途体育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聂建等,一行3人分别从宁波、北京飞来崇阳,进行了为期3天的实地考察,为我们免费制定了《崇阳建设登山步道项目建议书》。这件事深深地打动了我,宁海的干部实在是言而有信。
  学习考察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千里迢迢赴宁海取经,最终目的是回家实干。
  ——超前谋划,围绕县委、县政府的思路实干。程群林书记在《学习宁海先进经验,推进崇阳科学发展》一文中,明确提出实施文化兴县战略,强调要学习宁海以文唱戏的观念,利用我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大力挖掘崇阳乡土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崇阳在“十二五”规划草案中,明确提出建设“文化崇阳”的目标任务。难得者机,易逝者时。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吹响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作为政府工作部门,务必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将崇阳的文化工作放到全县的大局当中去考虑、去部署、去落实,将崇阳文化发展放到全省、全国的范围中去定位,找准位置,明确目标,落实措施,增强建设文化强县的信心和决心,每年向前迈几步。
  当务之急是要克服妄自菲薄的思想,学习宁海人自强不息、引领潮流的观念;克服小进即满的思想,学习宁海人敢想敢干、做大做强的观念。以思想大解放促进观念大转变,以观念大转变促进工作大提升,超前谋划,勇于争先,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思路变成发展的现实成果,让崇阳文化成为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彰显特色,围绕本土文化资源实干。与宁海一样,崇阳的文化底蕴也很深厚。讲历史悠久,崇阳拥有被誉为“中华第一鼓”的商代铜鼓;讲历史名人,拥有“一钱斩吏”的县令张乖崖;讲杰出人物,有学贯中西的王世杰;讲文化精品,有中华民间叙事诗《双合莲》和《钟九闹漕》;讲红色文化,有叱咤风云的陈寿昌、吴藻溪;讲文化品牌,崇阳是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崇阳提琴戏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讲对文化的重视和投入,今年县里投入近2000万元打造一台民俗风情歌舞戏《隽水天城》、拍摄一部3D国际巨片《白蛇传说》、省青歌艺术团走进崇阳举办《阳光教育、希望崇阳》大型晚会。无论是讲历史底蕴、文化资源、投入强度,崇阳与宁海都有得一比。
  要说差距,主要差在挖掘不够、包装不够、商业运作不够。宁海已经走上了市场运作、社会办文化的良性轨道,崇阳依然停留在政府包打天下的层面。要实现由文化大县向文化强县的转变,必须依托崇阳特有的本土资源,高起点规划,大手笔运作,将文化资源变成文化资本,将文化产品变成文化商品,让崇阳文化宝藏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将崇阳文化推向全国、走向世界。
  ——改革创新,围绕激活体制机制实干。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把崇阳文化真正发展成为全县经济支柱性产业,任重而道远,最紧要的是要加大改革的力度,加快发展的速度,加大市场运作的程度。用二到三年的时间,把国有电影、县办剧团的改革转型搞到位,把社区文化、乡村文化的组织体系搞到位,把文化产业园规划建设到位。用改革的办法,超常规的措施,在转换机制上下功夫,在体制创新上下功夫,在产业培养上下功夫。通过不懈努力,使崇阳文化的软硬实力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上一篇4 借鉴宁海旅游经验 打造秀美天府桃源
© 崇阳周刊电子版 版权声明 | 关于本报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