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周刊第三十五期3版
3 上一版   下一版 4
·崇阳发展的靓丽名片
报刊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崇阳周刊电子版     
     
点击数:1825  更新时间:2011/8/9 15:59:31 将正文字体扩大  将正文字体缩小  还原正文字体为原样    
崇阳发展的靓丽名片

  ○龚博王新华全宗海汪俊世
  9月1日,崇阳一些偏远乡镇的初中生被一辆辆大班车免费接到该县教育新城,高兴地开始了新学期的生活。这是有“人间新天府,世外小桃源”美誉的崇阳近年在教育方面发生的一个可喜变化。
  崇阳县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属于长江经济开发带和武汉城市圈内,版图面积1968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总人口47万,是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验县之一、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十个样本监测县之一。近年来,该县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打造一座教育城,带动全县学校布局调整,实现从“能上学”到“上好学”的转变,创造了一种被有关专家认定为“科学规划,城乡统筹,梯级提升,均衡发展”的“崇阳模式”,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县大办教育、办大教育的成功之路。
  一块曾经出土过商代铜鼓的古文明土地,一个因提琴戏而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文化名县,唱出了一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大戏,恩泽子孙万代,名满荆楚大地。
  教育城现已成为崇阳县科学发展的一面鲜艳旗帜,对外展示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
  魅力之城
  东风骀荡,万木竞秀。2009年春,有“天上城廓”之称的县治天城锦上添花,教育城内的新城关中学正式建成开学了。
  新城关中学是在城北新区按现代标准新建设的初级中学,投资1.7亿元,占地面积400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可容纳6000名学生就读、4000名学生食宿,是县城第一所食宿配套的初中。
  这里美丽如画,幢幢楼房错落有致,个个场地平整开阔,条条道路四通八达,点点色彩搭配和谐。教学楼、实验楼、学生食堂、学生公寓鳞次栉比,塑胶跑道、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运动设施应有尽有,数字化学习港、广场、高架灯、护城河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这是一座漂亮的校园,一座美丽的花园,一座开心的乐园。
  太气派了!感觉棒极了!山里的孩子喜出望外。同年秋季,该县一次撤销了9所农村偏远薄弱初中,4000余名农村学生带着无限的喜悦和憧憬,入学新城关中学。学校布局调整力度之大,牵涉面之广,关联人数之多,历史罕见。
  新城关中学仅是教育城的一角。教育城集幼教、小教、初中、高中、职校于一体,是全省县市区手屈一指的教育“标本”。总投资4个亿,面积1200亩,分三期建设。第三期工程新一中规划投入1.3亿元,面积350亩,规划容纳学生6000余人,2009年8月开始兴建,预计今年下半年投入使用。教育新城现有学生12500人,教职工817人,其中新城关中学广纳农村生源,70%以上是农村学生,现有教学班91个,学生5500余人,教师344人。教育城的建设,使该县实现了100%的高中生和70%的初中生进城上学、70%的教师进城任教,淡化了城乡之别,更多的农村孩子与城里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享受优质教育。
  对教育进行大规模的重组、高程度的集中,带来了教育理念的创新和学校管理的高效。该县教育局长龙志凡说:“我们以‘消除城乡差别、推进教育公平、实现资源共享’为目标,走关爱人性化、手段现代人、理念科学化的教育之路。”
