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周刊第三十八期4版
3 上一版   
·大路修到家门口
报刊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崇阳周刊电子版     
     
点击数:653  更新时间:2011/8/10 9:50:35 将正文字体扩大  将正文字体缩小  还原正文字体为原样    
大路修到家门口

  核心提示:
  崇阳县通村公路“十一五”规划建设里程1464公里,2006年全面启动。通过五年的建设,截止目前,全县已新修沥青和水泥通村公路1700多公里,完成通村公路180条,完成断头路86公里,渡改桥53座6000延米,农村码头85个,总投资4.2亿元,这些路、桥及码头涵盖12个乡镇、180余个行政村。目前,农村公路黑色化、硬化率达到73.2%,通达率提高到96.8%,全县近30万农民享受到了农村公路带来的实惠。
  通过近五年不懈努力工作,崇阳县通村水泥路面全部达到宽3.5米,厚18公分的规范标准要求,验收合格率达100%,建设里程、标准、质量位于全省前列、居全市第一,得到省、市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全市农村公路建设现场会、全省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现场会、全市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管理学习会先后在崇阳召开。崇阳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工作成为全省样板。
  有人将道路比作带动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纽带,一头连着基地,一头连着市场,促进生产销售的互动和良性循环;有人将道路比作带动城乡经济发展的动脉,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不断调节各类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金秋季节,记者驱车崇阳大地,只见四通八达的水泥路越过河流,跨过沟壑,与精品果园相连,同雷竹基地相接,高标准的乡村公路延伸到了群众的家门口。摩托车、三轮车在田间来往穿梭,小轿车、大货车在村庄进进出出……通村公路犹如一条条美丽的彩带,构成了崇阳新农村建设的绚丽画卷。
  青山镇水果种植大户黄振亚对记者高兴地说:“今年15万公斤优质丰水梨黄金梨早就被外来商贩抢光,通村公路帮了我大忙!”县产业办主任陈海平向记者介绍,今年全县2万多吨水果全部售馨,总收入达3000余万元,通村公路在崇阳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崇阳县地处鄂南山区,地理位置相对偏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曾经落后的农村道路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要发展先修路,2006年崇阳县全面启动通村公路“十一五”规划,唱响了全民修建农村坦途的强劲“大路欢歌”。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斗,全县已新修沥青和水泥通村公路1700多公里,完成通达通村公路180条,完成断头路86公里,渡改桥53座6000延米,农村码头85个,总投资4.2亿元。这些路、桥及码头涵盖12个乡镇、280余个行政村。目前,农村公路黑色化、硬化率达到73.2%,通达率提高到96.8%,全县近30万农民享受到了农村公路带来的实惠。
  通村公路,正在悄悄改变着崇阳群众的生活!
  以人为本建设功能完善型农村公路
  崇阳肖岭至竹山公路是该县修建的一条连接崇阳通城两县、联通多个村庄的跨境农村公路。
  这条全长8公里,投资300多万元,路面宽达9至12米的农村公路,设计中突出人本理念,减少公路占用良田、耕地,坚持贯彻和谐原则,体现人文景观特色。
  如今,这条农村公路因设计新颖,质量优良、环保先进、体现人文自然景观,被省纳入省级农村公路示范线。
  农村公路建设最大的困难是资金瓶颈。自2006年至今,崇阳县积极探索农村公路融资方式,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引导捐资、“一事一议”筹资、义务投劳、处置闲置资产、部门对口帮扶等六种形式,破解农村公路融资难题。
  据统计,全县共筹措社会农村公路配套建设资金4.2亿元,使180多个村建设通村水泥公路,30多万农民通过通村公路逐渐致富。
  质效第一建设“百年农村公路”
  为抓好农村公路优质工程,崇阳县农村公路办制定了《崇阳县农村公路建筑管理办法》,每年组织一至二次的互查及镇村联查,监督员每人各有一把尺子、一个本子,认真督促施工单位做好水泥路面的施工及保养工作。
  为打造“百年公路”优质工程,该县积极开展“九统一”公路建设,即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筹资、统一采购、统一标准、统一施工、统一监管、统一验收、统一理财,并将该举措推广到全县12个乡镇农村公路建设中,产生了良好效果。全县“十一五”期间规划的1464公里农村公路,实际完成1700多公里,占总计划的140%。
  2006年7月26日,全省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现场会在崇阳县召开,省交通厅副厅长张学锋对崇阳“九统一”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向全省推广。
  崇阳农村公路建设引起了交通部、省交通厅主要领导及新闻媒体的关注。
  2007年9月20日,交通部办公厅主任杨咏、省交通厅厅长林志慧到崇阳调研农村公路建设。他们乘坐的中巴穿行在一条条宽坦的山乡农村公路上,面对一条条美丽的“绸带”,他们发出由衷的感叹“崇阳公路人,真不简单!”
