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周刊第500期第4版
3 上一版   
·崇阳的路
报刊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崇阳周刊电子版     
     
点击数:432  更新时间:2019/9/18 10:31:40 将正文字体扩大  将正文字体缩小  还原正文字体为原样    
崇阳的路
文/甘振雄 图/汪淑琴 沈小龙 霍世祥
幕阜山旅游公路
白霓镇回头村村级公路
高枧乡高枧村村级公路
浪口村丁家垅村村级公路
铜钟乡大岭村旅游公路
乡村旅游公路
崇阳县乡村旅游公路
通村公路

  夏天,牵着小懋子散步。他突然笑我:外公,你的脚趾又长又粗,真丑。我抚着他的头:外公像你这样大时,在泥巴路上走成的。他一脸惊异:你小时候也很顽皮吗?

  真不知道再说什么,我想起了雨中的童年,经常因摔成个泥猴抹鼻子,大人们反复叮嘱,走路时看好路,脚趾摁紧点。这以后就成了习惯。

  我们这辈人童年的乡村生活,和千年前的先人对话,或许感受相差无几,但对今天的孩子而言,那就是天方夜潭。

  人到晚年,都爱回味生命的历程,我对赤足走过的田埂、山径,记忆尤深。

  旧志云:崇道多回盘险仄,时平,商旅犹惮其艰;至于逐寇行师,如比年以来,几人况瘁矣。记忆中的家乡道路就像藤蔓,在田间地头、溪岸河堤、山脚山梁伸延,由原木、条石搭成的小桥和港溪中的跳石连接。当然也有不少象样的古桥,那是乡绅贤士们损金建成,是崇阳人仁义善良的文化符号。弯弯曲曲的小路,是亲情乡情牵出来的,是农夫、渔樵、猎人、商贾穿草鞋的脚踩出来的,连接起屋场,伸向劳作的地方,布满了水洗的沟沟和牛的蹄印。

  崇阳盆地处于湘鄂赣交界处,是三省通衢之地,有古道通向周边六县,但那是怎样的路啊,清朝艾叔午在《鸡鸣岭路记》中这样形容:山峻石岌,嵯峨蜿蟺。或援其扈,或附其巘,或陟其岵,或蹑其岨,或降其坂,或缘其阿,或依其崔嵬。然俯眺其崖壑,山暴石决,潈激陡峻之下,时或伏腊,则滑叶攘攘,冱淋酷炽,行者病甚。

  我十八岁从军时,家乡崇阳仅有两条谓之国道、省道的沙土公路,一条东西横穿县境,一条自县城向北延伸,总长百余公里。我和同伴们坐着大蓬卡车向北而行,一路颠簸,一路滚尘。到达京广线的小站时,个个裹满灰尘,面目全非。

  驻地一望无垠的中原大地虽然同样贫穷,但看到那宽敞笔直的乡村大道和络绎行进的轮式运输工具,还是眼前一亮。想起家乡那没有辙印,负者相遇难以错身的小径。我在家书中用上了车水马龙一词。

  部队移防杭州,我第一次领略了都市道路的气派和豪华。在天堂般的西湖景区,遍布着坦净的干道和雅致幽长的石径。如织的游人悠闲地在湖畔山间寻芳揽胜,我想起家乡父老为生活计,在泥泞的小路上负重奔波。惊异世间竟有此种路径,路径还有如此功用。

  家乡交通不畅,长期摆脱不了贫困的阴影。人们终日在世代相守的家园,土里刨食。不少老人终生也没走出过大山,他们对文明的模糊印象,是城里有走路不沾泥的石板街。交通闭塞,分割了乡民们的生活区域和经济活动。一山一世界,一地一乾坤,小小县域,东南西北,四色乡音。

  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改革发展的大潮涌起时,家乡遭遇了历史性的尴尬。无路可走的年青人纷纷飞向了远方。他们把青春、美丽和气力抛掷在陌生土地上,换来钞票养家糊口。据统计,最高年份,背井离乡的打工者达10万之众,空留下冷寂的村落、孤独的老人和留守的孩子。乡村因此没有了生机和活力,也失去了魂。

  当然,偏僻闭塞也成就了家乡的骄傲和光荣。大革命时期,这里成了著名的红色根据地。大山丛中,彭德怀、罗荣恒、何长工、王震、付秋涛……等开国将帅在这里举起了革命火炬,他们从崇阳泥泞的山道上起步,走向了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和创建新中国的伟大战场。早期革命家、中共湘鄂赣省委书记陈寿昌壮烈牺牲在这里,年仅二十八岁。东海之滨的骄子,从此长眠在崇阳大山的怀抱中。

