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与现代农业的结合
崇阳县位于湖北南部,版图面积1968平方公里,人口47万人。地貌呈南高北低的盆地状,形成“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土地资源特征,山地面积198万亩,其中,低丘岗地60多万亩,拥有的山地面积占全县版图面积的80%。在探索和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了土地经营规模小、成本高、效益低、抗风险能力差、市场竞争力弱、农民增收难、农村发展缓慢等诸多问题。同时,因大量农民外出打工或进入城镇成为“新市民”,农村出现了劳动力不足、土地闲置荒芜现象,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近年来,我省抢抓机遇适时实施低丘岗地改造等政策性项目,规划建设一批道路通畅、灌排自如、田块规整、土壤肥沃、林网秀美的当家地、致富地、生态地,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培植我省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这一符合湖北实际的科学决策,有效地破解了农村发展投入不足、条件不优、载体不多的问题,因而也大大加快了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极大地激活了崇阳的现代农业开发热情和潜力。
围绕项目推进流转。近几年,崇阳县积极争取省国土厅的支持,在低丘岗地改造项目上下功夫,搞得有声有色。仅2008年就争取到项目7个,面积7.8万亩,资金1.56亿元。在此基础上,聘请华农水果研究所、中国泡桐研究所、省农科院、林科院、水产研究所等农业科技研究机构的专家,制定了水果、泡桐、笋竹两用林、茶叶、油茶、马铃薯、稻田养虾等专项发展规划。规划发展10万亩精品水果、10万亩优质泡桐、10万亩油茶、30万亩楠竹和雷竹、5万亩冬季马铃薯、2万亩虾稻轮作、2000亩稻田双孢菇。为促进规划的顺利实施,县政府采取了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土地流转力度,着力解决土地面积小、地块散、品种杂等问题,鼓励土地经营权适度向大户集中,向产业集中,向高效农业组织集中。2006年,流转山地面积达到3万亩,全部用于建设水果基地。2007年流转山地6万亩,新建水果基地3万亩、泡桐基地3万亩。2008年流转30万亩,主要用于实施8万亩低丘岗地改造项目、2万亩低产林改造项目和晨鸣纸业林浆纸基地建设。2009年,利用低丘岗地改造项目新增耕地,大规模发展精品水果产业和泡桐产业。目前,精品水果面积达到7万亩,速生优质泡桐达到6万亩,雷竹面积达到5万亩。
成立专班常抓流转。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乡镇政府职能有了较大调整,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成为一项创新型工作,各乡镇成立专班,把土地流转作为打通现代农业发展瓶颈的大事来抓,作为常规性的工作来抓。优先解决现有项目用地,扩大储备性土地流转。平时注重与农户达成意向性流转协议,一旦有新的项目申请用地,即可迅速提供足够的土地资源。今年该县主攻水果种植,利用低丘岗地改造项目契机,着力打造湖北绿色精品水果大县,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成立县乡两级专班,统一土地流转、统一调配优质种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标准栽培,新栽果苗3万多亩。
探索模式规范流转。在土地流转的实际操作中,允许农民以转包、租赁、交换、转让、股份合作和其它形式将承包土地经营权进行转让,探索创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多种模式。在此基础上,为规范土地流转操作规程,摸索总结出了“三级流转”模式,即先由村组从农户手中将土地流转出来,再由乡镇从村组集中流转形成相应规模面积,然后由乡镇将土地经营权租赁给投资商或种植大户。对政府实施的土地整理改造项目,按项目需要确定流转面积,预先从农户手中流转出来。如低丘岗地改造、低产林改造、高产农田整理等项目都采取了这种方式。对招商项目,则根据投资商的需要,由乡镇政府出面,与村集体或农户进行协商,在双方满意的前提下予以流转。2008年流转水田1万亩,主要用于发展马铃薯、西瓜、葡萄、蔬菜和稻田养虾。流转期限灵活多样,最短的为一茬作物生产周期,最长的为30年。租金也确定了几种类型几个等级,未经整理改造的荒山荒地和林地,租金为每亩20—30元,熟地为30—100元;水田为150—350元,最高的为500元。
明确权益保护流转。在整个流转过程中,明确“两个不变”,加强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措施。第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经营权不变,土地流转到期后,如果没有续签流转协议,其法定经营权归还给原承包经营的农户。第二,在土地流转期间,国家发放的退耕还林补助、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及农业综合补助等惠农政策性资金归原经营农户领取和享有。
