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周刊第589期第3版
3 上一版   下一版 4
·退役不褪色 奉献新时代
·为了贫困山区的病患者
报刊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崇阳周刊电子版     
3上一篇     
点击数:270  更新时间:2021/7/19 16:10:52 将正文字体扩大  将正文字体缩小  还原正文字体为原样    
为了贫困山区的病患者
——记崇阳县人民医院大源分院院长张兴旺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文景 盛勇 刘念 通讯员 王晚斌
 

  在大山深处鄂赣交界的口子集镇,簇新精致、宽敞气派的大源卫生院门楼院落,成了老区旧街最亮眼的建筑。

  熟悉这个卫生院前世今生的人都会感慨,“选对一个人,办了非常事,造福一方人!”“他是一个铁打的人!……”

  他是谁?日前记者走进崇阳县金塘镇大源卫生院。

  “到最艰苦的地方,干事创业更有意义!”

  三年前,接到调任通知的张兴旺走进大山深处,映入他眼帘的大源卫生院是如此场景:

  一栋破旧二层平顶房,楼前的茅草在风中招展,墙缝、楼顶长满杂草灌木;医生门诊室不到10平米,注射、输液、观察三室不到20平米;住院楼和宿舍,是60年代的土砖危瓦房,20个医务人员合住在5间旧的土砖瓦房内,雨雪天房里要打伞;瓦房茅厕,臭气熏天,蚊蝇乱飞,六七户人围栏种菜,农具粪桶自由进出。

  就连医生诊室、办公室都是灰尘厚积,恍如杂物间。

  这还是卫生院么?

  张兴旺心里明白,真正的考验到来了!

  当天晚上6点,他拿着清洁球,买上硫酸、洁厕精等清洁用品,叫来两个年轻职工,用了几个小时仔仔细细把厕所清理干净了,个个都被蚊子叮了一身的疱。

  在接下来的三个月,他们每天上午上班,下午就搞环境卫生,一个房间接着一个房间,一个角落接着一个角落。

  新来院长的行动,引起不小的震动。

  “看样子,是个能吃苦干实事的人”,也有人泼冷水:“新鲜茅坑三天香呗,以后怕都是一路货色哟!”

  不管别人怎么说,张兴旺已经憋足了一股劲,从眼前的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细微处做起。

  把情况摸清楚了后,他召开了干部职工大会。

  会上,他把大源卫生院今后的出路和新建崇阳县人民医院大源分院,增加设备,培养人才,扩大业务,增收节支,提高职工待遇等规划作了阐述,借此把大家涣散的心收归拢来,以实际行动得到了全体职工的支持,人们拨云见日,看到了希望。

  张兴旺个头不高,和言善脸,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做事却是个“拼命三郎”,不撞南墙不回头。

  刚到大源卫生院,有人问他,“别人是往县城里调,而你往山旮旯里跑,图啥?"

  “党员干部,在艰苦的地方干事更有意义。”他的心里话就是,组织上信任,山区群众需要。

  “不把医院建好,对不起山里的老百姓啊!”

  大源卫生院,独立承担起桥上、东岳、界上、林家、寒泉、正元六个村13000多人的医疗、防疫、公共服务的职责,是距离金塘10公里,县城60公里,江西港口镇2公里的山区口子地,但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有的患者甚至在卫生所吵闹、谩骂,而有的干脆越省界去看病。

  “不把医院建好,对不起这里的老百姓!”“如果办不好,我就不回去了!”

  他决定釆取自筹和向上立项争取,解决建院资金,一边增收节支,一边向相关单位和部门求援。

  规划作好,立即开始行动。

  拆旧建新,先是“拆”难。

  院内六七户人种菜20年,都把菜地当成“自己家的”了。听说要让地做房,都放出风来,“莫想!”“不可能!”

  工程开工后,有人出面干预阻挠,不满足无理要求,甚至断水断电。

  张兴旺决定用“以心换心,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办法耐心细致的做工作。

  他盯住一个姓陈的重点户,先托熟人找到他的弟弟一起上门,每次去都买点水果,拉拉家常。对方发牌气,他就笑脸相迎。连续一个星期,硬是让陈心服口服,主动去把菜全部扯掉,连青苗费也不要补偿。其他户都被张兴旺的诚心所打动,纷纷让出菜地,支持建院。

  接下来,张兴旺拖着病弱的身躯四方求援。不管刮风下雨,酷暑寒冬,饿了用馍充饥,渴了买瓶矿泉水,以真情和诚心去叩开成功之门。

  有一次,张兴旺打听得知,咸安区保健院要整体搬迁,有一批设备要赠送给其它医院,他就想争取过来。

  提出想法时,大家心里没底:咸安那边人生面不熟,怕是白费心机。张兴旺说坚决要去,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第二天早上5点,他叫起同事起床从大源出发,坐3个小时车,上班前赶到了咸安区保健院。那天院长有事没空见他。他们从上午一直等到晚上,同事说没指望都说回去算了,可张兴旺执意要留下来,还找个地方住下。第二天一大早又去找院长并说明来意。