  教育城除一流的硬件设施之外,还有一流的教育理念,一流的后勤保障,一流的教育质量。
  新区小学以“让学生在阳光下成长”为育人理念,开齐开足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新城关中学实行“学校统筹、分校管理、目标考核、均衡发展”的管理模式,创新了“学校有关爱特色、教师有业务特长、学生有进取特点”办学理念,一校一特,一师一特、一生一特,处处洋溢着文化气息。职教中心坚信“我们没有差生”,把办学思想和教育目标贯彻到教育管理的全过程,实行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岗位体验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创业意识。
  住校如住家是教育城后勤保障的真实写照。服务设施全配套,服务领域全覆盖,服务时间全天候。投资1000多万元,完成了配套工程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购置,改善了校园文化设施,设立了医务室、理发室、校园超市。开展“放心食堂”、“放心超市”、“文明寝室”、“绿色生态校园”创建活动,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经常开展安全演练,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与公安、交警、文化等部门携手重拳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实行校车“体检”挂牌、老师上路护送、车长清人登记、家校按时通话等安全乘车措施。后勤工作人员深入班级和寝室,实行服务书面通知制和服务时间承诺制及菜谱公示制。特别是成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聘请一批爱心妈妈,建设“晴心小屋”,开辟了亲情热线。学校行政人员、门卫、治安巡逻人员、护校队24小时值班。聘请澡堂管理员、寝室楼层管理员和生活老师。每个楼层配置保温桶,及时供应开水、热水。每晚有班主任查寝和教师陪寝,夜晚服务也没有“盲区”。
  城关中学校长罗伙林介绍:“为解决山区贫困学生进城读书的经济困难,除在校园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之外,每年县财政投资210万元,对这些学生一律给予交通补贴和生活补贴;山区学生往返学校全部用专车接送,没有因进城读书加重一分钱的负担。”
  教育城从全县公开招聘100多名才德兼备的青年教师,学校教学管理与教学创新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一年来,教育城内教师在全国、省、市优质课竞赛中,19人次获奖,其中国家级一等奖3人次、省级奖8人次;发表或获奖论文63人次,其中国家级8篇、省级12篇。新城关中学省级课题《坚持以人为本,开发校本课程》获省一等奖,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中120人次获奖,其中国家级奖8人次。县职教中心在全市中职学生技能比赛中荣获团体第一名,毕业生就业呈现供不应求的发展态势。
  教育城以独特的魅力,释放出七彩的光华,引起了众多领导的关注,也吸引了众多省内外教育同行前来观摩研讨。近年来,中纪委副书记张惠新、省委常委、纪委书记黄先耀、省人大副主任周洪宇、市委书记黄楚平、省教育厅厅长陈安丽、省教育厅副厅长黄俭等先后视察崇阳教育新城。仅2009年,前来教育新城参观的人数就达4000余人,涉及全国16省38县市。今年8月份,先后有副省长赵斌、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周坚卫、副省长郭生练视察崇阳教育城,给崇阳教育的发展给予充分肯定。
  崇阳雷竹走俏中华大地,“众望”小麻花已驰名世界,全县现正在全力打造“中国鸭都”、“中国钒都”、“水果大县”,经济发展生机勃勃。教育城则成另一张光芒四射的品牌,展示出崇阳时代魅力和别样风采。
  均衡之梦
  4月30日,咸宁市市长任振鹤率市四大家及市直单位、各县市区主要负责人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崇阳教育城。他高兴地说:“这是除武汉外全省县市区第一流的教育城,不愧是大手笔、大气魄、大建设,值得宣传、借鉴、推广!”
