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周刊第538期第4版
3 上一版   
·崇阳县“脱贫之星”风采展示(四)
报刊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崇阳周刊电子版     
     
点击数:1024  更新时间:2020/6/24 15:06:12 将正文字体扩大  将正文字体缩小  还原正文字体为原样    
崇阳县“脱贫之星”风采展示(四)
(排名不分先后)
 
 
 
 
 
 
 
 
 
 
 
 
 

汪细云

猕猴桃成幸福果

汪细云、女、现年47岁,港口乡柏岭村三组村民,家庭人口4人。当年,丈夫韩国民打零工维持生计,儿子韩成尚未成年,母亲黄金玉80多岁,体弱多病,长期需人照看。家庭生活艰难。2014年,被确认为贫困户。

2014-2018年国家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通过享受精准扶贫的产业扶持、教育扶贫、医疗救助、技能培训等相关扶贫措施。

期间,在乡、村干部和帮扶责任人以及相关部门的帮扶下,夫妻俩精心计划脱贫时间目标,外出务工和在家务农相结合多方增加收入。2016和2017年参加免费种养植技术培训,掌握种、养殖技术,决定发展猕猴桃种植。2017年通过产业扶持小额信贷10万元,种植猕猴桃50余亩,2018年部分猕猴桃挂果,年收益3万元,2019年猕猴桃长势很好,已经全部挂果受益,年收入达4万余元。

徐柏应

特色种养起高楼

徐柏应,男, 今年49岁,柏岭村四组村民,精准扶贫之前,一家四口挤住在父亲分给他的二间老屋里,爱人身体不好,二个孩子读书,所有的家庭收入来源就是靠几亩薄田,日子过得异常艰难。

村委会和工作队为他量身制定了帮扶措施,在落实了教育扶贫的同时送徐柏应去学习种养殖技能,申请小额扶贫贷款5万元,他开始在自己的山林里养了200只鸡和50条黑山猪,一年下来,很快就还清了贷款,尝到了甜头的他干劲十足,开始扩大养殖规模,2018年,又流转山林30亩,新增养羊70条、牛16条,种植油茶30亩,中药材5亩,二个孩子毕业以后就在外地就业,家里新房子也盖起来了,现在全家年收入已经超过了十万。

周进良

养殖种猪脱了贫

金塘镇东岳村村民周进良,今年51岁,全家6口人。大儿子周强(25岁)从小智力残疾,丧失劳动能力,母亲卢引桂(92岁)年老体弱,2个子女在校读书,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于2018年脱贫。

周进良家先后享受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就业扶贫、产业扶贫、五保政策。

在镇村干部、工作队和帮扶干部的帮扶下,于2017年10月份开始发展生猪养殖产业,采取圈养散养结合的模式,共养殖种猪14头。2018年享受小额贷款5万元入股专业合作社,每年分红3000元,入股两年增收6000元。2019年共出栏仔猪100余头,盈利30万余元,2020年2月至4月期间种猪产仔100余头,卖仔猪盈利25万余元,现还有100余头仔猪即将出栏。今年,周进良有扩大养殖规模的想法,已在县农行申报5万元小额扶贫免息贷款。

王正兴

马达声声奔富路

柏岭村四组村民王正兴,今年41岁,他爸爸和哥哥都是残疾人,30多岁才娶了江西一个智力偏低的女子为妻,生了2个孩子。

因家庭人员都是老弱病残,他不能出去务工,村委及时为其父亲、哥哥落实了低保,2014年把村里的垃圾清运以每年6000元的价格承包给他,还落实同步搬迁做了新房子。王正兴考了驾驶证,买农用车跑运输,现在还买了辆宝骏汽车,还买了旋耕机、收割机。从原来年收入不到1万到如今年收入超过7万元。2019年,王正兴流转20多亩田种植水稻,收入也不错。

汪岳飞

赶着牛儿奔小康

港口乡石岭村汪岳飞,今年51岁,本人残疾,父亲长期生病一直靠民政救助过生活。2014年被评为精准扶贫户。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帮扶下,经村组织学习培训,汪岳飞及其妻子学习了养殖技术,政府供养免息贷款5万元,购买种牛8只,经几年的精心培养繁殖,目前成牛达20余只,每年卖牛收入达9万余元。

女儿汪燕大学毕业后在崇阳参加工作,每年收入为4.8万元。2018年底全家收入达13.8万元,顺利脱贫。

邓凡虎

养牛致富帮乡邻

桂花泉镇三山村2组邓凡虎,全家3口人,妻子文化水平低,无劳动能力,本人又患有长期慢性病,家庭收入处于贫困线下,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村“两委”干部及帮扶责任人多次上门了解情况、宣传扶贫政策、引导其发展产业,邓凡虎因身体不能太长时间下地耕种,于是通过政府、村两委、包保人的帮扶支持,邓凡虎决定养牛。邓凡虎在学习养殖技术的同时,不断总结养殖经验,如今已是养牛38头的大户。

成功之后的邓凡虎也没有忘记当初帮助自己的人,他带动本组周治安、刘美武等贫困户共同发展养殖业,并免费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为三山村脱贫事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陈党旗

种植香菇兴财源

陈党旗,路口镇绿化村村民,2013年被纳入精准扶贫户。从2014年开始,陈党旗一家养过猪,外出打过工,可是经济收入并没有明显改变。201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陈党旗结缘香菇培育,开始学习技术,在绿苑新村创办香菇基地开始投入发展,因养菌技术及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亏本。

