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周刊第539期第4版
3 上一版   
·崇阳县“脱贫之星”风采展示(五)
报刊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崇阳周刊电子版     
     
点击数:488  更新时间:2020/7/1 15:41:19 将正文字体扩大  将正文字体缩小  还原正文字体为原样    
崇阳县“脱贫之星”风采展示(五)
(排名不分先后)
 
 
 
 
 
 
 
 
 
 
 
 
 
 
 
 

周哲兵

科学种田甜心窝

桂花泉镇东源村11组周哲兵,原本家庭收入不高,长期以来在耕种好自家责任田的同时,还要外出打工提高家庭收入。

2007年周哲兵与村民协商后承包了100亩耕地、水田;2008年周哲兵开始在旱地种玉米30亩,水田种杂交稻50亩,但由于耕作技术原因,产量不高;2009年周哲兵通过订阅科技书刊,到农业技术部门学习,聘请农技员担任技术指导员,改变播种方式,同时周哲兵投资4.8万元,购进收割机,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终于在周哲兵精心耕作、细心呵护下,玉米达到亩产1000斤,杂交稻谷达到亩产900斤,年收入达到10万元。随后周哲兵发扬光辉精神,主动将其杂交稻谷撒种技术经验在全镇推广,帮助农户增产增收。

刘诗意

种养结合奔富路

桂花泉镇仙坪村9组刘诗意,身体略带残疾,因为家庭人口多,收入主要来源又不稳定,常常处于贫困线下,被纳入精准扶贫户。

刘诗意在当地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的的引导和帮助下,转变思路,发展养鱼业,历经重重困难,终于通过勤劳的双手,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为了增加收入,他不仅种植了白莲,还外出学习养鱼经验,承包起了农田开挖鱼塘养鱼。他根据之前的养鱼经验和对市场需求的判断,把鱼塘养苗殖规模一下子扩大到10多亩;随时根据不同鱼类的生长情况对接市场需要,把养鱼和卖鱼结合起来,使经济效益最大化,还带领其他村民一直养殖,共同合作发家致富。

杨兴望

竹木加工兴财源

桂花泉镇横山村2组杨兴望,家中的小孙子越来越多,儿子、媳妇工作收入不稳定,家里的开销越来越大,为了能够保障孙子的吃穿,杨兴望家被纳入精准扶贫户。

村里根据杨兴望家的实际情况,帮助杨兴望争取了10万元的贷款发展产业,2015年杨兴望通过自己的头脑和勤奋,在横山村建立竹编制品加工厂、竹片厂,成功脱贫。

看到家乡还有着更多没有脱贫的人,2016年,杨兴望成立竹木加工企业,主要生产竹跳板,通过不断发展,杨兴望的竹木加工企业带动本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人次,年增收可达1万元左右。

熊红祥

养殖黄牛富了家

桂花泉镇龙飞村4组熊红祥,在2018年7月确诊为肝哀竭,花费医疗费20多万元。作为家里的主要经济支柱,一下子就倒下了,因为上有老下有小,纳入了精准扶贫户。

熊红祥认真听取帮扶干部讲解扶贫政策,确立脱贫致富的路子,最终决定发展产业,养殖黄牛。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办理了各项相关手续,成立了黄牛养殖合作社,2栋规模400多平方米牛棚,现有黄牛43头,因此获得产业奖补资金6000元。在今年纯收入可达5万元,经自己勤劳的双手终于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王贤德

养蜂生活甜如蜜

桂花泉镇三山村6组王贤德,一直靠着儿子王斌打工务工谋生,自己只能在家种地补贴一点生计,但是随着孙子、孙女的出生,家庭负担也越来越重。

帮扶责任人和村“两委”干部一起帮王贤德想办法、谋出路,得知王贤德以前养过蜜蜂,专门为他送来了很多关于养蜂的书,于是他决定重操旧业,开始养殖蜜蜂、收集蜂蜜,王贤德积极学习养蜂技术,在大山深处养蜂,发展养蜂165箱,成为了村里有名的养蜂专业户,他靠着自己的辛勤养蜂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陈旭良

特色种植奔小康

桂花泉镇横山村3组陈旭良,全家4口人,因其父亲患有重病,母亲高龄,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每月需吃几百元的药物治疗,全家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依靠陈旭良和妻子余七梅打零工,陈旭良被纳入精准扶贫户。

陈旭良在帮扶干部和村干部的支持下,陈旭良流转横山村三组、四组村民的闲置田地近25亩,2019年始种植生姜、大蒜、红薯、玉米、油菜等蔬菜,带动周边贫困劳动力5人为蔬菜种植基地除草、施肥等,平均每人增收1000元以上,2019年年收入达10万元。

邓贤良

多种养殖脱了贫

桂花泉镇三山村3组邓贤良,被纳入精准扶贫户后,邓贤良也想尽早摆脱困境,告别贫困,但迟迟找不到好的方法,他搞过务工、做过运输、种植楠竹,但都没有成功。

通过政府、村两委、包保人多次上门了解情况、宣传扶贫政策、引导其发展产业,邓贤良重拾信心,决定发展养殖业,购进鸡仔、搭建鸡棚,这次他成功了,经过发展,邓贤良如今养鸡460只,顺带养牛8条,并带动本组村民发展养殖业,提供免费技术支持,全力帮助他们找到方向。