  教育城是崇阳县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积极探索,是改革发展中树起的一座新的丰碑,充分体现出县委、县政府决策者们的胆略和气魄,凝聚着全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展示了解决教育民生问题的坚强决心。
  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差别的不断缩小,人民对优质教育的渴望,大量农村人口象潮水一样涌向集镇,奔向县城。沙坪镇庙铺村支部书记黄修东说:“为了让孩子享受优质教育,我村有1983人就有1500多人搬到了县城及集镇定居。”据统计,全县近年共有16万人口由农村转入城镇,或定居或从业,过上了市民生活,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2/5。天城城区面积扩大了2/3,增加常住人口10万余人。
  人口的迁徙,也给教育带来了冲击,提出了新的课题,农村“微型学校”、“微型班级”大量出现了。有些小学因人数过少,不得不几个年级合同一班,采取复式教学。桂花泉镇官庄小学本是所条件较好的村办小学,校园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800平方米,拥有8间教室、15间宿舍,就读学生才22人,其中学前班10人。镇中心学校原为一所初中,由于学生逐年减少,现将镇中心小学合并,成为中小学联办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但学生总数仅500多人,不足容纳量的一半。
  相反,城区学校近年生源大增,班额爆满,特别是位于人口稠密区的城关中学和实验小学,班额都在80人以上,犹如“网箱养鱼”,人满为患,生均校园面积与部颁标准相差很远。分管教育的副县长王丽君颇有感触地说:“教育发展到今天,沿用了几十年的‘乡乡办初中,村村建小学’的教育格局,已面临着许多尴尬:一是城乡供需不均衡,农村生源萎缩与城区生源猛增的矛盾日益凸现;二是校点分布较分散,有限的投入与多点建设的矛盾日益加剧;三是教育公平难保障,农村学校办学劣势与群众需求的落差日益扩大。”
  教育事业改革的成败不仅涉及到千家万户,而且影响子孙万代。崇阳县委、县政府相当慎重,多次组织开展教育调研。从地域上来讲,崇阳地处鄂南山区,山地、丘陵、平畈各占1/3,并无区位优势,但有交通格局比较均衡的优势,便于有效地调整校点布局。近年来,交通事业得到很快发展,106国道从东北由西南纵贯全境,得到全面改造,国道两侧汇交主干道路都已贯通和硬化,均开通了公共汽车。全县90%以上的村组公路都已硬化,均衡、畅通、便捷的交通网络已覆盖全境。大多数乡镇到县城都只需半小时,最远的高枧乡山区到县城也只90多分钟的车程。发达的交通把城乡距离大大缩短了,有利于扩大学校服务半径,有利于更好地调整校点布局,减少校点数量,特别是为初中以上学校城镇化创造了条件。只要适当保留必要的初小和少部分教学点,就不会造成调整后新的上学难。
  高枧乡、金塘镇等地人大代表在人大会期间提出议案,要求将山区薄弱学校的初中生合并到城区就读,让山区孩子也享受到优良教育。
  该县外出打工人员众多,县城没有一所寄宿制初中,建一所集学、吃、住、管于一体的学校,为外出打工人解除后顾之忧成了当务之急。
  反复论证后,该县制订出《崇阳县教育中长远发展规划》,坚持以义务教育为核心,兼顾非义务教育的协调发展,确立“科学规划,统筹城乡,梯级提升,均衡发展”的教育发展思路,着力抓好“一建、两合、三迁、四集、五办、六化”的具体工作,推动全县城乡教育的互动发展和整体提升。“一建”就是在县城建好一座教育新城;“两合”就是通过教育新城的牵引,带动城乡两地教育资源的渗透融合;“三迁”就是往教育新城迁进一批农村初中,往撤走的农村初中迁进一批农村小学,往撤走的农村小学迁进一批幼儿园,以“腾笼换鸟”的方式,层层提升办学硬件水平;“四集”就是学校向县城集中,向集镇集中,向中心地域集中,向交通干线集中;“五办”就是职教集中办,高中在县城办,初中在中心集镇办,小学联村办,学前教育优质办;“六化”就是职业教育品牌化,高中教育特色化,初中教育城镇化,小学教育一体化,学前教育正规化,全县教育现代化。