面对失败,陈党旗并没有气馁而放弃,认真总结原因,带领着家人多方位学习香菇培育技术,2017年继续投入生产。2018年,他抓住机会,在咸宁广播电视台与驻村工作队和县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将香菇厂改造升级,无论是规模,还是设备等各方面都形成了规模,当年就产生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陈党旗经过自身的努力与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创办的香菇厂不仅带动了绿化村贫困户就业,也为脱贫攻坚战贡献了很大的一份力量。现以每年5万元村集体经济承包金的方式承包。在不断自我创收的同时,也为村集体经济贡献力量。

努力付出,不怕失败,成功终于向他招手。趁着现在前景好,陈党旗下一步打算扩大规模,带领着更多的老百姓共同走香菇培育的致富路,让他们实现不用背井离乡在家门口创业,陪伴家人身边的愿景。

佘元章

精心养牛脱贫困

佘元章,今年45岁,路口镇金沙坪村五组村民。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家有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共5口人。2009年佘元章因患恶疾,手术放化疗共支付医疗费10多万元,给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由于放疗化疗后身体状况不佳,父母都80岁了,孩子才两岁,一家陷入困境。

经过慎重考虑,2015年佘元章向亲戚朋友多方筹借资金10多万元,买了大牛小牛10多头,在白霓镇纸棚村的乱石岗大山里租房子,开始了养牛事业。夫妻俩起早摸黑,吃苦耐劳,精心照管,经过三、四年的良性发展,加上2017年扶贫贷款10万元,6000元产业奖补资金的投入,现在达到有大牛小牛共80头左右,新建牛棚500多平方米,目前基本上进入了良性循环状态。在这一过程中,佘元章不仅掌握了养牛技术,而且增强了利用养牛事业让全家发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展望未来,佘元章信心百倍,他兴奋地说:“现在养牛行情看好,预计在今后的两至三年的时间里加大养殖规模,数量达到100头以上,年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脱贫后的佘元章用自已的亲身经历告诉周边乡邻,那就是:从艰辛中感受充实,从勤劳中收获喜悦,从政府帮扶中感受温暖。

丁林香

种养结合拓富路

丁林香,路口镇长青村村民。本人常年慢性病吃药,儿媳现在家带三个孙子,一个读中专,一个读中学,一个刚进幼儿园,以前家里的经济来源全靠儿子一个人打工,入不敷出。因缺技术、缺资金等原因,导致贫困,2013年,被评为贫困户。

依靠精准扶贫产业发展的好政策,丁林香决定开荒栽种油茶摆脱困境。前期,由于资金不足,没有钱请人帮忙开荒,他就带着两个儿子,起早贪黑的在山上灭荒,终于种植了130亩油茶,经过精心的打理油茶长得很好,两年就开花结果了产生了经济效益。丁林香在家种植油茶的同时 在家还养殖了10多条牛和50箱蜜蜂,一家人的生活条件日益好转,到了2018年年收入可以达到7万元以上。

三个孙女再也不用眼红别人穿新衣服了,自己也能穿上喜欢的新衣服了。丁林香说,谢谢党的好政策让一家人过上了心中舒畅的生活了,不仅帮扶一家脱离了贫困,还让一家人感受到了存钱的喜悦,银行这个地方也有缘,原来一直以为那不是自己能进出的地方。

程若进

种植药材摘穷帽

金塘镇正源村村民程若进,今年39岁,家庭人口4人,妻子刘琴在外务工;儿子程国栋(15岁),目前就读中学八年级,女儿程思忆(13岁)目前就读小学六年级。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于2018年脱贫。

程若进家先后享受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易地搬迁、产业扶贫。在镇村干部,工作队和帮扶干部的帮扶下,于2018年2月发展中药材产业,由于在外务工从事中药材行业,积累了丰富的中药材种植经验,2018年至今共投资10万余元,在金塘镇林家村租地12亩、天城镇租地10亩共22亩发展中药材(元胡)。该药材具有活血化瘀、止痛、镇痛、保护心脏等多种功效。家庭年收入从几年前的几千块现在发展中药材种植达到4万多元。

程若进家“一有二不愁三保障”均得到保障,稳步实现了脱贫致富的目标,他十分感谢党的好政策。

吴维德

致富不忘众乡邻

吴维德,今年48岁,上有3位80岁以上老人,下有两个上学的孩子,家中就他一个劳力,2017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及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吴维德夫妻俩依靠小东港村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养羊,现有200余只羊存栏。同时利用森林优势,种植林下中药黄精20亩左右。

同时成立了一个豆豉酱品加工作坊,现在做出来的豆豉很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现在年销量3—5万瓶,年收入五万元以上。规模做大了不忘乡村父老,吴维德现已带动周边5户贫困户共同发展,让他们种黄豆、辣椒、芝麻等农作物进行回收做成豆豉酱品,还将自己的技术不遗余力地传授给附近居住的贫困户,目前在他的带领下已有7户贫困户年增收达1万元以上。

下一步,吴维德将扩大现有的种养规模,并且规划发展一个超过100亩油菜、生姜、大蒜、辣椒、黄豆的种植基地,带动本村一批贫困户共同脱贫致富。

朱应军

养殖母猪发了家

港口乡小沙坪村9组朱应军,现年53岁,2013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4年,由于资金缺乏,朱应军只养了4头母猪,以便日后繁殖小猪逐步发展。2015年,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扶持下,他在本组朱家冲建起了猪棚,大猪小猪有百余头,年底增收8万元,如期脱贫。目前已发展母猪20余头,每头母猪每年可繁殖两窝小猪,现在每年生小猪崽可达到500余头。

如今,朱应军家已盖起来三层楼房,由原来的贫困户变成了小沙坪村的典型脱贫户,过上了小康生活,也让他成了整个小沙坪村贫困户乃至全村农户的致富典范。

© 崇阳周刊电子版 版权声明 | 关于本报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