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周刊第502期第3版
3 上一版   下一版 4
·国庆假期,他们在岗位坚守
·激情燃烧的岁月
报刊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崇阳周刊电子版     
3上一篇     
点击数:579  更新时间:2019/10/10 10:46:28 将正文字体扩大  将正文字体缩小  还原正文字体为原样    
激情燃烧的岁月
○李玉娥
 
20世纪80年代看电视场景
 
 

  广播电视作为一种传播媒体,自从20世纪50年代广播的兴起到80年代电视进入千家万户,是半个世纪以来人们获取各类信息的主要途径,也成为各级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为革命老区的双港,20世纪80年代解决收视难、让双港人民早日看上电视节目是苏区人民的期盼,也是各级政府的责任。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

  1985年初夏,崇阳县石城镇双港山的夜似乎来得特别迟,太阳迟迟不肯下山。吃完夜宵后,人们摇着蒲扇,早早搬个凳子来到原双港乡政府占位置看电视,因为双港电视机实在不多,人口最集中处的原乡政府驻地也仅有2台,即乡政府一台,林业站一台。林业站在山咀上,路远不说,地方太小,电视机也小些,仅14英吋,而且还是黑白的。看电视还是到乡政府看好,18英吋,大电视,而且是彩色的,“那是牛屎比麝香,不在一个档次”,双港人这样说。

  晚上7点开播,先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半个小时后,天气预报,再湖北电视台新闻联播,再就是广告,再就是其他的电视节目。当这些节目播完后,大戏登台,《上海滩》拉开帷幕,当那个带着浓浓港腔的叶丽仪高吭而又沧桑地唱起主题曲时,所有人都安静下来,静静地看着屏幕;岁月在穿越,时光倒流,20世纪30年代上海滩的风云在双港上空激荡。

  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是双港的黄金日子。至今,回忆起来,人们都还感慨不已,确切地说,那是1985年的双港。

  双港是个大山区不假,但双港山人天生风趣幽默,时尚而又乐观,喜欢新鲜事物。1983年前叫双港公社,1984年撤社建乡,双港公社成为双港乡。但公社也好,乡也好,双港还是一级政府,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双港因两港相汇而名,始建于清代的风雨桥精巧而漂亮。大革命时期,双港绝大部分的贫苦农民子弟参加红军,而一旦革命处于低潮时,当地老百姓又同情革命,有的甚至用生命保护红军伤员。这些是双港人永远的骄傲。

  至今让双港人的骄傲还有一点就是双港自来繁华,茶麻古道自白骡坳进双港,过赶龙,进塔坳,上三界尖,抵赵李桥。一条茶麻古道,不但带活了双港经济,还让双港与世外对接,成为了解世界的窗口和通道。竹木、茶叶、黄金矿,当时刚进入80年代,双港繁华依旧,被戏称为石城的“小香港”,白天车水马龙,夜晚灯火通明。

  不过,双港也有短处,比方说,没有电视信号,仅凭这一点,双港人硬是低人一等。那时,电视是什么呢?电视是新闻喉舌,电视是信息渠道,电视是文化生活,电视是世界之窗。

  但双港硬是没有电视信号。1966年,双港挂壁茶园荣获国务院奖;1984年赶龙产茶980担,收入5.8万元,有十几户是千元户,那年荣获湖北省奖,奖品是一台18英吋的黑白电视机,但由于没有信号,接上电源,仅能收看到一片雪花,最后只能卖给山外有信号的石城人。

  这些定然是双港的隐痛了,特别是年轻人,甚至找不到女朋友,即使烫了头发,穿着喇叭裤,提着三洋,跳霹雳时也觉得矮人一截。

  争取建差转站,解决双港人民看电视难问题。

  1985年,原双港乡政府在三级干部大会上作出承诺,这是继修通双港公路、双港通电后,通广播电视成为划历史意义的又一重大喜事、要事。双港人热切企盼,倍受鼓舞。

  那年春,县广播电视局派技术人员进双港,测量、选址,然后架线建塔,原双港乡政府给予大力支持,老百姓则投工投劳积极参与配合,有的自愿踩山开路,帮助抬杆架线,有的递茶送水,把技术人员当亲人待。经过3个月的奋战,端午节前,差转站建成开始转播。

  山区双港顿时沸腾起来。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那年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热播。通过电视,双港人不但认识了黑礼帽、大风衣、白手套的上海滩风流倜傥的文强哥,喜欢梳麻花辫子敢爱敢恨的冯程程,而且爱上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人人都能哼一两句“一无所有”,更喜欢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常常学猪八戒念上两句:“你也不是妖怪,我也不是妖怪,大家都不是妖怪。”许多人喜欢人邓丽君,喝着小酒,哼一曲《何日君再来》,更多人喜欢李谷一《打铜锣补锅》不再补了,春节联欢晚会落幕时,大家一齐唱《难忘今宵》……

上一篇4 国庆假期,他们在岗位坚守
© 崇阳周刊电子版 版权声明 | 关于本报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