  按照发展规划,以建好教育城为“引擎”,做好“三个一批”。集中资金新建一批,重点解决城镇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集中精力撤搬一批,重点解决农村学校分布不合理的问题;集中项目改造一批,重点解决永久校点办学条件不优的问题。在县城重点建好教育城,在每个乡镇新建1所优质寄宿制小学和1-3所公办幼儿园。全县公办幼儿园今年内由2所增加到21所。当前以新建县一中为龙头,可将桃溪中学、下津中学迁入一中原址,同时扩建天城中学、寄宿制小学,并新建第五小学,实现城区学校布局最优化,彻底解决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
  该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86所,其中高中由6所调整到3所,新建职校1所,初中由22所调整到11所,完小由115所调整到70所。港口乡横岭、塘口等6村通过搬迁重组,实行联合办学;白霓镇大市高小办成了六村合一的中心完小。由于校点数量减少,仅近两年该县已投资2374万元,对农村中小学进行了改造升级。今年筹资500万元,着重加强了农村中小学“六室一场”建设,为全县农村中小学统一配置了150万元的体育、音乐设施;完成了90个班的“班班通”建设,新建的44个农村学校标准化实验室也已完成前期设计和招标,秋季可投入使用。
  由于教育城的建设带动了全县校点调整和优化,不仅城区“超荷班级”、乡下“袖珍班级”和“微型学校”已成为历史,而且大大提高了城乡的办学水平。
  优化师资配置,实行“前台”向“后台”的转移,将优秀教师充实到教学一线,将工作能力一般、年龄偏大、学历较低的教师安排到后勤服务领域。许多学校分流出一批专职生活教师,一天24小时为学生提供服务。农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正在逐渐推广。学校食堂取消承包制,实行主要原料统一配送。大部分农村学校加强后勤基地建设,师生同吃一锅饭,伙食大为改善。
  在乡镇小学实行“1+X”联校一体化管理模式。在每个乡镇区域单元内,以一个中心完小或相对优质的完小为核心,与相邻地域的若干小学(含教学点)联合办学,建立以中心学校校长为法人代表的集人、财、物、教学、评价、管理于一体的学校联合体。联校中的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教师在一体化学校内开展联教,有力保证了农村孩子与城里孩子一样上好学。该县70所完小中,“一体化”的达45所,联校任教教师93人。
  为了加强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加强对农村教师的系统培训,鼓励年青教师下乡,开展城区教师下乡支教活动。2009年,针对有些较偏地区教师“下不去、留不住、呆不长”和缺少语音、英语教师的现状,该县采取定向招生的方法,在职校开设一个50人的小教师资班,充实农村教师队伍。
  2009年,崇阳县在全省县市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排名为60位,虽然综合排位与上年相比前进14位,获全省“县域经济进位先进奖”,但有增量无总量,全年全县生产总值只47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只有1.34亿元。而近5年,崇阳把教育当作最大的民生工程,把学校当作城镇最重要的公共设施,先后投入财政资金3.7亿多元,新建和改造学校39所、校舍面积21.4万平方米,其中教育新城资金投入近占所有投入的90%。
  县长陈武斌满怀喜悦地说:“只需花4亿元资金,在县城建设一座教育新城,就可带动解决原来要花近9.2亿元的学校改造升级问题。在整个教育发展过程中,关键是集中资金建设一座教育新城,发挥它的引擎作用,通过以城带乡的梯级提升,成功破解了教育发展资金不足的瓶颈,既解决了城区教育资源不足、班员爆满的难题,又解决了乡下生源萎缩、效率低下的现状,还反过来推进全县城镇化发展进程,起到了一石三鸟之效。”
  一个经济发展不够的中西部山区县,发扬勇于开拓的精神,创造了教育均衡发展神话。
  腾飞之路
  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崇阳欣喜找到了发展支点,建起了一座一流的教育城,看到了腾飞的希望。
