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村 刘艳星
女,41岁,农民,初中文化,在下村二组人。目前在铜钟福利院工作,她悉心照顾孤寡老人;在家对八旬老母关爱有加,端茶倒水,送汤喝药,体贴入微,她把“照管不好家中的老母,就照管不好院里的老人”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时不忘,事事践行。
独石村 姜学亮
男,61岁,农民,小学文化,独石村四组人。他母亲姜良英今年94岁,双目失明已经10年,爱人因脑血栓后遗症导致长期坐轮椅,生活不能自理;他既要服侍老母亲,又要照料轮椅上的爱人,多年来,一直默默坚守、毫无怨言。
铜钟村 黄素珍
女,57岁,群众,农民,小学文化,铜钟村六组人。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黄素珍身体力行,将这句话教给自己的儿女。黄素珍上有两老,下有子一人。老人家有3个儿子,两个长年在外地务工,在身边的只有一个儿子,其父只跟儿子赵汗良亲近,十几年前,其父身患重病去世,婆婆一直是黄素珍照顾,得空的时候就出去做点零工,小孩要读书,婆婆年老体弱,前年不幸跌到骨折,期间生活不能自理,全靠黄素珍一个人照顾,日日如此毫无怨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自己的子女,得到了街坊邻里的肯定,都说她是个孝媳妇。
清水村 王细完
女,66岁,群众,农民,小学文化,清水村七组人。夫妻和睦,家庭和谐,对待三个儿媳视如己出,子孝妻贤,本人是一个通情达理,持家有道,团结邻里群众,婆媳关系相处非常融洽,在她的带领霞,始终保持着一种祥和温馨的家庭气氛,树立了当地群众有道德孝心的人。
清水村 丁定琪
女,50岁,群众,农民,初中文化,清水村十组人。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体现爱的写照,现年50岁的丁定琪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婆婆多年瘫痪在床,是她长期端水送饭,端屎端尿,煎药送汤,对其他老人也是热心帮助,受到了邻里乡亲们的赞誉。
马桥村 叶细艳
女,45岁,群众,农民,初中文化,马桥村六组人。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叶细艳,他用爱和行动诠释了何为孝道。她从结婚至今,曾未与公婆发生过矛盾。母亲生病住院,看医生都是细心照料,平时照料父母,为父母煮饭,洗衣都无怨无悔。为左邻右舍树立了榜样。
佛岭村 姜蓉
女,52岁,村医,初中文化,佛岭村四组人。她一名普通的村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行孝的篇章。她公公受伤骨折,瘫痪在床一年多,她夫妻既要在村医务室上班,又要照顾父亲,忙里忙外、从无怨言,细心照顾、无微不至,以自己的正能量弘扬了“百善孝为先”的中华民簇传统美德。
佛岭村 程军助
男,50岁,农民,初中文化,佛岭村八组人。生命需要感恩的种子,才能养育出有“人情味”的生活。程军助,他父亲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一年一大部分时间都在医院住院,基本上都是他一个人在医院服侍,端屎端尿,擦身洗衣,送饭喂药,陪老人聊天,从没有一句怨言,把老人照顾的无微不至。“父母者,人之本也”,程军助他把司马迁的名言诠释得淋漓尽致。
大岭村 徐望华
男,45岁,群众,农民,初中文化,大岭村五组人。百善孝为先,这是人间真情的永恒旋律,是中华民簇的传统美德。徐望华是大岭村五组一个普通的贫困家庭。他家庭虽然贫穷,但不忘行孝美德,父亲因病去世后,母亲中风瘫痪多年,妻子离异,家里照顾母亲的责任他一个人杠着,端茶煮饭,治病送汤,全是他一个人,并且热心公益事业,尊敬其他老人,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坳上村 罗小英
女,27岁,群众,农民,初中文化,坳上村一组人。她尊老爱幼,心地善良,婆婆身患癌症后,罗小英端茶倒水、送饭喂药、跑前跑后,侍奉婆婆胜过亲闺女;她婆婆在她的精心服侍下,身体恢复很快,逢人就说小英是自己前世修来的好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