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作家协会主席李专在他的《风雅二十四节气》文集自序中果断地说:“喜欢二十四节气就是喜欢美好的事物。”因为他感觉到,二十四节气太神奇了,每一个名字都那么诗意,那么好听,又那么生动地揭示了自然规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被世界非遗列名录,被称中国第五大发明。他以传递民族文化血脉、讲好中国故事为己任,近年来,用文学手法收集、挖掘、整理,才情丰沛地撰写,系统而又完整地讲述了一个个节气故事,使这些节气鲜活起来,美不胜收。
因为故事精彩,我们愿意聆听;因为讲述精当,我们乐意接纳。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评论家高晓晖说:散文是离灵魂最近的文体。我读了李专的《风雅二十四节气》文集,敬佩他讲好中国故事情怀的同时,我的心穿越时空,仿佛也与古代的劳动人们在倾情交谈,在身临其境地观看天象,探索农令节气规律,听到风雨雷电,听到播谷声声,听到历史回响,让古往今来的情感流淌出来,使我感动,受到鼓舞。
读《风雅二十四节气》文集,有三点感受:
一是节气里的知识价值。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的时间坐标,是中国的人文智慧,五千年文明史中就有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历史。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已成为我国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并为多民族共享,充分体现了中国尊重自然以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智慧,由此衍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说二十四节气中蕴含农业、气象、政治、历史、地理、文学、民俗以及饮食、保健等多个领域与学科,称它为百科全书也不为过。
李专在每一篇节气文章中,对哪个节气是什么时段到来交待得清清楚楚,对每一个节气分别要做哪些事、注意哪些事也写得明明白白。从文化角度来说,就是贯彻两个内容:一个是农作的指导性,另一个是养生进补的习俗。像科谱文章一样,让人们增长知识,受到生产、生活上的裨益。
二是节气里的诗情画意。《风雅二十四节气》里的每一篇文章,最短的只有1500多字,最长的不超过2200字,其实就是一篇篇散文诗,这些散文诗中引用了大量的各个节气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词和具有现代经典诗词,那些农谚也是通俗的诗词。是诗词在节气里的一次精心的盘点,散文诗里藏经典诗词,犹如银匣装金子,饺子皮里包美馅,字字如金,句句珠叽,诗情画意,格外耐嚼。“乡野怪才”舒思文描述道:那么浅的文辞,那么深的学问;那么短的篇章,那么多的阅历;那么淡的氛围,那么浓的情结,我则认为还须加上两句:那么古的意境,那么美的诗韵。
这里要讲讲《风雅二十四节气》文集的风格。一是每一篇节气文章都配套了摄影师蒋利群的摄影作品,这些摄影作品都是祖国大江南北在不同季节里的定格记录,所表现出的祖国自然物候之美与二十四节气美文结合在一起,便有了图文并茂,相得益彰,便有了文化上的升华,就赋予了新的意境。二是省文联主席、著名作家刘醒龙欣然题写书名,篆刻家熊毅为此书篆刻了“二十四节气”印章,就使此书更显“风雅”了。
三是节气里的中国故事。时间坐标美日历,文化瑰宝永传承。这“美日历”就是中国独有的农历,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李专主席在每一个节气里都讲到了其来历、其背景、其意义,以及节令的农作指导、风土习俗、民情趣事和生活要领,构成一个个袖珍精彩的故事,娓娓道来,这故事,贯穿了他的性致、他的情感、他的思想,也贯穿了他的愁绪、他的思索。如既有清明前的“明前茶”的清香生活,又有清明节第一次走进他内心的天安门“四五”悼念活动和回家乡扫墓的伤痛,还有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文人期盼。又如面对当今极端天象频现,气候事件频发,很多的账却能算到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上来。面对这么频繁的气候事件,他感慨万端: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风雅二十四节气》系列文章能产生较大反响,是李专席倾情讲好中国故事的历史感和责任感的反映,印证了他谦虚博学和睿智进取的风格精神。喜欢二十四节气就是喜欢美好事物,著名作家陈应松说:《风雅二十四节气》“完全可以出一本好书”。 如今这本“好书”已呈现在我们眼前,感觉儒雅、隽永、厚实、接地气、有温度。还是用作家张亚秋的话作为此体会文章的结尾吧——李专的节气文章“延续着古人对天时的尊崇敬畏,蕴含着超越时空的思想智慧,描画了中国独有的民俗民风图卷,彰显出为人类社会寻找秩序和价值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