适当补贴助推流转。在土地流转中,投资商与农户往往都要算经济帐,如果对租金标准双方达不成一致意见,就需要政府出面承担一定的开发风险,给予资金扶持,这也可以看成是政府对农业的一种制度性投入。如湖北开放农业公司在该县的冬种马铃薯项目,该公司只愿每亩付地租200元,但农户认为合理的租金是每亩350元,在经过协调后,决定由县财政以每亩150元的标准直接补贴给农户,集中流转5000亩土地,将项目快速促成。
土地流转带来经营模式的创新
以土地整理项目为引擎,拉动农村土地流转的速度。而土地流转又转化为现代农业开发的推进器,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吸引商业资本、技术和人才大规模进入农业领域,拓宽了农业投入的渠道,扩大了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和产出效益,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有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给崇阳乡村带来了一系列可喜变化。
变化之一:现代农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该县通过到浙江安吉、四川龙泉驿等地考察,目睹了山地资源的巨大潜力,决定在确保全省主产粮区之一地位的基础上,以建设生态县为目标,把开发主攻方向转向山地资源,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以低丘岗地改造项目为平台,通过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和集中,让大片荒山、荒水、荒滩得到开发激活,使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变化之二:农业资源倍受投资者青睐。土地流转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了吸引外来资本投向农业产业,该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精心策划包装了一批农业开发项目,进行重点推介和重点招商。近两年引进了鹏程、五洲、凯迪、瑞丰、兴欣等10多家公司进行林产品开发,规划建基地林3.2万亩,已完成高标准造林面积1.8万亩。引进湖北开放现代农业公司、湖北大润农业公司,在隽水河沿岸乡镇开发冬种马铃薯1万多亩。引进正大集团新建万头种猪场,以“150”模式发展规模化养猪。引进汉口精武食品公司发展5000万羽肉鸭产业。引进武钢后勤集团建设万亩绿色农产品综合开发基地。今年以来,来自各地的商家和投资者在该县建设农业产业基地60多个,面积达5.2万亩。
变化之三:现代农业发展条件不断改善。按照“统一规划、分类争取、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的要求,整合捆绑国土、林业、财政、民政、扶贫、水利、库区等各类支农资金,向农业开发重点倾斜,以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和农业规模化开发。2008年,该县整合各类资金3亿多元,把低产田变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直灌、涝能排”的高产田;对低丘岗地在深翻、平整土地的基础上,修好沟渠,着重解决土地瘠薄、灌溉条件差、保水保肥难的问题。主要特色农业基地全部修通了水泥路或沙石路,可方便机械作业和产品运输,大大改善了农业资源开发的环境条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水果产业办、鸭产业办、竹产业办等产业化办公室,组建了1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技术、苗木、肥料、营销等一条龙服务,农业“种养加”渐成体系,产供销链条初步形成。
变化之四:农民收入渠道实现多元化。土地流转以后,原承包农户不仅经营权益得到了合理补偿,而且通过在项目区内做工,可获得每天30~50元的劳务收入。该县各大农业基地和农业企业年平均雇用当地农民工6000多人,平均每人每年工资收入5300元,年付工资共计3000多万元。与此同时,龙头企业进入当地后,一般都组建了相应的专业合作社,农民可优先入社,享受合作社的各类服务,提高了进入市场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精武集团进入该县后,鼓励农户签订协议成为专业养鸭户,由县政府补贴建设标准化鸭棚。一个标准鸭棚可养2000只鸭,一年养5批约1万只,每只商品鸭保证获纯利1.5元,如果一个专业户建2个棚,年纯收入可达3万元以上。另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缓解了新办企业招工难问题,直接增加了农民的现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