  院长看着眼前的同行,还是有些踌蹰。张兴旺猜出院长的心思。他诚恳、动情地介绍了大源与江西交界,建医院事关展现湖北形象,山区老百姓迫切需要外面的帮助等情况。

  院长最后被张兴旺的诚心和执着感动,把价值50万元的妇检设备、心电图、柜子,床等赠送给大源卫生院,这对于他们来说,可谓雪中送碳。

  从2017年上任开始规划,靠着这种“衔燕垒巢”的办法,到2020年新建扩建完成集门诊、住院、发热门诊和职工宿舎于一体、服务功能全的3500平米卫生院,总投资近1000万元,其中房屋800万元,设备200万元。

  通过艰辛打拼,现在的大源卫生院除楼房宽大明亮,上下有电梯外,还有一套较为先进的彩超、全自动生化仪、DR检查仪等设备,群众就医条件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

  “把医院办到群众家里去、心里去!…… ”

  “要把医院办到老百姓家里去,心里去!”这是张兴旺的建院初心。在他看来,一个基层卫生院,不光是房子建得漂亮、设备置得高档,而应该是服务优、口碑好,这也是基层医院的优势所在、生命所系。

  去年疫情以来,发热病人一律隔离观察治疗,卫生院工作量成倍增加。张兴旺接送防护物资、测体温、发口罩、房间消毒等等,起早摸黑,样样都干。

  病人加上医务人员,每天吃住的有50多人。厨房炊事员天天忙得不可开交,个个满头大汗,张兴旺一有时间就到厨房帮忙煮饭、炒菜,把热饭菜送到患者手中。

  卫生院主要服务对象包括65岁以上老人的体检。大源六个村13000人中,这类人群共有5000人,占38%。地处大山、居住分散,且很大部分人跟随其子女住进了县城,武汉等外地,给他们带来了不可想象的难度。

  张兴旺三年来走遍了辖区内全部村组和住县城的每家每户,签约率、体检率99%。住武汉的建立登记簿,包括住址和联系方式,每年约定回乡时到村所或卫生院来体检,做到定期核对,不漏一人。

  对住县城的2000多人,他亲自带队,带上B超、心电图机等相关仪器,逐一上门服务,每年要在县城连续工作20多天,一天近百人。张兴旺上任来,从不间断,真正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了每个人心中。

  群众感激地说,“赤脚医生又回来了,张院长真是贴心人啊!”

  工作这么拼,家更得好好管。以前卫生院一年的收入从未超过百万元。他积极拓展业务,通过引进中医科、理疗科和增加检查设备、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等增加收入 ,2018年和2019年年均收入达300万元,翻了三番,两年利润150万元用于建设。

  在新院工程开工建设之前,张兴旺亲自画图纸,家里桌上、床上、地上到处是图纸,设计院的同志根据他的图纸设计,又快又准。

  张兴旺管理上“抠”得细,从不乱开支,把钱用在刀刃上。

  相反,他也有“慷慨”的时候,为的是医院长远发展,人心稳定。

  卫生院深处山区,交通不便,离县城较远,一般人不会来,来了也呆不住,有的人更是为指标、转正把这里作为跳板。为稳定人才队伍,他在职工培训上和增加待遇上舍得花钱。业务上釆取激励机制,增加医护人员待遇。原来医生资格证只有一人,现有证执业人员7人,最高的年收入可达12万元,医资力量、医务质量大大加强。

  从三年前的“破烂医院”“垃圾医院”,到三年后有口皆碑的“贴心医院”“满意医院”,这其中凝聚着张兴旺夙兴夜寐的无数汗水。 ?

  “自己身体不好,就更想让百姓少些病痛!……”

  2017年9月,张兴旺到大源卫生院才两个月,其时正是建院最艰难的阶段。妻子生第二胎,只回家陪妻子一天,就狠心地离开了。

  2018年8月,张兴旺患心肌梗塞,在县医院做了心脏介入手术,当时正在建门诊楼,要处理的事情多,术后第四天就上了班。

  身患冠心病和高血压的他,每天大把大把的吃药,工作十几个小时,常常熬夜到两三点,经常头昏脑胀,心闷憋气,身体极度疲惫。

  有一次他30多天没回家,在县交警大队上班的妻子就从县城坐车行60公里的山路到卫生院来看他,见到消瘦、憔悴的他时,忍不住流下了心疼的眼泪。

  去年6月15日,张兴旺因患心肌梗死在市医院住院20天。主治医生根据他的状况,要求他出院后休息2个月,但他一出院后就返回了大源卫生院。 ??

  由于夜以继日,过度操劳,半年后病情再次复发转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12月27日,当时正值年关,张兴旺不顾劝阻,在还没有完全脱离危险的情况下又回到了岗位,坚持到年后初十才去武汉亚心医院继续住院。

  有人说,“把工作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完全是“特殊材料做成的!……”

  “我身体不好,就让群众少些病痛!……”他如是说。

上一篇4 退役不褪色 奉献新时代
© 崇阳周刊电子版 版权声明 | 关于本报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