  在山鹿村的通村公路上自发地聚集着上百名群众,他们用山乡清泉招待来自远方的客人。
  “现在进城多方便啊,半个小时就有一趟班车……”村民赵荣华喜形于色地向林厅长介绍通村公路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精细管养建设永久和谐型农村公路
  千里优质路,成败在养护。“决不能让通村路变成‘豆腐渣’工程!”为让老百姓永久受益,崇阳县按照“畅、洁、绿、美”的“四字方针”,本着资源节约的原则,对通村公路实行精细管养,逐渐构建成“安全、舒适、美观、和谐、耐久”的农村公路网络。
  公路养护,资金是保障。崇阳县制订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养护资金“四个来源”,即县财政每年每公里补助500元、交通部门拔款、村民投工投劳、企事业单位自愿捐助。
  有了资金,管养是关键。县交通局由一名副段长兼任农村公路养护所长,各村由村支书或主任兼任管理员,全县农村公路按公私结合、专群联管的方式进行管养。
  到今年7月底,全县共有180条村级公路进行了养护,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对白霓至谢家桥、肖岭至竹山等18条村级水泥路进行了绿化,在每条村级公路进出口处设置了减速板,为城乡居民构筑了一道道绿色安全通道。
  彩虹连城乡通村公路铺设小康大道
  农村公路修通了,农村客运也发展了起来。为改善老百姓候车、出行条件,崇阳县积极抓好农村公路配套实施建设,全力推行“路、站、运”一体化。对以往未开通客运班车的行政村,开辟新线;对已开通的农村客运班线,以原线路为主向未通客车的农村延伸,相继开辟了天城—白云潭、台桥—星桥—白马—肖岭、肖岭—洞口、石城—黄土磅、白泉—蛤蟆石—西庄—花园等44条农村客运班线。
  对农村公路客运实行“三优先”政策,优先办理营运手续、优先许可客运线路、优先办理营运证牌。县交通部门投资40多万元,开通东山、丫吉、白云潭等45条农村班线,投入161台营运客车,营运里程500余公里,日均发车1200多个班次,日均客流量2万多人次,沿线兴建了30个候车亭、32个招呼站。
  村路修通了,农货的“身价”也看涨。产自金沙、高枧、金塘等山区的红辣椒、野桂花、野苦菜、野竹笋等“山货”源源不断地运往山外,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青山镇华陂村等村的村民在6公里长的通村公路旁发展大棚蔬菜一万多亩,他们用大货车、三轮车将新鲜的蔬菜运到县城批发或零售,农业增加值增长了10%;每到丰收季节间前来沙坪镇东关村水果基地进货的车辆排成长龙,这里的水果完全不愁销路。
  依托农村公路,目前崇阳70%老百姓融入了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站点的县城半小时“经济圈”。如今,进出大山深处的大车小车川流不息,崇阳的雷竹笋、野桂花蜜、小麻花等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往城市大市场。群众的生活质量因此大大提高,程控电话、名牌手机、空调、甚至小轿车已不是什么希罕物了。
  一位来崇阳采风的青年作家这样描写崇阳农村:崇阳大地多锦绣,彩虹连山乡,玉带绕村落,处处俱欢颜。
  【背景】党的十六届五
  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内容丰富,涵义深刻,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作。没有农村公路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农民生活的“小康化”。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确立了“扶持农村、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战略方针,强力推进农村公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被广大人民群众誉为“关注民生、消除民怨、温暖民心、造福民众”的德政工程。
  “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将进一步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提出了精心实施农村公路“五年千亿元建设工程”的目标,并要求中部地区基本实现所有乡镇和88%以上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从2006年至2009年连续四年省人大会议上,罗清泉同志代表省委、省政府将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十件实事”之一,向全省人民作出了郑重承诺。
  崇阳县站在全局的高度,确立农村公路为全县十大民生工程之一,抓住农村路网建设的机遇,高度重视,全力以赴,加快发展农村公路建设,经过五年的努力,崇阳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通村公路进苏区