  崇阳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山区县,每年大约有10万人在外打工,劳动技能较低,收入不高。据统计,该县每年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人数仅占全县初中毕业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一,一大批青年学生面临人生选择。一部分家长花钱把子女送到外地职校学技术,一部分学生因无钱入学而浪迹社会。发展职业教育迫在眉睫。
  2006年,该县投资8000万元,兴建教育城一期工程——职教中心,其占地面积175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
  近三年来全省各中职学校学生人数剧减的背景下,该县职校学生数都以60%的速度递增,今年新招学生2100多人,其中外县市158人,现有学生5700余人,开设有11个热门专业。该校在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等地建立了就业办事处,与国内70多家知名企业签订了用人协议。近三年崇阳职校共安置毕业生就业3200余人,就业率98%,创收5000多万元。2009年初,崇阳职教中心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10月,该校被广东省劳动厅列为“珠三角人才供应基地”。
  兴建教育城的初衷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县,实现崇阳的崛起。今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该县谋略与教育发展方向不谋而合。
  如今的崇阳教育城更加气垫恢宏,已成了远近闻名的人才培养基地。原来的荒山野岭,现已高楼林立,朗朗的读书声,奏响了新的乐章,回荡在隽水河畔,萦绕在县治天城上空,预示着将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是的,崇阳这个曾经相对封闭的山区,通过建设教育城,似乎开辟了一条新的腾飞之路。教育城的品牌效应、带动效应和放大效应已渐渐显示出来。
  因为有了教育城这个平台,很多高校和兄弟地区愿意前来加强交流合作。2008年12月该县与华师签订了全国第一个“国家教师教育创新与服务综合改革实验区”合作协议,已建成多功能的数字化学习港,开通了可视教室,与华师和华师一附中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去年,57名华师支教生来教育城从事专业教学。利用“1+8”武汉城市圈教育合作平台,2009年12月该县与汉阳区教育局签订“基础教育对口交流与合作协议”,每年可培训教师300名。6月,又与咸宁学院签订了“义务教育对口交流与合作协议”。今年暑假,汉阳区西大街小学和武汉西大街小学师生来前来开展夏令营活动。崇阳教育城开始成为大中城市学生夏令营活动基地和高校师范生实习基地。
  崇阳教育城因有县城作平台,教育的舞台更为宽阔。县城因有教育城的建设,城市景观变得更加美丽,发展前景变得更有活力。
  通过建设教育城,还树立“经营城市以发展教育,发展教育以扩大城市”理念,盘活土地资源,筹措建设资金,打破了教育经费相对不足的瓶颈。公开拍卖原城关中学,获取土地收益9980万元投入新城关中学建设。随着教育城能量的释放,周边土地和房产大幅升值,在梯级开发中,获取土地收益1.3亿元,投入新一中建设。通过组合连锁开发,先后获得土地资产收益2.4亿元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原城关中学校舍破旧,场地狭窄,学生爆满,地处闹市,上下学交通拥护,安全隐患多,发展教育的潜力小,但商业前景光明。即将建成的商贸城——紫晶城,成了商贾必争之地。
  县委、县政府按照“科学发展,和谐拆迁、共建共享”的思路,在建设中,既做到政府不负债,又让当地老百姓共享发展成果。教育城的建设让当地很多百姓一夜暴富,产生了近百户百万富翁。
  一些在城里边陪读边打工的家长,不说是做生意,就是擦皮鞋、当搬运、做小工,也比在家守着几亩田地赚的钱多。脑子渐渐灵光起来,有些开始做起了各种各样的小生意;有些在工业园区找到了工作,补充了园区用工不足;有些立志要在城里扎根。如果一个进城的学生,可能带动一个家庭或进城安居,或进城从业,那么一座教育新城就可能带动一座县城。大量的人员进城,不仅直接促使房地产市场快速升温,而且使交通、餐饮、商贸、物流等众多行业产生相应的律动。凯鸿国际的楼盘由每平方1200元涨到了1800元。
