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周刊第540期第4版
3 上一版   
·崇阳县“脱贫之星”风采展示(六)
报刊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崇阳周刊电子版     
     
点击数:577  更新时间:2020/7/8 15:22:19 将正文字体扩大  将正文字体缩小  还原正文字体为原样    
崇阳县“脱贫之星”风采展示(六)
(排名不分先后)
 
 
 
 
 
 
 
 
 
 
 
 
 

熊青冬

多种经营增收入

熊青冬,铜钟乡在下村二组人,家庭人口5人。2013年,被评为贫困户。在党的扶贫政策感召下,该户不等不靠,不断增强内生能力,于2019年脱贫。

熊青冬一生多病,先后两次住院做手术,身体虚弱,做不了重活。他通过土地流转,加上自己的责任地,共栽3亩多的脐橙和沙塘桔,现全部挂果,年收入1.2万元。

2018年,他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申请了10万元的小额贷款,又饲养土鸡300多只,开启了树下养鸡、鸡粪肥树的生态种养模式,按目前市场行情,除掉开支成本,仅养鸡一项可纯赚2.6万元。熊青冬看到白芨销路好,又把房前屋后荒芜的地块开垦种植白芨2亩,现白芨长势喜人,如价格不回落,年收入可达到三万元。

汪大新

养殖黄牛兴财源

汪大新,今年50岁,家庭人口2人,双亲早已过世,兄弟众多,妻子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导致家庭贫困,2013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于2018年脱贫。

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体要求,先后享受健康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其中健康扶贫:健康扶贫:该户2人享受新农合、补充医疗保险、小额人生意外保险,全户每年免费健康体检,并签约家庭医生免费定期上门服务。产业扶贫:2016年、2017年、2018年养牛,共享受补贴6000元。金融扶贫:2016年享受两年免息贷款5万元。公共基础方面,自来水、电、通讯网络均已到户。

2016年9月份通过帮扶干部的帮助,在县农商行贷款在家养殖黄牛12头,年增加收入5余万元。2017年、2018年扩大规模,黄牛增至20多头,并搭建牛棚一个,年收入9余万元。2019年继续养殖黄牛17头,闲时在柿子园打工,增收3万元,全年总收入10多万元。

沈简军

种养结合奔富路

沈简军,今年47岁,铜钟乡坳上村二组人,家庭人口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其父母均为残疾人,生活不能自理,妻子体弱多病,儿子年少,一家人都靠沈简军支撑。

在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的帮扶下,2016年,沈简军入股本村黄茶基地,并承包村集体鱼塘20亩,发展养猪4头,当年家庭人均收入达到8325元,远远超过国家脱贫标准;2017年,加入乡馨莲藕种养专业合作社和古市光伏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并增加种植莲藕10亩,当年家庭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2018年,沈简军在巩固已有产业的基础上,又扩种莲藕10亩(达20亩),并与林业局签订合同实施精准灭荒800亩,家庭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

沈简军在自强脱贫的同时还不忘带动其他贫困户脱贫。在他的带动下,该组卢中良、沈玉球、沈国强、沈加兵、姜娥云、沈亚平等6户贫困户加入专业合作社,并顺利脱贫。

曾新明

多种养殖得幸福

铜钟乡贫困户曾新明一家5口人,本人和妻子体弱多病,家庭主要经济来源靠儿子务工,家庭经济薄弱,生活困难。2013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曾新明在驻村工作队和帮扶人的倾情帮助下,结合他家实际,制定脱贫计划措施,进行技术培训。现他儿子曾宇大力发展产业,养牛4头,蜜蜂60箱,创年收入5万余元,并且带领邻居一起致富。曾新明表示,将继续扩大蜜蜂养殖规模,发动贫困户发展产业,一起致富,受到了当地村民的一致好评。

丁铁辉

发展养殖摘穷帽

铜钟乡大岭村村民丁铁辉,今年66岁,全家2口人,2015年,丁铁辉因其家庭贫寒被纳入易地搬迁扶贫安置户。2016年12月,全家顺利入住大岭村七组姜家畈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

丁铁辉搬进新房子后,政府给予产业扶持资金。现在,丁铁辉在山上养了牛,养了鸡,还养了几箱蜜蜂。借助产业扶持优惠政策,他准备扩大产业,多养几头牛、几箱蜜蜂。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稳定的收入,脱贫致富。

姜煌温

养殖野鸡脱困境

姜煌温,今年37岁,家住铜钟乡独石村四组。父亲意外身故,姐姐离婚在家。因家庭境况如此,至今未婚,今年又检查出患有肺癌。

姜煌温在如此凄惨的情况下,并未自暴自弃,依旧对生活充满希望和热情。2018年,在家养殖竹山鸡150只,年增加收入2.5万元。2019年扩建鸡栏,竹山鸡增至280只,并另外搭棚养山羊20头,增加收入4.5万。农闲时在崇阳县三角洲摆蹦蹦床月收入增加3000元。

龚江华

“鸭司令”变“脱贫星”

龚江华,铜钟乡马桥村9组村民,家有5口人。2014年因母亲汪气方患大病,被纳入精准扶贫户。

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体要求,先后享受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产业扶贫。其中教育扶贫:儿子龚持赛享受义务教育补贴“两免一补”,免学费、书本费,并落实小学每年1250元的生活补贴累计3750元;健康扶贫:该户5人享受新农合、补充医疗保险、小额人生意外保险,全户每年免费健康体检,并签约家庭医生免费定期上门服务。产业扶贫:2018年养殖鸭1000只,共享受补贴2000元。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喝水。”龚江华家位于在两河中间,以前是传统的养鸭户,近年来,与时俱进做起了现代养殖。他养的鸭子是江苏有名的高邮鸭,属于蛋肉兼用的优良品种。高邮鸭善潜水、耐粗饲适应能力强、蛋头大、蛋质好。2018年,他投资7-8万元,养殖1000只高邮鸭,一年有两个月的下蛋旺季,每天拾得500-600只鸭蛋,按照市场价12元/斤,每天的纯收益在600-800元之间,年收入10万元以上。龚江华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敢干、敢拼,家里盖了新房,成为带头创业的脱贫之星。