饶国伟

养殖脱贫发了家

桂花泉镇三山村1组饶国伟,为人勤劳朴实,全家人依靠几亩薄田地过日子。

通过政府、村两委、包保人的帮扶支持,饶国伟大力学习养殖技术,决定通过养殖业的发展使家庭致富,在饶国伟不断的努力下,如今的他已经是养牛22条,养羊36条,养鸡460只的专业大户,但是他明白自己成功的脱贫离不开村组的帮助,于是饶国伟找到组长,商量全组一起上,带动本组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并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他们致富奔小康。

罗宗明

种养并举拓富路

桂花泉镇三山村4组罗宗明,妻子文化水平低,无专业劳动能力,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不稳定,被列为精准扶贫对象。

村“两委”干部及帮扶责任人多次上门了解情况、宣传扶贫政策、引导其发展产业,罗宗明决定在种养殖业上面下功夫,他不断学习种养技术,通过政府、村两委、包保人的帮扶支持,如今罗宗明已发展养殖牛36条,种植水稻26亩,带动本组贫困户发展种养殖业,并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殷孝保

生猪拱开致富门

桂花泉镇官庄村6组殷孝保,全家共5口人,自被列为扶贫对象后,村“两委”干部及帮扶责任人多次上门了解情况、宣传扶贫政策、引导其发展产业。

殷孝保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发展产业靠自身,不等不靠,于2016年建设一个小规模的养猪场,在约400平方米的猪舍中,殷孝保细心呵护,几年下来猪舍中已经达到母猪15条,年产子猪更是能达到200条以上,2018年殷孝保已经成功脱贫。

陈继新

山羊踏出幸福路

桂花泉镇双港村1组陈继新,是一位精神疾病的患者,被纳入精准扶贫户。

陈继新在精准扶贫优惠政策的帮扶下,通过养羊、种植楠竹等手段告别贫穷。陈继新是在他人帮助下慢慢培育双港村最多的产物楠竹,在帮扶人、村干部等帮助下,陈继新2017年扶贫小额贷款100000元发展黑山羊,通过这几年的努力,陈继新光靠养羊年收入10000元左右,成功脱贫。

刘书松

楠竹产业节节高

桂花泉镇仙坪村9组刘书松,全家共6口人,自被列为扶贫对象后,村“两委”干部及帮扶责任人多次上门了解情况、宣传扶贫政策、引导其发展楠竹产业。

近年来,他凭着一股韧劲和永不言弃的精神,在平时坚持学习种植楠竹技术,还利用网络学习最新种植技术,使他种植楠竹面积达到200亩,还带领其他村民一起种植,有了生财之道。

詹文林

蜂窝“酿”出甜蜜汁

桂花泉镇仙坪村4组詹文林,由于缺劳力、缺资金,家庭收入一直处于贫困线下,被纳入精准扶贫户。

2014年在镇党委、政府和帮扶干部、村干部的帮助下,詹文林积极学习养蜂技术,在大山深处养蜂,成为了村里有名的养蜂专业户,养蜂起步时,乡里、村上干部专门为他送来了很多关于养蜂的书。与此同时,他还通过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学到了不少实用知识。他不仅从书本、报刊、网络上吸收营养,广学养蜂技术,还向外地有经验的养蜂师傅学习,取长补短。如今已经是懂技术的养蜂专业户了,他不仅自己养蜂,还带领其他村民一起养蜂,共同合作,走规模化养殖的道路。

周艳兵

种植药材增收入

桂花泉镇东源村6组周艳兵是精准扶贫户,日子较为拮据,后经过村委会及帮扶干部多次上门与周艳兵促膝长谈,深入了解周艳兵家庭情况及他本人的想法,帮助其利用中药材种植脱贫脱困后,周艳兵考虑到不能光是自己脱离贫困,于是周艳兵在2018年成立了欣辉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想要帮助自己的乡亲。

经过2年多的发展,周艳兵的合作社种植面积达到300多亩,种植中药材品种有石菖蒲、柴胡、白芨、黄精等,亩利润高的时候达到了2000元-3000元,带动了贫困户30多户,年产值达到了60万元以上,成功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周艳兵表示将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发动周边更多的乡里乡亲一起投入种植,共同增产增收。

李君强

立体种养摘穷帽

李君强,石城镇石门村3组村民。全家5口人,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依靠几亩农田和李君强打零工。2015年一场特大洪灾导致家中住房受损、农田被毁。

李君强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压倒,他自立自强,努力学习各种致富技能,在帮扶干部和村干部的支持下,李君强建起一个20亩水面的鱼塘,种植了2亩黄精中药材,开始了他的种养事业。

凭借着吃苦耐劳的精神,李君强的鱼塘和黄精很快有了收益,于是他又承包了2余亩油茶基地的抚育工作,组织带动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加入,一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2017年,李君强的种养殖队伍已有11人,种植黄精、白芨面积拓展到3亩,按市场价格估算预计收入3万元,鱼塘纯利润2.6万元。

© 崇阳周刊电子版 版权声明 | 关于本报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