  由于教育新城战略驱动,天城的核心地位日益凸显,全县城镇建设方兴未艾。今年是崇阳“城市建设年”、“交通建设年”和“旅游发展年”,如今“1+6大天城”建设如火如荼。通过畅通“大天城”内外交通经络,打造“一刻钟经济圈”,以天城为起点,15分钟可到达周边6个乡镇,构建人流、物流、信息流循环区,提升综合竞争力。据统计,2009年该县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2亿元,常住人口净增近万人,总人口达20万人。今年元到7月,该县固定资产投资25.5亿元,同比增长66.7%。天城人气日趋旺盛,市场日趋繁荣,功能日趋完善。
  教育城的建设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的鸿沟渐渐被填平,改变了农村落后观念。许多进城的家长和学生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城市生活的理解,增强了环境适应能力。同时,很多从小就在城里读书的学生,把城市文明带回农村,促进了农村一些陋习的改变。
  走活了教育城这一着妙棋,就走活了全县教育这盘棋;走活了教育一着妙棋,就走活了全县发展这盘棋。该县的教育城就是一着神奇的棋子,激活了这块神奇土地上的发展潜能,在群山环绕之中描绘了一幅宏图,在隽水河畔吹响了腾飞的号角。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建设教育城,还打造了一种崇尚阳光、崇尚智慧、崇尚实干的崇阳精神。全县人民更加坚定了发展信心,鼓舞了发展斗志,增添了发展力量。
  在教育城一步一步的建设过程中,从规划蓝图,到征地拆迁,到施工建设,到质量监测,到检查验收,都凝聚着很多人的心血。天城镇党委书记石磊在征地期间,带领镇村干部,不怕千辛万苦,走村串巷,搞好协调工作。县人大常务副主任舒建明常驻工地,没有休息一个节假日和双休日,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特别是身患癌症的建设局副局长舒志刚,坚持查找安全隐患不下火线,使新城关中学工程创下了200天零安全事故的记录。
  县委书记程群林、县长陈武斌经常深入工地检查指导,现场解决了许多难题。为了搞好校园绿化、美化,2009年12月中旬,从交通、电力、电信、网络公司等部门抽调200多人,经过七天七夜,把两棵百年桂花树,由白霓谢家桥移送到城关中学新校区。县委书记程群林、副书记陈礼高率领指挥部全体人员冒雪栽树至翌日上午八点。
  为了进一步完善教育城的配套设施,许多县直部门慷慨解囊,添砖加瓦。县教育局捐资600万元,盖经济房40套、配置桌椅板凳2000余套;县交通局捐资300万元,修桥4座,修通了校内道路,建设了护城河;县施政公司修好了下水道;县建设局投资200万元,安装了护城河汉白玉栏杆;县电力局铺设了地下电缆,安装了路灯及30米高架灯一座;县电信公司等其他部门捐资1500万元,铺设了光纤,硬化了广场;县林业局捐资500万元,由城建园林股、鹿门林科所、西庄苗圃、县锦绣园林公司共完成校内绿化面积7万多平方米……
  教育城是崇阳县近几年来改革和发展中打造的一颗璀璨明珠,又如一颗希望的太阳,熠熠生辉。她的光芒照耀着这块有着灿烂文明的土地,惠及众多黎民百姓。
  程群林这位具有儒家风范的县委书记,是教育城的总设计师,他如一位指挥作战的将军,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崇阳的巨大地图。他经常在地图前深思,在地图上描划。自2003年任县长到现在任县委书记,为崇阳的教育设想呕心沥血。他的话十分精辟且让人回味无穷:“我们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手笔建设教育城,不是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而是把她当作最大的民生工程,带动全县综合联动的‘引擎工程’,保证持续发展的‘驱动工程’,造福崇阳子孙万代的‘希望工程’。”
  崇阳县正在奋力实现“打造新天府,建设新天城,全面推进小康崇阳、生态崇阳、和谐崇阳建设”的战略目标。教育城不仅是该县教育布局调整的“牛鼻子”、教育均衡发展的“火车头”、教育现代化的“推动器”,而且是全县腾飞的“引擎”。崛起的声音如鼓如号,振奋干群人心;如歌如雷,响彻幕阜山脉;如诗如画,载入崇阳史册!

© 崇阳周刊电子版 版权声明 | 关于本报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