赵铁飞

养殖蜜蜂生活甜

赵铁飞,铜钟乡清水村二组村民,家庭4口人,妻子程想云患有宫颈癌,其女赵红梅患有淋巴癌。儿子在武汉读大学,全家的经济来源重担全部压在他的肩头。

2016年,县福利院送来一箱蜂,他如获珍宝,仔细耐心地呵护。皇天不负有心人,他在从没专业指导学习下,只用了一年时间,把一箱蜂变成了10箱。从此之后他全身心投入养蜂行业中,现在他的养蜂技术也是远近闻名。驻村干部和村两委多次上门鼓励他大力发展养蜂技术和产业。仅2年时间他就发展到100箱蜜蜂。他还养了3头猪,50只鸡,10多只鸭子。光养蜂每年创收10万多元,有很多人都慕名来学习,他都毫无保留地分享养蜂的经验。

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体要求,享受低保兜底、产业扶持、健康扶贫政策。其中低保兜底:妻子程想云享受低保每年1980元。健康扶贫:该户4人享受新农合、补充医疗保险、小额人生意外保险,全户每年免费健康体检,并签约家庭医生免费定期上门服务。产业扶持:养猪补助2000元。公共基础方面,自来水、电、通讯网络均已到户,道路也已硬化到户。

丁胜良

栽种油茶助脱贫

今年63岁的丁胜良,铜钟乡马桥村村民。靠打零工支撑一家五口人的生活,老伴姜金娥长期慢性病,从未断过药,生活苦不堪言。2013年,其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体要求,先后享受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产业扶贫。其中教育扶贫:孙子丁立志享受义务教育补贴“两免一补”,免学费、书本费,并落实小学每年1000元的生活补贴累计4000元;健康扶贫:该户5人享受新农合、补充医疗保险、小额人生意外保险代缴,全户每年免费健康体检,并签约家庭医生免费定期上门服务。产业扶贫:2017年养猪2只享受补贴2000元,2019年种植油茶10亩,享受补贴3000元,共享受补贴5000元。

2018年,县教育局为丁胜良制定一个长期目标和一个近期目标。丁胜良把自家的责任田地与周边土地流转,栽上了油茶10余亩。另外申请5万元的小额贷款,筹借了一部分资金,在县城做起了建材生意,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除掉各项开支,年底纯收入可达七、八万元,建起了新房,彻底告别了贫困生活,走上社会主义小康生活的康庄大道!

赵红章

豆腐生活甜如蜜

赵红章,今年50岁,铜钟乡人,家庭人口4人。由于兄弟众多,仅靠种田为生,妻子长期患病,家里十分贫困。2013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4年脱贫。

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体要求,赵红章先后享受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公共基础方面,安全的自来水、电、通讯网络均已到户。

在镇村干部,工作队和帮扶干部的帮扶下,根据赵红章实际情况,了解到他有一门做豆腐的手艺。帮扶干部上门制订脱贫计划,确定让他做豆腐手艺,他妻子负责养猪。项目确定后,帮扶干部帮他家买来机械设备,他便在家安心做起豆腐来。由于赵红章手艺精湛,服务态度又好,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老婆养猪一年也出栏10多头,很快就跨出了贫困户的行列。

付鹤兵

养鸡走出致富路

付鹤兵,铜钟乡马桥村8组村民,家庭人口3人。2015年因老婆突患有脑溢血,把家里好不容易攒的一些积蓄付之东流。还向亲朋好友借了一些外债。2015年,被纳入精准扶贫户。

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体要求,先后享受健康扶贫、产业扶贫。其中健康扶贫:该户3人享受新农合、补充医疗保险、小额人生意外保险代缴,全户每年免费健康体检,并签约家庭医生免费定期上门服务。产业扶贫:2018年养鸡5000只,共享受补贴2000元。

付鹤兵从事养殖行业(自己开办了养鸡场),除去疫苗、人工、预防、药物等成本,每月能赚4000-5000元,出产一批鸡可收益2.5万元左右。如果正常养殖,一年可赚15万元左右。2018年,付鹤兵一家在政府的帮扶下,顺利脱贫。

汪九和

兴办果园奔小康

汪九和,铜钟乡清水村12组人,家里六口人。全家的经济来源都靠汪九和一个在外打工,一家人日子过得很艰难,

2003年,汪九和,开始回家开办果园,在清水村租了30亩地,种植了板栗树、李树,因为技术不成熟,效益不明显。2013年,在乡政府和驻村干部、村两委多方支持和鼓励下,开始慢慢培育果树苗,不断地摸索和学习,让汪九和积累了宝贵的种植经验,培育果苗得心应手,果园里种植的李树、枇杷等都开始慢慢存活,现在他开始学习自学嫁接技术。2018年他又贷款10万元,在果园里开办了一个猪场,养了10多头猪,总面积90亩。现旅游公路又修到他的果园,解决了道路崎岖问题,清水村茶厂和他的百果园相连,每天游客摘完茶又可以去他的百果园摘水果吃,现在来果园采摘水果的游客络绎不绝,可为他增加年创收13万元。

© 崇阳周刊电子版 版权声明 | 关于本报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