  崇阳县金塘镇畈上村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红色苏区,李先念、张体学等老一辈革命家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曾在这里浴血奋战,并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原湘鄂赣省委书记陈寿昌烈士就把热血洒在这块热土上。这里是鄂南地区有名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由于地处深山,畈上村交通条件很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曾是这里落后交通条件的真实写照。特别是每到汛期,畈上村群众只能望水兴叹,因为他们要出大山就必须冒险淌过九道河。交通不便苦了几代人,能有一条通往山外的平坦大路成为畈上村民祖祖辈辈的期盼。
  党和政府没有忘记老区人民。2006年1月,崇阳县委、县政府决定启动葵山村——畈上村——黄洋湾村级循环公路建设计划。听到这一激动人心的消息,整个老区都沸腾起来了。
  葵山——黄洋弯村级公路循环线全长22.2公里,涉及金塘镇的葵山、畈上、黄洋湾三个村,沿线要修建中小桥梁5座,工程总造价480余万元。虽然有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但庞大的工程对于一个偏僻的贫困村来说确实是太困难了。但金塘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运作,将葵山——黄洋循环通村公路作为全镇唯一的通村公路上报。镇主要领导深入到公路建设涉及的三个村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同群众共同商讨修路方略,形成上下齐心协力的合力,同时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力争工程早日开工。
  葵(山)黄(洋湾)公路里程长、造价高,筹集建设资金是最头疼的事情。为了修路资金镇上和村里想尽了办法。村委会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村民代表组成5人捐资理事会,开展募捐和资金管理工作。全村1700多人在较短时间内捐资113.5万元,户平捐资超过2000元。这些钱,都是村民多年省吃俭用积累下来的,有的还是准备盖房子、娶媳妇的备用钱。村支部副书记姜宗文获林业部门批准,将自留山上多年来蓄积的树木砍伐所得的1.1万元全部交给村里修路。三个村的村干部长期在外奔波,寻找在外工作、经商、创业的老乡,争取他们的援助。先后接受捐资30多笔,累计30多万元。
  三个村对闲置的集体材产和集体山林等进行处置,所得资金全部用于公路建设。他们利用多年来封山育林建起的“绿色银行”成果,获取修路资金近100万元。同时,积极向上争取整村推进扶贫村资金用于通村公路建设,畈上村和黄洋湾共争取此项资金27万元。包保单位实行对口支援,为畈上村赞助资金6万余元。
  有了资金,三个村的连线公路建设同时开工。镇里领导和驻村干部自始至终都在现场办公。他们就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林地耕地调整、村与村的线路连接等问题进行协调,并同群众共同作战。三个村的干部则是日夜奋斗在施工一线。他们每天天未亮就起床,天黑了还战斗在工地,风雨无阻。
  那年年底畈上大桥浇筑桥基,很多在县城工作的老乡闻讯后都纷纷赶回家乡,燃放鞭炮,庆祝这一幸福的时刻。那夜虽然天寒地冻,但村里300多个青壮劳力在河床上轮流抽水施工,彻夜未眠。
  程家桥两边修建驳岸,因水流急半月内砌好的驳岸三次被洪水冲垮,影响了整个工程的进度。见此情景,数十名群众自发支援,他们在湍急的洪水中连续奋战十多天直至驳岸建成。身患癌症的七旬老人姜南谷盼桥盼了几十年,大桥连通那天,他感动得泪流满面,说:“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大桥的建成,死也瞑目了。”
  葵(山)黄(洋)公路路基工程开工后,村民都自愿义务投工,共修砌路堤1400多米。以前对修路颇有怨言的村民陈熙良,看到公路修到家门口,自发组织全家投工投劳,并主动协调予盾纠纷。
  为了抢铺路基,畈上村一直战斗在工地上的4名村干部一个个都病倒了。一天村支部副书记鲁方明高烧39℃,群众都劝他休息几天。恰好两车涵管要卸货,劳力十分紧张,他说:“这点小病不碍事,修路才是大事!”到晚上10点钟卸完货后,筋疲力尽的鲁方明被群众搀扶着进了村卫生室。
  经过5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全长22.2公里的葵山——畈上——黄洋湾循环通村公路全线竣工。如今,由县城发出的班车已开到了山区群众的家门口,苏区群众出行难已成为历史。
  红色苏区的通村公路,是崇阳县农村公路建设的示范路,是全县180多条通村公路建设的缩影,是崇阳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的真实写照。
  图文/蔡亚君周漓
  陈亚斌甘林芳

© 崇阳周刊电子版 版权声明 | 关于本报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