  近年来,党和政府心系人民,富民政策接踵而来,县上的主政者抓准了“要致富,先修路”的牛鼻子,全力以赴。

  高速公路双双穿境而过,乡村公路在迅速伸延。那天,受邀和县交通局的同志一同去领略幕阜山生态旅游公路。正是一年浓绿时,我们从北邻赤壁的葛仙山出发,车子在簇新的沥青路面上轻快南行,路畔有草花嘉木相伴,车窗外掠过竹林、荷塘、田畴、港溪、茶园、果林、粉墙黛瓦的村舍、连绵起伏的山峰……到达鄂赣隘口的小山界。过去这县境的两极,象远在天涯海角,如今行来,也就一小时车程。

  返程时,旅游巴士沿着墨玉般的盘山公路,驶上了河山大岭苍茫的山巅。他们自豪地对我说:这样的路网已覆盖全境,现在有人居的地方就有公路,通车总里程三千多公里。2017年获评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正信心满满地向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冲刺。

  山重水复的崇阳,发生了这样的交通奇迹,真叫人有恍若隔世的感觉。

  我曾感叹家乡密如蛛网的水系,象充盈的叶脉,滋养着家乡的美丽。如今这周密通畅的路网,完全可以与之媲美。这人文的经络强健着家乡的肌体,为县人走向富庶,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溢美的土地,畅达的交通,引得巨商、能人们纷至沓来。

  城郊的工业园区在不断拓展,现代化气息越来越浓。

  三特集团把浪口温泉区域建设成了高端生态旅游区,温泉小镇声名遐迩;

  卓越集团斥资十亿,正在开发有数万亩野樱群落的龙泉山,明丽的樱花小镇初具雏形。

  偏僻的山乡高枧山奇水美,森禾集团主动上门和当地政府签约,共同开发特色产业,创建美丽乡村,建设正如火如荼。

  ……

  杭州临安带领乡亲们致富的全国劳动模范,人称“雷竹王”的蒋长富,举家来到崇阳二次创业。如今以雷竹小镇为核心的万亩田园综合体,呼之欲出。

  来自浙西南“名茶之乡”松阳的毛建华夫妇,出身当地的种茶世家,如今成了崇阳的茶人。几年奋斗,锦绣茶园延绵万亩,多色香茗声名远播。江苏商人刘永昌乘势就近建设了气派典雅的国际茶旅度假村。新兴的茶旅小镇,给昔有茶麻古道的崇阳,添了新的荣光。

  ……

  再也不是旧模样,家乡象有底气的母亲,在呼唤远方的游子。

  汪兴意回来了。这个少孤、在苦难中长成的汉子,在闯世的风雨中练硬了翅膀,他回到故园茂林沟,这崇阳人回味了数百年的铜钟柿的原产地,创建了柿柿如意产业园。他要重拾渐行渐远的乡愁,把苍凉奇诡的穷山沟,变成人们向往的地方。

  邹佳素教授从韩国的首尔大学回到了童年生活过的茅井。这是全县最后一个通公路的村落。当神秘的面纱撩起时,这里的原始、古朴、秀丽惊艳了世人。邹女士创办了书院,默默做着文化普及工作,助力乡村建设。她知道,美丽乡村只有揉进了人文的灵魂,才能美得持久,美得相得益彰。

  顺着幕阜山旅游公路,大山的儿子沈亚明回到了大山丛中的家乡,那里正是陈寿昌烈士长眠的地方。这位在外打拼多年颇有建树的商界精英,一心想着反哺家乡。他以大山的气魄谋划家乡的蓝图并为之奋斗不已。昔日零乱的村落变身为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红色教育、绿色种养于一体的柃蜜小镇,如今游人如织,来者无不惊叹,成为楚地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杆。

  ……

  我们这些退休居家的老人,一时兴起,驱车出行,去金沙消受夏季飒飒不息的山风、去台山的千年古刹听禅、去桂花泉观滚滚林涛、去龙泉山赏野山樱的花海、去大湖山巅领略大山的磅礴大气、去大东港深处体味大自然的原生态……这些过去只能听闻的地方,如今都在一小时车程内。崇阳,我幸福美好的家园,是这样真真切切。

  走在幸福的坦途上,勿忘党恩,也不能忘却这样一群人,他们在烈日寒风中辛勤开拓,甘于默默无闻。水泥砂石钢筋沥青铸就的路桥中,拌和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祖祖辈辈行路难的崇阳人,把修桥补路视为行善积德的最高境界和代名词。真希望有一部英模谱,让人们记住改变了崇阳历史的交通人。

© 崇阳周刊电子版 版权声明 | 关于本报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